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X线平片 脑血管造影(DSA)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一、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观察颅骨骨折、畸形等,或提示某些病变,不能确诊。二、脑血管造影(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肿瘤血供、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等。三、CT扫描平扫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增强: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四、MR扫描平扫: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等。增强: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
2、明确病变性质。 鉴别肿瘤和水肿,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有助于微小病变的显示,如垂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及小转移灶;MRA及MRV: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或动脉闭塞、静脉窦血栓等MRI与CT比较 MRI多方向成像,定位优于CT MRI无颅底骨质伪影影响,对后颅窝病变如脑干梗死、胶质瘤,小脑星形细胞瘤等的诊断,优于CT MRI显示钙化不如CT,故对以钙化为定性依据的肿瘤定性差,如少突胶质细胞瘤等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解剖一、头颅X线平片 成人颅骨分为颅内板、外板和板障结构 内外板为密质骨,X线片上为线状致密影 板障位于二者之间,内含骨小梁和板障静脉,显示为细颗粒状低密度影颅缝与颅壁压迹 骨
3、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及人字缝等,X线呈锯齿状线样透明影,儿童期较清楚 脑回压迹是脑回压迫内板而形成的局部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其显著程度与年龄有关 血管压迹包括脑膜中动脉压迹、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矢状缝人字缝冠状缝额窦颅骨正位片额骨顶骨枕骨人字缝蝶鞍乳突气房冠状缝血管压迹颅骨侧位片 脑回压迹蝶鞍蝶鞍与垂体关系颅内生理性钙斑 包括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床突间韧带钙化和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可根据其移位的方向判断颅内病变的大体位置松果体钙斑侧脑室脉络丛钙斑二、脑血管造影(DSA) 动脉期:正常脑动脉走行自然,由近向远逐渐变细,管径光滑,分布匀称,各支位置较为恒定大脑前动脉
4、大脑中动脉颈内脉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脉脉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 正常脑血管DSA表现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微血管期 对比剂存留在微血管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皮质的形态和脑实质的血液供应情况静脉期 脑静脉分为浅、深静脉 它们在皮质下相互交通形成丰富的静脉网脑静脉及静脉窦三、CT 颅脑窗与骨窗 不同组织结构的密度 不同组织结构的形态不同组织结构的密度灰质略高白质略低脑脊液低脂肪介于水与气体之间气体最低骨高CT-增强扫描 正常脑实质轻度强化,脑皮质较髓质稍微增高。脑内血管明显强化,其显示与走行方向和密度有关。正常硬脑膜、垂体、松果体无血脑屏障,故明显强化。四、MRI 分清
5、T1WI与T2WI 不同组织不同信号强度 流空效应与血管T1WIT2WI灰质等信号稍高信号白质稍高信号低信号脑脊液低信号高信号脂肪高信号高信号气体低信号低信号骨极低信号极低信号不同组织不同信号强度T1WIT2WI流空效应重要解剖的识别o 脑干o 脑室系统o 外侧裂o 中央沟o 基底节o 胼胝体o 蝶鞍脑干延髓脑干桥脑脑干中脑、大脑脚脑室系统 外侧裂、基底节(T1WI)外侧裂、基底节(T2WI)T2WI 水抑制序列(FLAIR)中央沟 胼胝体蝶鞍正常颅脑MRA正常MRA正常MRVX线全脊柱正侧位正常颈椎CT正常颈椎MRI正常腰椎MRI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
6、现 一、X线平片颅内压增高 颅缝增宽:颅缝增宽:是常见而又可靠的表现,年龄愈小愈明显。 蝶鞍改变:蝶鞍改变:表现为蝶鞍增大,后床突变小或消失,鞍背变短、薄或消失,成人明显。 脑回压迹增多脑回压迹增多。 颅壁变薄颅壁变薄。 颅缝分离颅内高压颅内肿瘤的定位征象 局限性颅骨改变:局限性颅骨改变:颅骨局限性增生或破坏,见于脑表面或靠近颅骨的肿瘤蝶鞍改变:蝶鞍改变:“鞍内型”;“鞍上型”“鞍旁型”钙化:钙化:根据钙斑位置及形态可大致判断肿瘤位置和性质。如蝶鞍区弧形钙化多为颅咽管瘤,脑膜瘤钙化多呈团块状,幕上条带状钙化多为少突胶质细胞瘤。 松果体钙斑移位蝶鞍区肿瘤钙化二、脑血管造影(DSA) 血管移位。血
7、管移位。 血管形态改变血管形态改变:动脉增粗,痉挛变细或狭窄、拉直。 血循环改变血循环改变:颅内压增高时颅内静脉压升高,脑循环减慢;良性肿瘤常见局部循环时间延长,而恶性肿瘤则局部血循环加速。 三、CTo 密度的改变 高密度 等密度 低密度 混合密度三、CT 高密度灶多见于急性期出血、钙化和实性肿瘤。右侧基底节区急性脑出血左侧枕部脑膜瘤三、CT 等密度灶多见于等密度肿瘤、亚急性出血、脑梗死的某一阶段。 亚急性出血 低密度病灶常是肿瘤、组织坏死、水肿、液体和脂类。 左侧额叶星形细胞瘤左侧颞叶水肿带 混合密度灶见于含多种成分的病变: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鞍上池颅咽管瘤 对比增强改变 病
