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随堂检测(全册13份打包).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3人口合理容量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镇化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2工业的区位选择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 【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人口分布随堂检测.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1.“十三五”规划,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 )A.劳务迁移B.难民迁移C.智力迁移D.生态移民2.下图分别为 19782010 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甲、丙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2)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人口输出大省,图为安徽省人口主要输出目的地,线条粗细表示人口迁移的规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安徽省人口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国家政策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2)安徽省流向广东和江苏的人口规模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江苏( )A.经济更发达B.就业机会多C.科技更发达D.空间距离更短4.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人口分布不均,以平武至盐源一线为界,东西人口差别悬殊。近年来,四川许多地方出现“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等问题,这一问题已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推测平武至盐源一线人口分布密集的一侧及其主要原因是( )A.东部;人口政策倾斜B.东部;自然条件优越C.西部;科技水平较高D.西部;交通运输便利(2)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最可能的原因是( )A.家乡环境改善B.家乡收入高于沿海C.政府政策引领D.家乡生活成本较低5.据统计,2018 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 2.88 亿,其中男性占 65.2%,女性占 34.8%。随着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农民工的就业一直存在持续性分化现象。下图为农民工的就业分化情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女性相比,男性农民工数量更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性农民工( )A.受教育程度更高B.劳动能力较强C.社交能力较强D.工作经验更丰富(2)部分农民工暂时失业或务农主要是( )A.农民工技能下降B.城市户籍制度严格C.城市的消费水平高D.农民工返乡就业6.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地区某山村人口的变化情况。该村逾 10 年没有新建房屋,至今没有大型农机具。据此完成下题。(1)推测该村留守劳动力从事的产业主要是( )A.商品性谷物或园艺生产B.零散种植业和石材加工C.制鞋、制衣等产业经营管理D.种子培育和作物生长研究(2)该村人口变化对农业发展的突出影响是( )A.提高青年人从事农业的意愿B.过度开垦,破坏环境C.促进传统技艺传承和扩散D.劳动力短缺和新老断层7.20052010 年,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四省(区、市)总迁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人口占比具有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造成图示四省(区、市)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占比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发达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C.区域产业政策D.空间移动距离(2)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则( )A.减轻迁入地就业压力 B.加速迁入地城市建设C.缓解迁入地环境污染 D.加剧迁入地人才向外流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 “易地搬迁”主要是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贫困,因此这种人口迁移形式为生态移民,并非劳务迁移、难民迁移和智力迁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 2.答案:(1)D; (2)D解析:(1)图中显示,随着时间推移,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且人口迁移差额率为正值,人口增长较快;丁地人口迁移差额率不断上升,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增长较快,故 A 项错误。甲地前期人口迁移差额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人口减少;丙地后期人口迁移差额率呈负值且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正值,人口减少,故 B 项错误。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说明出生率较高,年轻人口比重较大,老龄化问题不严重,故 C 项错误。丁地人口迁移差额率持续上升,可推断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故D 项正确。(2)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山东半岛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与甲、乙曲线变化不相符合,排除 A、B。同时,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较大,因此人口迁移差额率也应逐渐增大,与丁曲线的变化特征相似,选项 D 符合题意。丙曲线人口差额率下降,与山东半岛的人口变化特征不相符合,排除 C。 3.答案:(1)B; (2)D解析:(1)读图可知,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这些省份就业机会更多,经济收入更高,所以导致安徽省人口流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2)读图可知,安徽的流向江苏的人口远多于流向广东的人口。广东省和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省份,两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相当,提供的就业机会差别不大,ABC 错误。但是江苏离安徽空间距离更近,所以流向江苏的人口更多,D 正确。故选 D。 4.答案:(1)B;(2)C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结合四川的地理环境特征可知,平武至盐源一线以东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居住,人口稠密,而该线以西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制约,人口稀少。故 B 项正确。(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由材料可知,近年来四川许多地方“留守儿童”和“留守家庭”问题已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由此可推断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家乡最可能是受到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吸引,故 C 项正确。5.答案:(1)B;(2)D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男性农民工与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很小,故 A 项错误;男性农民工体力相对更强,劳动能力较强,更受到企业的欢迎,故B 项正确;社交能力与工作经验差异也较小,故 C,D 项错误。(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农民工暂时失业或务农是农民工返乡就业后出现的短暂现象,故 D 项正确;农民工技能没有下降,故 A 项错误;与城市户籍制度、城市的消费水平高低无关,故 B,C 项错误。6.答案:(1)B; (2)D解析:(1)该村留守人口远低于原有人口,说明人口大量外迁,应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劳动力数量很少,又没有大型农机具以及相关资金技术,难以发展对机械化水平要求较高的商品性农业和对技术要求高的种子培育和作物生长研究,适宜发展小规模的零散种植业,也可以利用本地山地资源发展石材加工业;制鞋、制衣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该村留守劳动力很少,不宜发展。(2)该村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有流失,但劳动力和青少年流失尤为严重,出现劳动力资源短缺和新老断层;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低是人口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留守人口相比外迁人口收入的差距,进一步降低了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提高外迁意愿;从事农业的人口大量减少,会出现弃耕现象,不会出现过度开垦;外迁人口一般从事的不是农业生产,当地留守的农业人口又很少,不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扩散。 