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合格考 知识点汇总(全册打包)
-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生物第一章、第二章知识汇总.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生物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汇总 .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汇总.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生物第六章+生物的进化汇总.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生物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汇总.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简要目录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简要目录一、遗传的相关概念一、遗传的相关概念1.性状与相对性状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3.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4.纯合子与杂合子5.表现型与基因型6.杂交与自交二、分离定律二、分离定律1.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2.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3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4.分离定律内容三、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一、遗传的相关概念一、遗传的相关概念1.性状与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3.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4.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 Aa 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5.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6.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测交:让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二、分离定律二、分离定律1.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在传粉方面表现为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保证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在性状方面表现为具有易于区分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性状; 在操作方面表现为花大,便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操作2.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注意:(1)去雄是指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花传粉;应在开花前(花蕾期)进行。(2)套袋目的是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从而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3)异花传粉时,父本是指提供花粉的植株;母本是指接受花粉的植株。3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4.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注意:(1)定律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2)发生时间:减数分裂 I 后期。(3)适用范围: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三、自由组合定律三、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注意:(2)定律实质与各种比例关系:(3)发生时间:减数分裂 I 后期。(4)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简要目录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简要目录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1.减数分裂的概念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3.联会与四分体4.交叉互换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形成的过程2.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3.减数分裂细胞图像的辨别4.减数分裂染色体与 DNA 数目变化图像三、受精作用三、受精作用四、基因在染色体上四、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假说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伴性遗传四、伴性遗传1.性染色体与性别遗传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2)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3.遗传系谱图分析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一、减数分裂的相关概念1.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作同源染色体。(2)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中不配对的染色体。(3)易错点总结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X 染色体较大,Y 染色体较小。同源染色体的存在:体细胞中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只是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联会、分离等现象。3.联会与四分体(1)联会:是指减数分裂 I 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3)一个四分体1 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4 条染色单体4 个 DNA 分子(含 8 条脱氧核苷酸链)。4.交叉互换(1)概念:减数分裂 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的现象。(2)时期:减数分裂 I 前期。(3)意义: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的类型,增强了有性生殖生物的变异性。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形成的过程(以哺乳动物为例)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哺乳动物)3.减数分裂细胞图像的辨别4.减数分裂染色体与 DNA 数目变化图像三、受精作用三、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2.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四、基因在染色体上四、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假说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核心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证明者:摩尔根。(2)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3)研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F1 全为红眼红眼为显性;F2 中红眼白眼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白眼性状的表现型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假说: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X 染色体上有,而 Y 染色体上没有。演绎推理,验证假说 得出结论:控制果蝇的红眼、白眼的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四、伴性遗传四、伴性遗传1.性染色体与性别遗传(1)XY 型:雌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X,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XY。(2)ZW 型:雌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ZW,雄性个体性染色体组成为 ZZ。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定传给女儿,也一定来自母亲,表现为交叉遗传交叉遗传特点。女性患者其父子必患病。女性患者其父子必患病。如果一个女性携带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说明这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隔代遗传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患者多于女性。(2)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遗传特点是世代连续遗传世代连续遗传。男性患者其母女必患病。男性患者其母女必患病。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遗传系谱图分析第 3 章 基因的本质知识点简要目录一、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比较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比较(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4.结论结论二、二、DNA 的结构的结构1.DNA 分子的结构分子的结构2.DNA 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三、三、DNA 的复制的复制1DNA 分子的复制分子的复制2.DNA2.DNA 复制的相关计算复制的相关计算 四、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四、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DNA 片段片段1.1.基因与基因与 DNADNA、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的关系2.2.