(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卖家):TECH 文档编号:1970034 上传时间:2021-12-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 7000 多万的数量在增长。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3、差异:时间上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 (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

2、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 ,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赡养负担)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原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 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 1%就能用

3、“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我国正由高-低-高 向 三低 过渡。(右边图标注有点错,懒得改了。 。 。 )二、人口迁移:二、人口迁移: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县以上) , 改变其定居地(半年以上)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推拉理论。 。 。见书。3、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

4、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大型工程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宗教、家庭和婚姻等。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

5、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 环境的压力增加三、人口合理容量三、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 、科技发展水平 (成正比) 、对外开放程度 (成 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大小。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 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有效和持续利用

6、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容纳的人口数量。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一、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二、城市区位分析二、城市区位分析: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 的空间关系。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交通运输(如株洲) 、矿产资源(大庆) 、旅游资源(桂林) 、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 、外交、宗 教(拉萨) 、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

7、、旅游等。三三、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 40%60%)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

8、有便捷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 。风频玫瑰图。 。 。 )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 。中心商务区(CBD)只有大城市才有,其内部按楼层分区明显。四、中心地理论四、中心地理论:我也说不清楚,见书。 。 。 。 。 。五、城市化五、城市化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A 、表现: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城市化率

9、)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B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 30%以下) ,发展较慢;加速阶段: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人口比重在 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发展趋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10、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 ;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发展中国家有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有中心区衰落问题。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第三章 区域产

11、业活动一、综述一、综述A、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 农业和矿业的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2. 工业生产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商业和服务业的区位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B、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1. 生产协作:多道工序间的联系;零部件工厂间的联系;生产链联系。2. 商贸联系:区际联系(更密切)现代物流业(产业地域联系的重要体现) ;国际贸易。3. 科技与信息联系: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C、因地制宜,扬长避短1. 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工导致某些产业的空间集聚,促使产业地域的形成。2.

12、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二、农业二、农业分类:生产对象:种植/畜牧/混合产品用途:自给/商品投入状况:集约/粗放作物:粮食:水稻小麦玉米糖料:甜菜甘蔗纺织:棉花亚麻油料:油菜大豆花生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 、水分(降水、水源)科学技术因素: 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几种农业类型: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刀

13、耕火种,差,不常见水稻种植业:亚洲,美国,南欧。劳动力需求大,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产高,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商品化程度低。要求降水多,人口多的平原。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雨林地区。单一产品经济,不好,脆弱。属于商品型农业。商品谷物业:中国东北,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种小麦玉米。商品化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中亚。商品化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乳畜业:西欧,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周围。人工草场,出售奶制品为主。商品率高。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桑 鱼)/地中海式农业(园艺家禽)/混合型农业(小麦绵羊)三、工业三

14、、工业工业区位: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2. 主要因素:运输土地集聚类型原因具体工业原料指向型 工业原料不便于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制糖厂、罐头厂市场指向型 工业产品不便于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啤酒厂、家具厂3. 集聚:定义: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作用: . 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节约生产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4.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自然资源矿产、土地、水、生物资源(资源型工业)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

15、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经济政策生产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市场因素直接面向市场,靠近消费地5.环境污染的法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二、工业联系与工业区域1.工业联系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有关的生产过程。工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具有投入联系的部门称为上游工业,具有产出联系的部门称为下游工业全球生产系统(生产链分散) ,地方生产系统(生产链在同一地方)2.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轨迹:英国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我国转移的重

16、点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带。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美国硅谷的信息产品、法国的高档化妆品、瑞士的名牌手表、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和德国的高档的轿车。3. 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特征: “一县一品” 、 “一镇一品” 、 “一乡一品”作用: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商场营销网络、社会服务,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兴起。四、交通四、交通一、交通运输与聚落1.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 使旅客、 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

17、重要纽带。2.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常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 在河流入海处有利于形成大城市。地区交通方式聚落分布聚落、道路形态北方陆路(马车)陆路干道附近聚落布局成团块状,道路呈棋盘式北方 2铁路和公路沿交通线发展(郑州、石家庄、徐州)同上)南方水运沿河设城(扬州、苏州、杭州)都成带状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1. 交通运输对于商业布局的影响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的。2. 商业中心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影响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影响商业网点位置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城市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湘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各单元知识点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TECH)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