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47551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0 课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1.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征,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相关知识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6、27、28、29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新中国法制的特征(1)是社会主义法制。(2)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2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时间历程背景(原因)成就1949 年开始民主革命基本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

2、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20 世纪50 年代初创时期(奠基)向社会主义过渡;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19661976 年破坏“文革”时期续表时间历程背景(原因)成就1978 年现在发展改革开放;吸取教训;法制不完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82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

3、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形成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共十五大召开1999 年和 2004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010 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

4、坚实的法制基础深化深化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2020 年 5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榜样: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3)精神: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2改革开放后(1)背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

6、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 20 世纪80 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1994 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2006 年 10 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7、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意义:只要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名词解释 宪法、法律、法规、条例我国的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下位法低于上位

8、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任何法律都要服从于宪法;法律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条例一般就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其法律效力低于法律;另外还有地方性法规,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 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知识拓展 “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区别和联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制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而法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

9、事,法律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法制的主要标志,是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是最终实现法治。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知识拓展 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10、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响(1)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3)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归纳总结 依法治国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11、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和保障。(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落地生根的过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主题一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史料一时间通过的法律文件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国务院组织法 人民法院组织法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19541957 年共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 730 多件1978宪法 刑法 民法通则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地1992 年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行政诉讼法等 230

12、 多个1993 年公司法 产品质量法1997 年合伙企业法1999 年合同法 个人独资企业法20012009 年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反垄断法食品安全法史料二1954 年毛泽东说:“一个团体要有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1982 年新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2002 年,中共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根据史料一中图表内容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示例:划分为四阶段

13、:第一阶段为 19541957 年,理由:是我国法制的初创时期; 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 主要是建章立制; 第二阶段为 19781992 年, 理由: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第三阶段为 19931999 年,理由:以经济立法居多,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第四阶段为 21 世纪初,理由:经济立法向社会立法转变,立法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其他划分,合理即可)(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法治发展演变的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不同于以往的旧政权,需要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1978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反思“文革”的教训, 拨乱反正,推进

14、改革开放。20 世纪 90 年代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对法治提出更高的要求。21 世纪初,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针的目标,我国加快了法制建设。(3)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法制建设的看法。中国的法制建设总体向前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我国的立法从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 不断完善, 21 世纪初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我国立法根据党的工作重心变化不断发展;我国立法体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言之成理即可)知识总结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1949 年新中国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

15、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2)1954 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最根本的法律基础。(3)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4)1997 年,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5)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

16、6)党的十六大以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7)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8)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题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料一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指出,“文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地发展适合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学艺术和电影创作,同时对民间原有的各种艺术和娱乐形式应广泛地、正确地加以控制、利用、改革和发展”,并要求文艺工作者以社会主义

17、精神教育人,鼓舞群众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中央政府还有计划、有组织地出版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著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全国的报纸、广播、出版、学校、电影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来宣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广大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史料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

18、、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 年 8 月 23 日)(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经验:坚持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作用;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引导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为中国文艺指明正确的发展道路;树立典型,利用多种手段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培育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等。影响: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精神风尚。(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19、识,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实施的必要性。背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大量传入,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腐蚀,部分人追求自由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必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凝聚共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坚持改革开放,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各领域人才;完成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因此,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知识总结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1)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关键。(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4)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推动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守正创新。(6)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充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7)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形式。(8)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9)坚持宣传教育与树立典型相结合,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