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作用主要有: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 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使教学各环节衔接
2、更自然,教师的讲解更生动,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更加快速、优质、高效,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 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 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 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网络的应用还解决了主体间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
3、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重要数据、实验过程、百家思想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任何学科的教材都是基于基础知识的陈列和讲解, 其中所提供的信息量和资料、 数据量是有限的, 单凭一本教材 “千里走单骑”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更不用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则可以以多中方式为教学的主体、客体提供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就是信息海洋,只要我们掌握了在海洋中漫游的技术,我们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
4、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利于研究性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 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 同时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界面的支持。 例如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其中的几何
5、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合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还可用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又如事物内部的运动状况、物理现象、化学反应、生成机制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显示和形象展现,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内质的把握。 再如政治教学中的经济学内容,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情景, 让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复杂的条件下作出选择和决策,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5、构建新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