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3 课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1.通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等了解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其建立与发展的过程,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2概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的情况。相关知识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6 课)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历史与现实因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
2、格局。(2)旧中国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实践因素: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建立(1)1941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2)1945 年, 中共中央提出: “对内蒙的基本方针, 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 年 5 月 1 日, 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4)1949 年,中国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确定实行 “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5)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发展历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2)1984 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3)1990 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 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
5、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铸牢
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知识拓展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方针;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敌对势力意图分裂内蒙古;重建了各盟旗政府,奠定了组织基础;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2)历史意义:挫败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意图,维护了祖国统一;为建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
7、展提供了经验;为人民解放战争赢得了后方的巩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民族学说;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蒙汉等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知识拓展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除了行使普通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同时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授予的自治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变通权;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主管理地方财政;自主安排、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知识拓展 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相关举措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
8、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优先合理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的投入;三是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采取特殊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等等。主题一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史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
9、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史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
10、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2)根据史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知识总结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1)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相互杂居、相互同化、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2)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3)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主题二民族区域自治制
11、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史料一1937 年 5 月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1938 年 10 月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 ,对民族自治问题做了探索思考1945 年党中央派出以乌兰夫为首的大批共产党员到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6 年 4 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自治政府在承德举行了统一内蒙古自治运动的会议1947 年 3 月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文件1947 年 4 月 23 日至 5 月 3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召开。 有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包括工人、农民、牧民、知识分子、
12、革命干部和军人,以及部分工商界人士、地方士绅和民族、宗教上层人士根据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整理史料二历代中央王朝所奉行的“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根本准则是君权至上,故所谓“天下一体”,也皆为王土王臣,所谓“因俗而治”,不过是给各族统治者以本民族习惯方式继续压迫本族人民的特别代理权。 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族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推荐自己的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和民族自治地方事务的权力。摘编自李贽、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制度创举(1)根据史
13、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和意义。主要条件:中共领导下对民族自治的尝试;毛泽东等的理论探索;内蒙古各族各界人民的努力。意义: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为新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样板。(2)根据史料二,指出新中国民族政策与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在地方治理价值上的相同之处。不同:阶级压迫,民权平等。相同之处:尊重民族差异,安定地方秩序,维护国家统一。知识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1)特点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2)优越性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力。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