7.答案:(1)A;(2)B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总是向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图示四省(区、市)迁入人口中,河北人口占北京、天津迁入人口的比重大,占山西、内蒙古迁入人口的比重小,造成占比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程度,A 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区域产业政策、空间移动距离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D 错误。(2)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河北人口迁入北京、天津,迁入地劳动力增加,增加了迁入地就业压力,A 错误。能够加速迁入地城市建设,B 正确。环境压力增大,可能加重迁入地环境污染,C 错误。迁入地就业机会多,人口迁入不会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D 错误。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3)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1.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土面积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B.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不影响人口合理容量D.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2.下图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1)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经济结构D.生活水平(2)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 0.04 亿B.介于 0.04 亿到 0.25 亿之间C.介于 4.05 亿到 33.34 亿之间D.大于 33.34 亿3.新加坡被称作“城市国家” ,面积不及北京的通州区大。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经过填海工程,新加坡已经由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 582km2;扩展到 2015 年的719km2;水资源问题则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解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政策C.土地和水资源D.消费水平(2)文字材料说明,新加坡提高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发展科技B.扩展国土C.对外开放D.降低消费水平4.读木桶效应图,回答下面小题。(1)根据木桶效应,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上图决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是( )A.水资源B.矿产资源C.气候资源D.土地资源(2)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实行计划生育发展新能源控制人口的死亡率提高资源利用率A.B.C.D.5.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低承载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B.C.D.(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按从优到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B.C.D.6.读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下题。(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因素表示的是( )A.科学技术B.环境承载力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2)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因素表示的是(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科学技术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表示的是(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C.科学技术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7.广州提出到 2020 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 1500 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 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下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承载力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2)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B.C.D.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不是国土面积,A 错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B 正确;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C 错误;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D 错误。2.答案:(1)B; (2)A解析:(1)读“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可以看出,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成了限制西藏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首要因素。故 B 正确,ACD 错误。(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限制西藏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首要因素。所以,如果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是小于 0.04 亿人,故 A 正确,BCD 错误。 3.答案:(1)C; (2)D解析:(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故自然资源是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新加坡被称作“城市国家”,面积不及北京的通州区大,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水资源,C 正确;新加坡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政策不是影响因素,消费水平不是主要因素。故选 C。(2)经过填海工程,新加坡已经由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 582km2;扩展到 2015 年的719km2;水资源问题则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解决,包括了发展科技、扩展国土、对外开放,排除 BCD,但没有提到降低消费水平,D 正确。故选 D。 4.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由最短缺资源所决定的,由图可知,最短木板是水资源。故选 A。(2)本题考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实行计划生育与控制死亡率主要影响人口增长速度,对增加人口合理容量作用不大,而发展新能源及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故选 C。5.答案:(1)B;(2)A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故错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可以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故正确;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数量一旦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故错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正确。综上所述,B 正确。(2)本题考查人口数量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表示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故人地关系最为协调;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甚至导致当地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小,故人地关系最不协调。A 正确。6.答案:(1)B; (2)C; (3)B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影响合理人口容量主要因素的了解程度。环境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2)人口容易受资源状况、科技水平、消费水平等影响。