8、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左侧额叶星形细胞瘤o 信号的改变四、MRI T1WIT2WI低信号高信号梗死、肿瘤、炎症、水肿、囊肿、脱髓鞘、液化坏死低信号低信号纤维化、骨化、钙化、气体、出血高信号高信号出血、脂肪 多数肿瘤、梗死、炎症及脑水肿等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星形细胞瘤四、MRI 四、MRI 脂肪、亚急性期血肿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 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脂肪瘤右颞顶部亚急性硬膜外血肿颅内病变颅内病变CT及及MRI共有的基本表现共有的基本表现 (一)脑水肿 CT呈低密度。 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9、 增强后水肿无强化。 分为: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和间质性水肿右额叶星形细胞瘤脑多发转移瘤(二)占位效应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与脑池的移位与变形 脑组织的移位脑疝 脑室、脑池的扩大 (三)脑积水 因脑脊液产生和吸收失衡或脑脊液循环通路障碍所致的脑室系统异常扩大。 分为:交通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正常脑组织男性,3岁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四)脑萎缩 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组织减少而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影像表现为脑沟、脑池增宽和脑室扩大。 脑萎缩正常脑组织脑萎缩脑积水脊髓增粗正常颈髓 颈髓移位正常颈髓颅脑损伤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颅骨内板和硬脑膜
10、之间 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由于内板与硬膜 粘连紧密,血肿范围较局限且形成双凸透镜形CT诊断 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急性期), 边界清楚锐利。 血肿范围局限,不超过颅缝。 血肿密度均匀,有时可见气体影。 占位效应。 骨窗条件下多数可见局部骨折。右侧枕部硬膜外血肿右侧顶部硬膜外血肿MRI诊断显示血肿形态同CT:呈双凸透镜形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边缘清楚。血肿范围局限,一般不超过颅缝。血肿信号强度与血肿时间相关 血肿急性期(2周)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右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亚急性期) 左侧顶部硬膜外血肿(亚急性)左侧颞部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Subdural
11、 Hematoma)出血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张力小,使血液占据硬膜下潜在间隙形成大范围血肿,有时可占居整个大脑半球表面。常合并脑挫裂伤,临床最常见。CT诊断 颅骨内板下方弧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影(急性期) 血肿范围广泛,常跨颅缝 可同时存在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占位效应明显 左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MRI诊断 形态同CT,呈新月形或弧形,范围较大,可跨颅缝 信号改变类似硬膜外血肿,血肿信号随期龄而异常 对于CT颅内等密度,特别是双侧性,无明确外伤者,MRI为首选双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左侧额顶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比较影像学 急性硬膜外/下血肿,CT和MRI显示效果都很好,但C
12、T更直观及准确。 亚急性、慢性硬膜外/下血肿,特别是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MRI更有其独特的优点。 硬膜外、下血肿的鉴别范围 边缘 合并骨折跨越颅缝形态 合并挫裂伤作用点硬膜外血肿局限、小光滑 较多 极少 梭形、双凸透镜较少 同侧硬膜下血肿广泛,大波浪状 少多新月形、弧形 多对侧 脑挫裂伤是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 是最常见颅脑损伤之一,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of Brain) CT 诊断 损伤区呈不规则低密度影(水肿) 损伤区散在点片状高密度(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占位效应 合并其它征象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颞
13、部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因脑出血、水肿程度不同而信号各异1、非出血性脑挫伤,仅造成局部脑组织水肿,呈长T1、长T2表现。2、出血性脑挫裂伤,损伤区域 MRI信号随血肿成分而变化。急性期 T1WI等信号 T2WI低信号 亚急性 T1WI 高信号 T2WI 高信号慢性期 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MRI 诊断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脑挫裂伤CT和MRI对比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亚急性期)比较影像学 CT和MRI都能比较敏感地显示脑挫裂伤 对于急性脑外伤的出血,CT显示较MRI为佳 对亚急性和慢性脑挫裂伤的显示,MRI常优于CT。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