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DNA 片段片段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一、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比较肺炎链球菌的类型比较类型特点菌落荚膜毒性S 型光滑有有R 型粗糙无无(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对比说明 R 型细菌无毒性,S 型细菌有毒性。实验、对比说明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无毒性。实验、对比说明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促成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实验 1-4 组说明蛋白质、RNA 等没有转化作用。实验第一和五组说明 DNA 有转化作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1)实验材料:T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的增殖:吸附注入复制、合成装配释放模板: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 DNA;合成噬菌体的 DNA 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的原料为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为大肠杆菌的核糖体。(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 35S、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3)实验过程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5)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结论:RNA 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分组结果结果分析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 32P,32P 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 进入了宿主细胞内被 35S 标记的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 35S,35S 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4.结论:结论: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少部分生物(,只有少部分生物(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二、二、DNA 的结构的结构1.DNA 分子的结构分子的结构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规律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鸟嘌呤)一定与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碱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基之间的这种一对应的关一对应的关系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DNA 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 DNA 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 AGTC。 在整个 DNA 分子中(AG)/(TC)1。三、三、DNA 的复制的复制1DNA 分子的复制分子的复制(1)方式推测: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假说: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2)实验证据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心技术。实验原理:含 15N 的双链 DNA 密度大,含 14N 的双链 DNA 密度小,一条链含 14N、一条链含 15N 的双链 DNA 密度居中。实验假设:DNA 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实验预期:离心后应出现 3 条 DNA 带。重带(密度最大):两条链都为 15N 标记的亲代双链 DNA; 中带(密度居中):一条链为14N 标记,另一条链为 15N 标记的子代双链 DNA;轻带(密度最小):两条链都为14N 标记的子代双链 DNA。实验过程与结果实验结论:DNA 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的。 (3)(3)复制过程复制过程 概念: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分裂 I 前的间期。 图解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方式:半保留复制。 结果: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 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精确复制的原因:DNA 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2.DNA2.DNA 复制的相关计算复制的相关计算 将含有 15N 的 DNA 分子放在含有 14N 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 n 次,则: 子代 DNA 共 2n个 a.含15N 的 DNA 分子:2 个 b.只含15N 的 DNA 分子:0 个 c.含14N 的 DNA 分子:2n个 d.只含 14N 的 DNA 分子:2n2 个 脱氧核苷酸链共 2n1 条 a.含15N 的脱氧核苷酸链:2 条 b.含14N 的脱氧核苷酸链:2n12 条四、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四、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DNA 片段片段1.1.基因与基因与 DNADNA、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的关系2.2.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DNA 片段片段,但是对于 RNA 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2.时间3.诱发基因突变的外来因素4.基因突变的特点5.基因突变的意义6.实例:镰刀型贫血症7.基因突变的应用二、细胞癌变1.癌细胞的概念2.癌细胞的特征3.癌变机理4.特点三、基因重组1.范围2.实质3.类型 (1)自由组合型 (2)交叉互换型4.基因重组的结果5.基因重组的意义四、染色体变异1.概念2.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 (2)染色体组的概念(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染色体结构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2)结果4.染色体变异的应用 (1)单倍体育种 (2)多倍体育种五、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的概念与类型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一、基因突变一、基因突变1.1.概念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2.时间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3.诱发基因突变的外来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的外来因素物理因素:紫外线、X 射线及其他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4.4.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一切生物都可以发生。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 DNA分子上和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还可能发生回复突变。多害少利性:多数基因突变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5.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6.6.实例:镰刀型贫血症实例:镰刀型贫血症(镰状细胞贫血)直接原因: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7.7.基因突变的应用基因突变的应用诱变育种 原理:基因突变。优点:a.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b.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有利变异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处理大量材料。二、细胞癌变二、细胞癌变1.1.癌细胞的概念癌细胞的概念:正常机体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2.2.癌细胞的特征癌细胞的特征a.无限增殖; b.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癌变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c.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易于扩散和转移;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增多。 d.细胞的接触抑制丧失。3.3.癌变机理癌变机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2)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3)细胞癌变的机理: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 DNA 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4.4.特点特点: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 56 个基因突变,才能导致细胞癌变,细胞癌变具有累积效应。三、基因重组三、基因重组1.1.范围:范围:主要是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2.2.实质: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3.类型类型(1)(1)自由组合型自由组合型: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重组。 (2)(2)交叉互换型交叉互换型: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4.4.基因重组的结果基因重组的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导致重组性状出现。5.5.基因重组的意义基因重组的意义: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四、染色体变异四、染色体变异1.1.