其中影响获取、利用资源的手段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所以正确答案为 C 项。(3)从图中所给的要素可以推理出应该是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所以正确答案为 B 项。 7.答案:(1)B; (2)B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B 项,该指标是相关部门根据各方面数据汇总推测出的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故 B 项正确。A 项,环境承载力实际能承载的人口数一般都大于“活的舒服”的人口数量。故 A 项错误。C 项、D 项,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与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故 C 项、D 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2)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关知识。项,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来发展生产不利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故项错误。项,在合理容量的范围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让广州人“活的舒服” 。故项正确。项,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故项正确。项,人口过快过量增长会导致环境压力增大,破坏发展平衡,不利于让广州人“活的舒服” 。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正确答案为 B。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4)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1.下图为综合性城市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的功能区为( )A.商务区、居住区、工业区B.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C.居住区、商务区、农业区D.风景区、农业区、文教区2.读沿海某城市空间布局图,回答下题。(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田园城市模式(2)图中 P 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休闲区B.住宅区C.工业区D.商业区3.如图为“我国某大城市局部地区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1)以下判断较合理的是( )A.AB 范围内为商业区B.AD 范围内为住宅区C.L3在甲处弯曲是因高铁站影响D.L2表示商业付租能力变化曲线(2)近年来,当地政府在规划中引导工业部门由城区向郊区迁移,主要是因为城区( )A.水电紧张,供应困难 B.工资上涨,地租高昂C.产值低下,工业转移 D.交通拥堵,用地紧张4.下图中 M 图为某城市三个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N 图为城市功能区付租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1)表示住宅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是( )A.甲B.乙C.丙D.丁(2)N 图中能正确表示乙功能区理论付租能力的是( )A.B.C.D.5.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下题。(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A.处和处B.处和处C.处和处D.处和处6.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居住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A.工业区、批发市场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C.高速公路、工业区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7.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布局简图,其中 A、B、C 为城市中的三地,有人据图做了如下判断和规划,你认为正确与否,并阐明理由。(1)该城市的最大商业中心位于 A 地。(2)该市规划建设一个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有人认为最佳位置应该在 C地。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甲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最适合商业发展,为城市的商业区;乙功能区面积最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城市的住宅区;丙功能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地价较低,对城区环境污染较小,为城市的工业区。故选 A。 2.答案:(1)B; (2)D解析:(1)图中的同类功能区从中心呈扇形向外延伸,为扇形模式的城市空间模式。(2)P 功能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区,具有市场优势、交通优势,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 3.答案:(1) B; (2)D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变化状况,L1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付租水平下降最快,L2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付租水平下降最慢,因此可以推断 L1、L2、L3分别为商业、工业、住宅的变化曲线,AD 范围内住宅曲线 L3付租能力最强,因此范围内为住宅区,故 A 错,B 对。L3在甲处弯曲可能是因高铁站影响,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故 C 错。L1表示商业付租能力变化曲线,L2表示工业付租能力变化曲线,故 D 错。(2)由于是当地政府在规划中引导工业部门由城区向郊区迁移,而不是企业主动搬迁,因此主要原因更可能是大量工业布局在城区,造成城区交通拥堵,用地紧张;而不主要是因为水电紧张、工资上涨、产值低下等原因,故 D 对。故选 D。4.答案:(1)C; (2)A解析:(1)读图可知,乙地靠近市中心且所占比重最大,为商业用地;丁地靠近城市边缘且所占比重最大,为工业用地;而丙地处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的中间地带且所占比重最大,可知为住宅用地,这样既方便购物又方便工人上下班。故 C 项正确。(2)乙功能区为商业区,其在市中心及其附近的付租能力最强。故 A 项正确。5.答案:(1)B; (2)A解析:(1)组团式城市布局受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图中城区布局较为分散,延长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城区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投资大。图中各城区间有林地分布,林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物流园区要求布局在交通便利、靠近城区的地方,处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紧靠公路,且位于城区附近;化工园区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布局在城区外缘的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和城市河流下游,处符合上述条件。 6.答案:(1)B; (2)C解析:(1)乙位于图中的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甲、丙和丁都离工业区较近,故排除。故本题选择 B。(2)图中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会干扰市内交通,布局不合理;部分工业区布局在河流的上游,也不合理,且我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工业区应布局在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图中布局不合理。故本题选择 C。 7.答案:(1)正确。市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2)不正确。C 地无交通干线通过,便捷程度差。解析:(1)本题考查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A 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适宜布局商业中心。(2)本题考查专业化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区位因素。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大,应布局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地方。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5)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下图中建筑景观反映了当地( )A.受佛教文化影响B.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C.受基督教文化影响D.受道教文化影响2.剪纸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读图,完成下题。(1)该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C.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2)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二人转B.