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047578 上传时间:2022-01-21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教材高二历史选修新教材高二历史选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重点归纳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重点归纳(第(第 1 课至第课至第 18 课)课)第第 1 课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的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对象:西周时期,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

2、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权利与义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4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二秦朝的

3、政治制度1背景(1)宗法分封制瓦解: 春秋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新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3)秦完成国家统一。2.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2)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三公之

4、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 泛称“九卿”。 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地方郡县制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3文书制度(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邮传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

5、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时间中枢机构的变化具体内容意义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枢密院掌管军

6、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中书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中枢权力再度集中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绵延 1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清朝清承明制;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时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意义西汉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实行郡、县二级制汉初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

7、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隋唐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 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设行中书省, 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

8、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明清时期地方分权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巩固国家统一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本课小结第第 2 课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城邦国家政治制度权力机构产生及职能雅典民主制度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

9、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 大多一年一任, 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 6000 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斯巴达寡头政治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世袭,垄断军事统帅权长老会议员 30 人,终身任职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2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时期权力机构产生及职能特征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有两人, 一年一任, 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

10、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所有官职均无薪金, 穷人实际上无法出任。 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马帝国皇帝(元首)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形成君主政治。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实行独裁统治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

11、大小不同的王国。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起庞大帝国。他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2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1)背景: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2)形成: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 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 召开了由教士、 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3)意义: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3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

12、1)大宪章 :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 ,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2)议会产生: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建立: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2)发展: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2美国 1787 年宪法(1)背景:1775 年,在北

13、美的 13 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2)内容: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3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1)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2)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了共和制。4评价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积极: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 1920 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

14、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2)局限:如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本课小结第第 3 课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中华民国的诞生(1)诞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清帝逊位。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改用阳历, 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 年为民国元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

15、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1)政党政治背景: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经过a1912 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 年春,宋教仁被刺杀。b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而失败。结果: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

16、政治名存实亡。(2)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 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1915 年,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3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1928 年中国国民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国民党的所谓“训政”, 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

17、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时期的探索(1)背景: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 1930 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2)制度建设:1931 年 11 月 7 日至 20 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战时期的探索(1)背景:中国

18、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 19 个根据地。(2)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3)意义: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2)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

19、实基础。4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探索(1)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 1949 年 9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20、领 ,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实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3)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5)发展正式建立: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曲折:1957 年以后,由于受

21、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6)评价: 1982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22、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2)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发展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

23、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4.深化2013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 年 10月 28 日至 31 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24、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评价(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第第 4 课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2)变法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

25、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内容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 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

26、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1)背景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2)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目的:富国强兵。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影

27、响: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4明朝(1)背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张居正改革(明神宗时期)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

28、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亡国命运。(2)时间:1898 年 6 月至 9 月。(3)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失败原因: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6)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

29、1)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开始时间:1901 年初。(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4)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中华民国时期(1)改革: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失败: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1)改革: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2)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

30、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探索:1956 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2)挫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改革开放以来(1)转折: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

31、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方向时间内容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经过长期的努力,国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3)成就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

33、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企业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他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 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作用: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

34、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本课小结第第 5 课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1)西周至春秋:推行世官制,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2秦汉的选官制度(1)秦朝: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35、,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2)汉朝察举制a.推行者:汉武帝。b.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c.评价: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九品中正制开始: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内容:在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

36、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上计制(1)属性:秦汉官员的考核制度。(2)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3)结果: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5监察制(1)中央机构: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

37、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科举制(1)背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2)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两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考核制度(1)隋唐考

38、核部门: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考核对象: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 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考核标准: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监察制度(1)隋唐中央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监察: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中央机构: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地方监察: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元朝的选官制度(1)特点:元朝的

39、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发展: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 1313 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发展(1)考试层级: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2)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3)选拔: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3严密的官员考核制度(1)考核类型: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2)考核内容: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3

40、)清朝的考课制度,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 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4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1)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清时期中央机构:明朝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监察对象: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本课小结第第 6 课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中古时期行政官员的产生恩赐制中古时期,西欧国家随着国王权力的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

41、越多,国王往往挑选自己的亲信处理这些事务,并赐予他们官职。那时候,官员只为国王和权贵服务,类似于仆从。2近代初期资本主义的行政体制(1)私相授受:1718 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少数人或集团掌握着官员的任免权,他们私相授受,导致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等政治乱象频发。(2)“政党分肥制”:内阁制和政党政治形成后,执政党一般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造成腐败泛滥,还严重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3工业革命呼唤高效稳定的文官管理制度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4

42、教育程度的提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历程(1)西方文官概念: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2)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分离:18 世纪初,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3)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离: 19 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政府的政务官,随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4)文官制建立:18

43、54 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惨重,1855 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5)最终确立:1870 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2文官制度在欧美的扩展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 ,建立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也最终建立起来。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及退休等各个方面,

44、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2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2)政治中立和工作隐名。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3)职务常任和论功晋升。文官若无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3文官制度的影响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但是,这种制度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

45、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也越来越多,工作项目层层报批,推诿扯皮,出现争权夺利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本课小结第第 7 课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的变革时间背景改革结果1898 年西学传播、加设经济特科, 选拔经时济变戊戌变法失败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戊戌变法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考试悉照旧制1901 年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 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 年立停科举,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000 多年的

46、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1)背景: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2)内容政府机构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选官制改革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期内容影响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认为选官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北洋政府考试:1913 年初,颁

47、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甄别:对已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检验毕业文凭、 调查经历、 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1929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一般在职人员取得任用资格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了确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

48、漏洞百出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特征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干部制度改革(1)背景:改革开放后。(2)根本原则: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3)内容: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4)效果: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

49、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3公务员制度(1)形成的历程1993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2006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3)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本课小结第第 8

50、课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周时期的法律: 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 ,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 ,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3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们纷纷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重点归纳.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