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4461 上传时间:2022-01-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公元前 338 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引自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A没落贵族的利益B立功将士的利益C新兴地主的利益D富裕农民的利益2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由此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是()A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B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大变

2、化C分封制和井田制逐渐瓦解D华夏族与周边族群日趋融合3由于出土了大量文物,河南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但是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发现反映该朝史实的()A兽骨B文字C铁器D龟甲4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5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

3、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6由以下司马迁对历史细节的记载可知,汉初()(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汉高祖)于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黑马),南方尽骍马(红马)出自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A延续了西周的礼乐等级制度B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C西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局面D地方势力削弱了中央王朝7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

4、型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8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最根本原因是()A实行文化专制B从思想上加强对臣民的控制C秦始皇性情怪异,生性猜疑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秦帝国的统治9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C“秦之所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D“乃举措暴而用刑太极故也”10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A改变了抑商政策B加强了中央集权C抑制了农业生产D实现了国家统一11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

5、是()A孔子提出“贵贱有序”B韩非坚持集权观C老子坚持“小国寡民”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12东汉光武帝鉴于历史教训,规定“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宦官专权局面C有利于加强皇权D有效抑制外戚干政1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14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

6、主题是()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A禅让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科举制15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16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

7、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17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B长期动乱,经济衰落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天下一统,国泰民安1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列一组图片是黄河流域某遗址发掘出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有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ABCD19如图内容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经济现象的描述。该历史时期是()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芍陂、

8、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修建多种货币流通涌现一批人口众多的中心城市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时期20下列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百家争鸣党锢之祸绿林、赤眉起义黄帝内经ABCD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材料二(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9、材料三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

10、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23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

11、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24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材料(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通过阅读本题的材料,便知文中的“人”对商鞅变法持反对态度,那么谁会反对商鞅变法呢?它是变法的受害者,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 A 项。2C【解析】由材料中“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

12、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可知,兼施战争破坏了分封制,而经济基础的变化指井田制的瓦解,故选 C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治经济的变化,没有涉及文化方面的因素,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矛盾内部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排除 D 项。3B【解析】根据所学,文字的发明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描写历史最详尽的工具,结合题干中“史学界对夏朝的信史地位存在着质疑”可知,遗址中没有发现最能证明“信史”的证据文字,故选 B 项;兽骨与龟甲是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记载的是商朝的社会情况,排除 A、D 两项;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

13、时代的进步,中国最早的铁器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 C 项。4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故 B 项符合题意。5D【解析】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6C【解析】根据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及“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汉高祖)于白登”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国家经济困难,与匈奴战争也处于弱势,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乐等级制度,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思想大一统趋势开始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初

14、的经济困难及与匈奴的战争,未体现地方势力强大,D 项错误。7B【解析】根据“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可知,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故排除 A 项;“桓叔好德”并不能说明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故排除 C 项;根据“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曲沃三代封君”可知,贵族政治并未瓦解,故排除 D项。8D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短命的原因主要是秦朝的暴政,D 项正确。10B【解析】材料“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了汉武帝通过改革币制,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改革币制有利于稳定

15、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故 C 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故 D项错误。11B【解析】面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韩非的集权观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故选 B 项;“贵贱有序”与当时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趋势不符,排除 A 项;“小国寡民”是一种落后的社会观,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C 项;“兼爱非攻”符合中下层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非最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 D 项。12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光武帝刘秀虽然设立了“三公”职位,但是国家大事大部分都由皇帝所亲自掌管的尚书台来处理,这就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选 C 项;题干所述史实会加强皇帝的权力,不会导致宦官专权

16、局面,排除 B 项;A、D两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均排除。13B【解析】材料“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文明中心共存的特点,故 B 项正确。14C15C【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 C 项。16B【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

17、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17A【解析】根据材料,秦以前,民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后,金玉制印只能皇帝用,群臣不敢用玉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因此材料本质上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18C【解析】从图一炭化的粟、图二的穿孔石斧、图三的鱼纹盆和图四的纺轮可以推知,此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过定居生活,且已有原始

18、农业、磨制石器和手工业,故正确;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而非粟,错误。故选 C 项。19B20D【解析】百家争鸣发生于战国时期,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时期,绿林赤眉起义发生于新朝末年,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正确顺序为。故选 D 项。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

19、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一段可知陈胜、吴广是农民,据第二段可知刘邦是基层官吏,据第三段可知项羽是旧贵族;第二小问,据第三段可知项梁、项羽为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第(2)问,据所学可知,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是文化专制,巩固统一。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直接得出;第二小问,主要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22(1)事件:秦统一六国。时间:公元前 221 年。最大贡献: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3)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解析】第(1)(2)(3)问中的问题都是

20、基本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3(1)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2)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解析】第(1)问,先表明观点,认为存在,就从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两方面

21、说明存在的理由;认为不存在,就从史料角度说明不存在的理由。第(2)问,先说明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各自的优劣点,然后指出二者结合才能全面了解历史。24(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2)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缺点: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灾难;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复习练习-(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