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以下这幅漫画的主旨是A英国的殖民霸权受到俄德的挑战 B英德俄结盟重新瓜分世界C英国默认俄德在亚非争夺殖民地 D英国调停俄德的殖民争端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3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 C第
2、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4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5如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 ,反映的是 1918年 8 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注:撤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
3、到马恩河一线6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 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 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 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7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 8 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
4、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81920 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 “背口袋的人”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9 1921 至 1922 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 1921 年苏俄约有 79 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5、)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10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1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 1927 年俄罗斯联邦就有 672所中等
6、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1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3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14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 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
7、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A华盛顿B孙中山C凯末尔D甘地151933 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 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 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国没有合作意愿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16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A德国
8、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的达成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7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处的“三大盟国”是A美国、英国、中国B美国、英国、苏联C美国、苏联、中国D英国、苏联、中国18读下表,分析下列选项,与之相符的是美国租借法的主要供应类别及主要对象国(1941-1945 年)主要供应类别类别武器和军舰机器设备和材料粮食石油产品金额(亿美元)221976123主要对象国国家英联邦国家苏联法国中国金额(亿美元)303108146备注: 同输出租借物资相联系, 战时美国出口实物量增长近
9、2 倍, 进口仅增加 20%, 1945 年资本输出比 1939年增长 34.1%。为同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盟国提供了必要的战略物资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ABCD19下图中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ABCD201943 年,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 。宣言要求日本归还中国的领土。代表中国与会的是A国民政府B中华苏维埃政府C北洋政府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 1921 年 4 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 列宁正是通过新经
10、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 1922 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 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二1980 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 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 6 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 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 “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 ”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
11、亡史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 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 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A【详解】本题考查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首先注意该漫画的文字信息“你知道,这是英国人的”,时间是在“1885 年”。漫画信息体现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由于德国和俄国在全球抢夺殖民地,对英国的殖民霸
12、权构成威胁,引起了英国的不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由于争夺世界霸权,英国和德国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故 B 项错误;C 项和 D 项不符合漫画反映的信息。2A【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进行, 战争削弱了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实力, 而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增,成为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国际地位遭受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库登霍夫卡来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A 正确;凡尔赛体系激化了法德矛盾,排除 B;美国联邦制确立时间是在 1787 年,与库登霍夫卡来基的倡议提出时间相隔久远,而且“欧洲合众国”的构建模式不是联邦制模式,排除 C;国际联盟中不仅仅有欧
13、洲国家,而且德国在 1926 年才加入国联,排除 D。3C【详解】试题分析:拿破仑战争主要为反对反法联盟的干涉,与国家增多无关,普法战争是德意志统一的一部分,也与国家增加无关,一战后重划欧洲版图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国家,所以选 C考点: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B 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 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 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 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
14、体系【名师点睛】 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问题, 我们在回答的时候要首先明确材料要求的是什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对比关系和选择关系。而在选项中往往会出现这几种关系的互相干扰, 所以我们要先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 有的时候历史事件之间可能没有关系, 因此不必过于拘泥于确定具体的关系, 只要看是否满足材料要求的关系即可。5D【详解】由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在坦克的追击下德军纷纷撤退;结合“1918 年 8 月”的时间信息可知,协约国在西线进行了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故 D 正确;先进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故 A 错误;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军“速战
15、速决”战略破产,故 B 错误;这是西线战场,故 C 错误。6B【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日本军部在 1907 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 1913 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说明一战前后日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 B。A 错在“加强各自防御”的说法;C错在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二战期间;D 错在“门户开放”政策是 19 世纪末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名师点睛】本题明显高于教材,但是学生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美日关系。进入 20 世纪以来,美日日益崛起, 双方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日益激烈, 美日矛盾的激化正是导致二战期
16、间日本偷袭美军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原因。7A【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在此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 既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短时间壮大起来, 也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然后才扩展到其他地区, 在此之前工人武装并未控制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农民的支持和士兵的要求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内部因素, C、D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17、 A 选项。8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否定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战时性和共产主义的双重特征,其推行时间是在 1918 年到 1921 年,因此根据材料“1920 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导致的,A 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 1921 年开始推行的,B 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 1929年开始推行的,C 排除;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出台,D 排除。故选 A。9C【详解】从“1921 至 1922 年”这一时间,以及“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推行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粮
18、食税政策, 但是“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 18 种”“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 16 个”等反映出了在新经济政策刚推行的时候,农民的负担沉重,商品的自由贸易还没有得到推广,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 A 项;材料中的各省并不是经济独立,排除 B 项;新经济政策之下,农民可以支配交完税后的粮食,排除 D 项。10D【详解】根据材料“1921 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 D 项符合。11A【详解】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苏联大
19、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 A 正确;B 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 1924 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 C 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 D错误。12B【详解】此题是比较类型的题。 新经济政策出台是在 1921 年, 中国的改革开始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国内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中国的农村改革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的是个体小农业,故 AC 项不对。中国的改革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苏联在 1925
20、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故 D 项排除。中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 B 项正确。13C【详解】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一时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 C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 A 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 B 项排
21、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 D 项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晴】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应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别关注外,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14D【详解】本题考查的比较基础, 注意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非暴力抵抗”即可。 甘地主张
22、的“非暴力不合作”与“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类似,D 正确。A、B、C 三项人物的思想主张没有符合题意的。【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族解放运动革命家甘地点睛:题目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 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 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了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但总之,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15D【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 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 而美国强调各个
23、危机国家和地区先行“自救”, 通过健全各国内部的经济体制达到保持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 这说明英美在如何协作对付危机的问题上都站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利己主义盛行,从而导致了会议的失败,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中英美的观点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要求;B 选项错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召开参加该会议已经表明他们有协作应对危机的意愿,两者只是协作应对危机的思路不同;C 选项错误,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16B【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绥靖政策的影响,1938
24、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 B 选项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在慕尼黑协定之前,故 A选项错误;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符合材料“大国为了自保出卖小国主权”, 故 C 选项错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虽然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但不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1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知是出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 年 11 月,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考点定位】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
25、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之开罗会议。18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些物资为反法西斯国家作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大大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故正确;美国的资本输出也大大增加,这有助于美国资本进入各国市场,故正确; 美国提出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法西斯侵略, 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BCD 错误。19C【详解】此题是识图题,历史科目中地图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根据图来确定时间。抓住奥匈帝国,可知这是一战前的地图;注意波兰的疆域,可知这是二战后;注意地图中已没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知这是慕尼黑阴谋后,二战前的地图;注意地图中波兰的疆域和东普鲁士,可知这是
26、一战后的地图。故选 C 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德国的疆域演变考查国际格局的演变20A【详解】试题分析:开罗宣言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华民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 1943 年 12 月 1 日所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 开罗会议是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选 A。北洋政府(1912 年1928 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治时期,C 排除;中华苏堆埃政府 1931 年 11 月 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中华苏堆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首都
27、为江西省瑞金。1937 年 9 月 6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 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至此自动终结,B 排除。二、材料题1 (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度价值:找到了一条便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发展失去动力。【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度。价值主要是找到了一条便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表现主要是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发展失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