秦腔C.越剧D.黄梅戏3.地域文化是不同区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B地域文化具有不变性C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D地域文化包括精神文化(2)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地域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地域文化的地域范围越大,地域文化越重要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 B C D 4.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以下两题。(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 B. C. D. (2)中华民族雍容恢宏、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安的古朴B. 桂林的灵秀C. 苏杭的神秘D. 拉萨的奇逸5.读“伦敦大本钟及北京故宫景观图” ,回答下题。(1)导致两地建筑风格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历史C.文化D.经济(2)故宫虽位于北京的城市中心,但这儿并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B.政治C.历史D.环境6.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它不但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高度,对城市居民来说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质量。近年来,嘉兴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嘉兴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一批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相继投入使用。据此完成下题。(1) 下列关于嘉兴市文化设施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 满足了各种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需求 成为提高市民素质的教育基地 提高了城镇化的水平 促进该市经济的发展A. B. C. D. (2)嘉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下列不属于文化设施的是( )A.嘉兴大剧院B.嘉兴博物馆C.南湖D.图书馆7.下列四幅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 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分布在我国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2)乙地分布在我国_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3)丙地分布在我国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等特点。(4)丁地分布在我国地区,它反映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_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图中可以看出,该建筑物为清真寺,属于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物。 2.答案:(1)D; (2)B解析:(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是窑洞,是陕北民居,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D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水乡景观,传统民居多沿河布局,竹木结构小楼为主,A、B 错。四川盆地气候湿热,民居多尖顶,土木结构的小楼,C 错。(2)该景观主要分布区是陕北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秦腔,B 对。二人转是东北地方剧种,A 错。越剧、黄梅戏是南方水乡地区的剧种,C、D 错。3.答案:(1)B;(2)A解析:(1)地域文化具有传承性;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文化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地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 错误;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 正确;地域文化的范围大小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错误;地域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 正确。4.答案:(1)C;(2)A解析:(1)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2)西安的风格是古朴,苏杭的风格是灵秀,桂林的风格是奇逸,拉萨的风格是神秘。5.答案:(1)C; (2)C解析:(1)文化特色的不同影响建筑风格,伦敦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北京故宫受中国皇权至上的思想影响。(2)北京市中心是故宫,是我国宝贵的建筑文化,受历史因素制约。6.答案:(1)A; (2)C解析:(1)城市的文化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镇的精神文化密切相关,与城镇化水平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2)南湖是自然景观,不属于文化设施。7.答案:(1)江南水乡;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4)内蒙古草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解析:民居尤其是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更明显,如屋顶坡度大小与雨量多少,陕北窑洞与黄土高原的气候和土壤,西北平顶土拱房与干旱气候等。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6)城镇化)城镇化1.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类国家城市人口逐年递增,城市化水平逐年趋缓B.甲类国家城市人口逐年递增,城市化水平加速发展C.乙类国家城市人口逐年递增,城市化水平逐年趋缓D.乙类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甲类国家2.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起步晚,发展快起步早,水平高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A.B.C.D.3.如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1)阶段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2)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4.下图为“贵州和江苏 20072016 年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题。(1)与江苏相比,贵州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表现为( )A.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慢B.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快C.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D.起步晚、水平低、目前速度快(2)导致江苏、贵州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区域发展B.地域文化C.资源状况D.城市布局5.20022013 年,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吉林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图示意我国吉林省三种产业比重及人口城市化演进趋势。据此完成以下问题。(1)图中代表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 )A.B.C.D.(2)2000 年后影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策支持B.矿产资源枯竭C.农业比重下滑D.产业结构不合理6.读美国城市化进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照城市化的四个阶段,美国城市化目前处于( )A.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2)在甲阶段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出现城市群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老城市开始出现人口由乡村回流现象A.B.C.D.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新中国威立以来,山东省城镇化率从不足 8%增至 2016 年的 61.18%,1981 年,该省有地级、县级市共 9 个、建制镇 110 个。如图示意 2018 年山东省不同规模的城镇数量(单位:个),并中,地级、县级市共 44 个。山东省 2018 年末常住人口为 10047.24 万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百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山东省受大学教育人口比例仅为 8.69%,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感人口的 22.29%。