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38563 上传时间:2022-01-17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7.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拔、考核与监察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课时空坐标选官制度含义: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时期时期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即世卿世禄制时期:西周至春秋标准:贵族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 )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世官制(一)西周至秦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 起,各国为争霸图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初标准:才能 军功大小特点: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影响: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荐举军功制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为官 以吏为师,是李斯的发明,经秦始皇认可,便成了秦朝的国家政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以吏为师”中的“吏”不是指“所有”的官吏,而是“专指”法官、法吏云梦睡虎地秦简实质:摒弃其他思想学说而专任法家思想的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察察举举制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准: 德行、才能特点: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化组成:常科(岁举):孝廉、茂才等;特科: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程序:作用:

3、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善。两汉豪强宗族把持孝廉;官僚阶层掌控推荐权,易导致贪污腐败;被推荐之人多非有用之才。(二)汉朝察举制察访察访德、行德、行荐用荐用朝廷考核朝廷考核任用任用察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东汉末年暴露无遗,与吏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较大程度上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加快了东汉王朝的灭亡。黄巾军起义拉开乱世的序幕黄巾军起义拉开乱世的序幕(三)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开始:220年,魏王曹丕开始

4、推行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中 正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特点: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标准: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 评价: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变质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几乎全被士族高官所垄断制度设置的欠缺,中正官吏在确定等级时,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往往徇私枉法战乱流离,官学和私学衰落,唯一兴盛的是士族们的家学。平民子弟缺乏学

5、习的基本条件,平民家庭出身的人才总体上不如士族家庭出身的人才生产方式的变化和贵族政治的衰落;统治者对治理人才的需求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尚贤思想的兴起发展;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等。角度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至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世官制荐举和功劳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贵族血缘才能和军功德行、才能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特点官位世袭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由地方官推荐取士;形式多样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作用(意义)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九品中正制,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

6、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历史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秦汉上计御史大夫(中央)刺史制度(地方)魏晋南北朝 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 西晋、南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巡视监察巡视监察(四)官员考核及监察办法(四)官员考核及监察办法秦汉时期秦汉时期: :上计制上计制(1)概念: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2)人员: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3)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刺史制度(地方):目的: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特点:位卑权重设置:将全

7、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影响:积极性: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局限性:随着刺史权力范围的扩大,东汉后期地方刺史更是发展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期时期官员选拔制度官员选拔制度考核办法考核办法监察制度监察制度隋唐科举制确立吏部考核标准:品德和才能中央:御史台地方:道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中央:御史台地方:路台谏合一(一)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1.1.原因:原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

8、势力上升,希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加强中加强中央集权。央集权。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2.特点:科举以特点:科举以分科考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选拔人才为特点科举考试图(一)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3.3.形成:形成:A.A.隋唐时期确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隋唐时期确立: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

9、试内容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内容B B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誊录与糊名,誊录与糊名,“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封锁考室封锁考室糊名与誊录糊名与誊录4.4.科目:科目:分为制举和常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 和进士两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

10、正式任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一)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5.5.评价:评价:积极:积极: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官吏选拔任命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吏选拔任命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所借鉴。为西方国家所借鉴。消极:消极:官本位价值取向单一;官本位价值取向单一;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11、。明清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一)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二)唐宋时期的考核制度1.唐朝:(1)负责部门:吏部(2)标准:依据品德和才能分九等2.宋朝:(1)制度:磨勘(磨勘指官员升迁官阶时的考核手续磨勘指官员升迁官阶时的考核手续)(2)京官审查院;地方官考课院“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唐六典唐六典 吏部一曰德义有闻吏部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三曰公平可

12、称, ,四曰恪勤匪懈。四曰恪勤匪懈。苏轼有云苏轼有云“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岁杀人亦为之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岁杀人亦为之”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三)唐宋时期的监察机构1.1.唐朝:唐朝:(1 1)中央:御史台)中央:御史台(2 2)地方)地方种类:御史台不定期派遣御史出使州县;分十道巡察。种类:御史台不定期派遣御史出使州县;分十道巡察。作用: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作用: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2.宋朝:宋朝:(1 1)中央:御史台和谏院,台谏合一)中央:御史台和谏院,台谏合一(2 2)地方:路(监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通判)地方:路(监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

13、;通判御史制度的御用性质和对皇权的依赖性。御史制度的御用性质和对皇权的依赖性。御史能否履行自己的职责,跟皇御史能否履行自己的职责,跟皇帝个人的意志关系很大。离开了皇权的保护,御史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帝个人的意志关系很大。离开了皇权的保护,御史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反而可能会被权贵所害。反而可能会被权贵所害。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25比干因谏商纣而被剖心比干因谏商纣而被剖心屈原屈原因谏楚王而被流放汩罗江因谏楚王而被流放汩罗江司马迁因谏汉武帝而受宫刑司马迁因谏汉武帝而受宫刑举例中国古代因谏言而落悲惨境遇的人物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代科举选官制度官员考核官员监察元朝恢复科举中

