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背景背景(1)外患: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2)条件:维新思想兴起(变法、政治变革等)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变法结合课本结合课本p102p102页导言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戊戌维新运动背景。页导言内容和所学知识,思考戊戌维新运动背景。材料:“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业)国” “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故须“设议院以通下情”。 “一言以蔽之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结合课本结合课本p102p102历史纵横的内容思考康有为对历史纵横的内容思考康有为对“变法变法”这一难题的解法是什么?这一难题的解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结合以下材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的不同。为什
2、么这样做?结合以下材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的不同。由学习西方的由学习西方的文明到学文明到学习西方的习西方的制度制度文明文明托古改制2.2.过程:过程: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高潮:1895.6.119.21“百日维新”失败: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变法结合课本结合课本p103p103页课文、学思之窗和以下材料内容,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页课文、学思之窗和以下材料内容,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
3、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它是一场准准备很不充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材料二 从从18981898年年6 6月月1111日到日到9 9月月2121日的日的100100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040多道改制诏令,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除了湖南,这些诏令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军队改革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攻击旧式科举制度更威胁到几乎均未得
4、到执行。军队改革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攻击旧式科举制度更威胁到了所有获得功名的人,这些人本希望借此得到一官半职。了所有获得功名的人,这些人本希望借此得到一官半职。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体官员。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1)客观:守旧势力强大客观:守旧势力强大(2)(2)根本: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可靠的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社会基础,没有严密,没有严密 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完全掌
5、握实权的皇帝,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 想;想;操之过急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且具体策略失当。结合课本结合课本p103p103页课文、学思之窗和以下材料内容,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页课文、学思之窗和以下材料内容,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失败原因:失败原因:4.4.评价:评价:(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2)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1.1.背景: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2.兴起: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蔓延到
6、山东、直隶。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3.3.结果: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清政府(清政府先抚后剿先抚后剿)4.4.评价:评价: 1 19 9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世纪末,洋教遍布山东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因而酿成巨案因而酿成巨案该国主教和清政府该国主教和清政府“袒教抑民袒教抑民”导致导致民冤不伸民冤不伸。义和团档案史料整理义和团档案史料整理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
7、清一统靖江山。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摘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结合课本结合课本p103p103页的内容和以下材料,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页的内容和以下材料,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孙中山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四分之一也。故故瓜分一事,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8、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瓦德西拳乱笔记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4.4.评价:评价:(1 1)爱国反帝,具有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2 2)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1.1.原因: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2.经过:经过:19001900大沽口登陆大沽口登陆慈禧出逃慈禧出逃联军攻进紫禁联军攻进紫禁城城屠杀义和团民屠杀义和团民“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辛丑条约3.3.条约的影响: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内容影响辛丑条约影响赔款4
9、.5亿,本息共计9.8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困衰败划使馆界并驻兵使馆成为“国中之国”和列强侵华大本营拆炮驻兵战略要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惩办“首祸诸臣”禁止科考和“与诸国仇敌之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洋人的朝廷”(以华制华)(以华制华)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思考:思考: 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辛丑条约与之前的其他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辛丑条约与之前的其他不平等条约有何
10、不同? 清政府真的求得了国家安宁吗?清政府真的求得了国家安宁吗?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1.1.原因: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2.经过:经过:19001900大沽口登陆大沽口登陆慈禧出逃慈禧出逃联军攻进紫禁联军攻进紫禁城城屠杀义和团民屠杀义和团民“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辛丑条约3.3.条约的影响:条约的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近代重大事件清政府的表现鸦片战争丧权辱国太平天国运动剿灭洋务运动支持、利用甲午中日战争
11、丧权辱国戊戌变法阻碍、推翻义和团运动先利用后剿灭八国联军侵华洋人的朝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梁启超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现政府与革命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加深1840年 1842年1860年190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56年1885年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1864年英俄侵略新疆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间轴中国边疆危机中国边疆危机瓜分狂潮瓜分狂潮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洋务运动(自强、求富)186
12、4年1851年1895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1900年义和团运动1898年百日维新地主阶级学器物资产阶级学制度列强侵略中国反抗和探索公车上书1.1.康有为在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文经实系伪造。1891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A.揭露历史真相揭露历史真相B.B.引介西方理论引介西方理论C.C.倡导维新变法倡导维新变法D.D.颠覆孔孟学说颠覆孔孟学说温故知新2.18982.1898年年6 6
13、月月1111日清廷颁布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明定国是诏,其中说:,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这说明戊戌变法戌变法A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温故知新天津居民遭到屠杀天津居民遭到屠杀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被轰毁的北京正阳门“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盛宣怀愚斋存稿盛宣怀愚斋存稿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中国的根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中国的根基基左至右为刘坤一、张之洞、左至右为刘坤一、张之洞、许应骙、李鸿章、盛宣怀许应骙、李鸿章、盛宣怀思考:东南互保反映清朝权力结构思考:东南互保反映清朝权力结构有何变化?(中央和地方)有何变化?(中央和地方)对清政府有何影响?对清政府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