(1)归纳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2)分析山东省人口特点对进一步城镇化的不利影响。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读图可知,甲国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缓慢,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逐年递增,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乙国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为发展中国家,故 C,D 项错误。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两类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起步早,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是开始于产业革命,19 世纪得到充分发展;水平高;速度变慢,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由于城市化水平已很高,许多城市里的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纷纷迁出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故 D 正确。3.答案:(1)B; (2)C解析:(1)由图可知,阶段时该城市是郊区城市化现象,郊区城市化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故选 B。(2)阶段为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是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城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的,C 正确;但不能说明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A、B 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 错误。故选 C。 4.答案:(1)D; (2)A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江苏是沿海省,经济水平高,贵州经济水平低。与江苏相比,贵州经济发展的晚,城市化进程的特点表现为起步晚、水平低,2011 年后,城市化速度比江苏快,故 D 选项正确,ABC 选项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贵州是内地经济落后省。城市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导致江苏、贵州两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故 A 选项正确,BCD 选项错误。故选:A。 5.答案:(1)A;(2)D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化水平变化分析。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较单一,随着重工业的衰落,城市化进程减慢。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又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代表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故选 A。(2)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读图及材料可知,20022013 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故 2000 年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东北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促进,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升,故图中曲线表示第二产业;曲线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比重极高,2010 年左右比重很低,故图中曲线表示第一产业;则曲线表示第三产业。由上题推理可知,曲线表示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从曲线变化可知,2000 年后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虽在上升但速度明显减缓,说明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不足。城市化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产业结构的转换为动力,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调整和优化总体产业结构,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提升城市服务环境,直接促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又离不开城市化的支撑。从图中可看出,曲线第三产业在 2000 年后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与滞后将制约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故 2000 年后影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D 正确。6.答案:(1)B;(2)C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判断。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结合图中信息,目前美国人口从城区向郊区迁移,带动郊区地区的城市化,促使大都市圈形成,体现郊区城市化,B 正确。(2)本题考查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特点。从图示来看,甲阶段应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正确;该阶段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但没有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没有出现城市群,错误;当城市化水平较高时,第三产业居于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正确;老城市出现乡村人口重新回流应处于再城市化阶段,错误。综上所述,C 正确。7.答案:(1)起步晚,起点低,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快,城镇数量快速增多,形成了较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形成了较合理的城镇格局)。(2)进入城镇的人口多,对城市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人口素质较低,增加了城镇化的难度;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都将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解析:(1)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城镇化率从不足 8%增至 2016 年的 61.18%,起步晚,起点低,城镇化水平提升速度快,1981 年,该省有地级、县级市共 9 个、建制镇 110 个,2018 年山东省不同规模的城镇数量中,地级、县级市共 44 个,城镇数量快速增多,形成了较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形成了较合理的城镇格局。(2)山东省 2018 年末常住人口为 10047.24 万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将有百万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进入城镇的人口多,对城市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山东省受大学教育人口比例仅为 8.69%,人口素质较低,增加了城镇化的难度;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22.29%,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都将给城镇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020-2021 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必修第二册随堂检测(7)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1.下图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和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下题。下列有关江苏省产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是太湖周边地区和洪泽湖地区B.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是沿江和沿海地区C.江苏茗茶多产于丘陵地区主要因为山地云雾多D.江苏茗茶多产于丘陵地区主要因为山地风力大2.西瓜是一种藤本植物,喜光热,耐旱,不耐寒,不耐湿,但其种子萌发时不耐旱。西瓜一般 3 月中下旬播种育苗,4 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2021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随堂检测(全册13份打包).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鲁教版(2019) > 必修 第二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