14、央设立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加强,南北卷制度考满:初考、再考、通考;考察:外察和京察都察院和六科(科道)清朝加强,晚清废除考课制度:京察和大计都察院和六科(科道)(一)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1.1.元朝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元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元朝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朝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2.2.明清:科举制日益僵化明清:科举制日益僵化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

15、省省城举行,考中者为举人 。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为贡士 。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3)特点:考试的科目内容趋于单一化。仅有进士一科,其它科目予以废止。学校教育已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固定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八股取士。考试制度更加完善,程序更加严密。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以八股取士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以八股取士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考试规范化是考试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考试规范化是考试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进步步.以八股

16、文为考试规定,这就要求应试人必须去作以八股文为考试规定,这就要求应试人必须去作政论文字政论文字,而不能随意去,而不能随意去做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字,就像诗词歌赋等等。而做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字,就像诗词歌赋等等。而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写一般来说,政论文字对于考生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较之其他文章形式要更加有力,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较之其他文章形式要更加有力,由此而论,由此而论,八股文虽然有其八股文虽然有其束缚人们思想的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个方面,一个方面,但其仅仅作为试卷的要求则是有道理但其仅仅作为试卷的要求则是有道理的。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

17、清的八股取士,明清的八股取士,把唐宋以来科举制度所存在的把唐宋以来科举制度所存在的“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弊弊端发展到了极限端发展到了极限。登科者往往。登科者往往只能空谈心性,于治国理民一无所长。只能空谈心性,于治国理民一无所长。特别是特别是西学东渐,不仅八股文弊端层出,而且儒学从整体上已经显露出不能适应形西学东渐,不仅八股文弊端层出,而且儒学从整体上已经显露出不能适应形势。势。摘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摘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的范畴,明清八股取士更是束缚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后期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

18、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明朝: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主持明朝考核考察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察考满考察的对象是所有官吏,重点在监察其过失京察外察对在京官吏的考察对的考察地方官吏考核内容:贪考核内容:贪 、酷者、酷者削职为民削职为民, , 情节严重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者依法惩办; ;疲软疲软 、不谨者免职;浮躁不谨者免职;浮躁 、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清朝吸收了明朝后期考核

19、制度松散 、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 , , 在考核标准上在考核标准上偏重于惩办腐朽。偏重于惩办腐朽。(二)官员考核制度(三)监察机构1.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和六科(1)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2)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3)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3.清朝:都察院和六科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时期时期制度制度标准标准方式方式西周西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20、汉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世官制世官制血缘亲疏血缘亲疏世袭世袭举荐与功劳制举荐与功劳制才能和军功才能和军功举荐、授官举荐、授官察举制察举制品行品行举荐举荐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门第门第评定授官评定授官科举制科举制才学才学考试考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趋势:演变趋势:标准:由家世、财产血缘等发展为才学;标准:由家世、财产血缘等发展为才学;方式:方式:制度化;制度化;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扩大;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扩大;选官权:从地方收归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隋唐隋唐两宋两宋明朝明朝清朝清朝监察制度(中央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

21、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监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

22、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秩轻权重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材料一: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材料一: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了门下省,变成了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了。地方

23、设通判,直隶皇帝。属于宰相了。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材料二: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材料二:唐朝规定,一个官吏必须有地方行政官的经历,才能到中央担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任监察官吏。宋朝规定,凡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在选拔监察官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时特别重视文化素质 ,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士出身。材料三:材料三:“ “ 当是时当是时, , 东厂番役横行东厂番役横行, , 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刮舌,所杀不可胜数,或触忠贤,辄被擒谬,甚至剥皮

24、,刮舌,所杀不可胜数, 道路以目。道路以目。 ” ” 明史明史 魏忠贤传魏忠贤传特点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一、垂直管理,组织独立, ,以轻制重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二、选拔严格,文化素养要求高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三、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评价积极作用积极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局限性局限性课堂小结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

25、员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荐举和功劳制荐举和功劳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中央监察体系地方监察体系:刺史隋唐至两宋时期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科举制的完善隋唐:吏部两宋:审官院、御史台和翰林学士御史台台谏合一元明清时期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制度官员考核制度官员监察制度科举制明朝的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1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

26、人才成为时代共识A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B秦汉时期,郡守每年秋冬要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和郡各对其下属机构进行考核;与考核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可弹劾有罪赃的郡守、县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官员的选拔方式和流程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B考核和监察制度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

27、举制度加强了被选拔官吏的责任感和执行力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B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此记载可看出唐代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B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某官职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主要职责是“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者,劾。”该官职应该隶属于A六部B谏院C都察院 D内阁C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郡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有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知。”ABCD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