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章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1.锋与天气(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锋面符号时段时段天气天气特征特征过境前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过境时过境时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水汽容过境后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锋面符号时段时段图中城市天气图中城市天气过境前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过境时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过境后暖气团占据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
2、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锋面符号天气:阴雨连绵的天气。分布: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淮准静止锋;冬半年,云贵高原的昆明准静止锋。2.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3.冷锋形成的雨区主要在冷锋的锋后,暖锋形成的雨区在暖锋的锋前。4.在水平气压分布图上,锋面形成在低压槽上。5.梅雨天气是由江淮准静止锋形成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6.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1)看冷暖气团箭头指向冷锋:箭头大致相对暖锋:箭头大至同向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朝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2)
3、看锋面坡度冷锋:坡陡暖锋:坡缓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冷锋:雨区窄,大部分在锋后暖锋:雨区宽,在锋前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4)看符号利用符号还可以确定锋面运动方向: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2(5)看过境前及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看过境前后的气温、气压变化)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5)根据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差异判断冷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尘暴,都主
4、要是冷锋过境造成的;而暖锋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小。7.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图示图示气压状况气压状况低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高气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气气流流状状况况水水平平低空辐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高空辐散低空辐散(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高空辐合垂垂直直以上升运动为主以下沉运动为主天气情况天气情况易带来阴雨天气多晴朗天气特殊区域特殊区域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7.巧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7.台风是中心附近风力在 12 级以上的热带气旋。8.冬季影响我
5、国的寒潮天气是高纬度大陆上的反气旋东移南下形成的。9.锋面气旋(1)锋面气旋的特点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其冷锋的位置总是在气旋(低压)中心的西侧和西南侧,暖锋的位置总是在气旋(低压)中心的东侧、东北侧和东南侧。(如下图所示)注意:注意:南半球锋面气旋的冷锋和暖锋的位置和北半球相同,但其移动方向是和北半球相反的。(如下图所示)(2)锋面气旋图的判读第一步:确定低气压中心。图中处等压线闭合且气压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升高,为低气压中心。第二步:确定低压槽。图中 AB 和 CD 所在的狭长区域是从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为低压槽。3第三步:确定锋面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位置,锋线往往与低压槽槽线重合,如图中
6、 AB、CD 处。第四步: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和锋面类型。图中 E、F、G、H 四点中,F、G 处分别相对于 E、H 处来说,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为冷气团;E、H 位于纬度较低的地区,为暖气团。根据图中 E、F、G、H 各处的风向及冷暖气团的性质,可确定 AB 为冷锋,CD 为暖锋。第五步:分析天气特征。图中暖锋(CD)的锋前 G 处多连续性阴雨天气,冷锋(AB)的锋后 F 处多出现降水天气,气旋中心处也多阴雨天气。10.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如下图)大气环流促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全
7、球形成了七大气压带和六大风带。(1)三圈环流:a.低纬环流、b.中纬环流、c.高纬环流。(2)气压带赤道附近: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图中所示的赤道低气压带。30N 附近: 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风,并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图中所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60N 附近: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西风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暖空气爬升,致使 60N 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图中所示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附近: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空气下沉,形成图中所示的极地高气压带。(3)风带:从低纬向高纬依次是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4)气
8、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11.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12.四步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特征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全球气压带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气压带形成有两大原因: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1)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2)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例
9、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看纬度位置:纬度 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3)看垂直气流:上升气流区近地
10、面是低气压带,下沉气流区近地面是高气压带。(4)看风带风向:若风带风向为西南风,一定属于北半球西风带;若为西北风则是南半球西风带;西风带风向都与所在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的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反。第四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 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 1 个月,即 “移动不同步”。气压带、 风带年移动幅度约 10。 夏季向北半球偏 5 个 纬度, 冬季向南半球偏 5 个纬度, 即 “移动不同幅” 。1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
11、洋,引起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北半球的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14.亚洲高压切断的是副极地低压带,亚洲低压切断的是副热带高压带。41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16.亚洲东部的季风最典型,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南亚季风冬季吹东北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夏季吹西南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分布:陆地面积广,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影响: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A.冬季:陆地降
12、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a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M 亚洲高压最显著)。B.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b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N 亚洲低压最显著)。(2)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影响: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3)季风环流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成因A.东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B.南亚季风: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8.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气压带气流运动气流运动对气候影响对气候影响举例举例低压带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13、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洲低压高压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暖高压控制地区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地区寒冷干燥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亚洲高压19.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风向风带风向对气候影响对气候影响举例举例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西风带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信风带从海洋吹向陆地从海洋吹向陆地水汽充沛,降水较多夏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稀少,降水较少冬季风20.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对气候影响热带
14、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项目项目东亚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印度洋成因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高温高湿比较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
15、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影响有利有利雨热同期不利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旱涝灾害22.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布规律成因成因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都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 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全年都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终年炎热干燥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 10之间全年都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2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分布规律成因成因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南北纬 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 1020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