概念:概念: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2.2.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1)(1)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和减少; 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或成套地减少。(2 2)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和多倍体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组。例如,果蝇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包括 12 条形态和功能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3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3.3.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1)(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减少重复:同一条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项目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发育起点配子受精卵受精卵植株特点(1)植株弱小(2)高度不育正常可育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体细胞染色体组数123自然原因单性生殖正常的有性生殖外界环境条件剧变(如低温)形成原因人工诱导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举例蜜蜂的雄蜂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香蕉(三倍体) ;马铃(四倍体);八倍体小黑麦倒位:基因数目没有变化,基因排列顺序发生变化(2)(2)结果结果: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4.4.染色体变异的应用染色体变异的应用(1)(1)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数目)变异。方法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所得个体均为纯合子。缺点:技术复杂。(2)(2)多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作用时期:分裂前期)(作用时期:分裂前期)。处理材料: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分裂的细胞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三倍体西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五、人类遗传病五、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的概念与类型人类遗传病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2)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注意:无致病基因也可患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注意:无致病基因也可患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一、生物进化论的证据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含义(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和物种的形成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2)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的概念(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1.协同进化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一、生物进化论的证据一、生物进化论的证据1.直接证据:化石2.其他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1)适应的含义适应的含义: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的越多就越发达,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和物种的形成三、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和物种的形成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种群和种群基因库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用 NAA、NXAY 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 PAA、NXAY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 p、q 表示 A、a 的基因频率。(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 经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的概念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互相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及隔离出现生殖隔离,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项目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 如多倍体的产生;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四、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1.协同进化协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形成原因:生物的协同进化。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重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第第 4 4 章章 基因的表达知识点简要目录基因的表达知识点简要目录一、一、RNARNA 的结构与功能的结构与功能1.1.基本单位基本单位2.2.种类与功能种类与功能二、转录二、转录 (1)场所(2)条件(3)过程 (4)产物(5)特点三、翻译三、翻译1.1.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2.2.遗传信息的翻译遗传信息的翻译(1)场所(2)条件(3)过程产物(5)判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3.3.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四、中心法则四、中心法则五、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五、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直接控制途径2.间接控制途径六、表观遗传六、表观遗传第四章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知识点基因的表达知识点一、一、RNARNA 的结构与功能的结构与功能1.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2.种类与功能信使 RNA(mRNA):蛋白质合成的模板;核糖体 RNA(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转运 RNA(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二、转录二、转录 (1)场所:主要是细胞核,在叶绿体、线粒体中也能发生转录过程。 (2)条件 :模板:DNA 的一条链 原料:4 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提供 酶:RNA 聚合酶 (3)过程 (4)产物:信使 RNA、核糖体 RNA、转运 RNA。 (5)特点:边解旋边转录三、翻译三、翻译 1.1.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密码子与反密码子 概念: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决定 1 个氨基酸。每 3 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 1个密码子。 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密码子(64 个) 起始密码:AUG、GUG;终止密码:UAA、UAG、UGA ,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反密码子:在 tRNA 上与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反密码子。2.2.遗传信息的翻译遗传信息的翻译(1)场所:核糖体。 (2)条件 :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 能量:ATP 搬运工具:tRNA(3)过程:(4) 产物:多肽,多肽经过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5)判断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过程看转录和翻译是否同时发生,如果先转录后翻译,说明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表达的过程。(6)相关数量关系 DNA 碱基数mRNA 碱基数氨基酸数631。3.3.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项目复制转录翻译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主要在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模板DNA 的两条链DNA 的一条链mRNA原料4 种脱氧核糖核苷酸4 种核糖核苷酸21 种氨基酸原则AT、GCTA、AU、GCAU、GC结果两个子代 DNA 分子mRNA、tRNA、rRNA蛋白质信息传递DNADNADNAmRNAmRNA蛋白质意义传递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四、中心法则四、中心法则1.提出者:克里克。 2.补充后的内容图解五、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五、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直接控制途径概念: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例:2.间接控制途径概念: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实例:白化病致病机理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的成因六、表观遗传六、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