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课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课标要求:通过通过了解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理解战战国时期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了解老子和孔子学说;通过老子和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的局面及其意义义。时空框架时空框架公元前公元前771771年年公元前公元前475475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西周春秋战国秦夏商周奴隶制国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第一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春秋战国春秋战国(BC770-BC256BC770-BC256)人类文明人
2、类文明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孔子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印度的释迦牟尼知识框架知识框架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第二篇章第二篇章 大变革:大变革:应世之变应世之变第三篇章第三篇章 大发展:大发展:天下归一天下归一总体认知总体认知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春秋战国?你会用什么词语形容春秋战国?东周东周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国七雄西周西周天下共主天下共主 贪饕(贪饕(toto)无耻)无耻, ,竞进无厌竞进无厌; ;国异政教国异政教, ,各自制断各自制断; ;上无上无天子天子, ,下无方伯下无方伯; ;力功争强力功争强, ,胜者为右胜者为右; ;兵革不休兵
3、革不休, ,诈伪并起。诈伪并起。战国策书录战国策书录分裂动荡分裂动荡 群起纷争群起纷争 混乱无道混乱无道总体认知总体认知王的地位怎样变动?王的地位怎样变动?总体认知总体认知春秋争霸战争春秋争霸战争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奴隶社会性质奴隶社会性质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而发动的战争封建社会性质封建社会性质田氏代齐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三家分晋 诸侯的地位怎样变动?诸侯的地位怎样变动?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有什么不一样?春秋和战国的战争有什么不一样?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
4、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材料一:材料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
5、厌,国异政教,各相制断。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相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力功争强,胜者为右。1、政治争权: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不仅促成列国政权的改组,而且带来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根本性变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2、经济争利:生产力生产力土地国有土地国有(井田制)(井田制)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封建土地私有制私有制平民、奴隶逃亡平民、奴隶逃亡贵族贵族自耕农自耕农地主地主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
6、无所匿其力也。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审分审分石器锄耕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牛耕开荒开荒私田出现私田出现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了什么而争?2、经济争利: 封建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税赋缴纳贡赋缴纳贡赋税制改革税制改革(初税亩)(初税亩)怎么剥削?怎么剥削?交地租!交地租!齐国:相地而衰征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魏国:李悝“尽地力尽地力”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
7、乱世之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什么争?探究一:为什么乱?又为什么争?3、思想争鸣: 士阶层活跃,谋求治世之道争鸣背景:争鸣背景:士阶层崛起,教育学在民间士阶层崛起,教育学在民间学在民间学在民间学在官府学在官府一:王室衰微一:王室衰微二:列国人才政策二:列国人才政策接受教育机会接受教育机会礼贤下士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养士之风三:社会存在三:社会存在社会变动社会变动思想变动思想变动传播知识机会传播知识机会思想激荡环境思想激荡环境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材料: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士士”阶层迅速崛起。阶层迅速崛起。“士与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
8、往往能超越个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人生。”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诸子百家如何应变?诸子百家如何应变?儒儒春秋争鸣为政以德,反对苛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要求实行要求实行德政德政。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道道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字之曰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福兮祸所依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祸兮福所至先驱
9、者:先驱者: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材料:材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衰,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夫子曰:“何为不去也?何为不去也?” ” 曰:曰:“无苛政。无苛政。”夫夫子曰:子曰:“小子识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礼记檀弓下檀弓下代表学派及主要思想:代表学派及主要思想: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是否顺应社会现
10、实?是否顺应社会现实?儒儒道道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逍遥自由逍遥自由,消极消极避世避世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讲王道回到商周社会讲王道回到商周社会讲天道回到太古讲天道回到太古“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的程度。” ” 马克思马克思春秋争鸣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发展者:发展者: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学派学派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治国之道治国之道儒家儒家孔子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孟子孟子仁政、民贵
11、君轻、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荀子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性恶论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性恶论道家道家老子老子道是世界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庄子庄子追求自由追求自由法家法家韩非子韩非子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以法治国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兼爱、非攻、节用兼爱、非攻兼爱、非攻哪家顺应社会现实?哪家顺应社会现实?第一篇章第一篇章 大动荡大动荡:乱世之争:乱世之争意义:意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为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登上历
12、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的特点。奠定了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诸子百家有何共同诉求?诸子百家有何共同诉求?“兵家、道家和法家存在兵家、道家和法家存在内在内在一致性一致性,孙、老、韩学说的,孙、老、韩学说的共共同特征同特征是具有明确的是具有明确的功利性目功利性目的的。”李泽厚孙、老、韩合说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隐伏着的却是隐伏着的却是共时性共时性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下的下的相通与相融相通与相融。” 曾振宁哲学研究曾振宁哲学研究共共鸣鸣第二篇章第二篇章 大变革大变革:应世之变:应世
13、之变探究:探究:面对大动荡的时代,统治者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处于面对大动荡的时代,统治者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处于不败之地?不败之地? 春秋以来春秋以来生产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发发生重大生重大变化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变法必然性变法必然性政治思想经济影响各国变法影响各国变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
14、二篇章第二篇章 大变革大变革:应世之变:应世之变争乱中为何秦强大了?争乱中为何秦强大了?魏魏李悝改革李悝改革秦秦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赵赵赵武灵王变法赵武灵王变法韩韩申不害改革申不害改革楚楚吴起改革吴起改革燕燕乐毅改革乐毅改革齐齐邹忌改革邹忌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争乱中为何秦强大了?争乱中为何秦强大了?民弱国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强国弱,有道之国,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务在弱民。商君商君书书弱民弱民1、目的: 赢得争霸、兼并战争的胜利赢得争霸、兼并战争的胜利领域措施影响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废分封,行县制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废
15、井田、开阡陌建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奖励军功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颁布秦律,什伍颁布秦律,什伍连坐制连坐制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焚诗书,而明法令焚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有利于思想思想统一统一2、主要内容:3 3、影响:、影响:十年十年二十年二十年百年百年百三十年百三十年l 行法十年,行法十年,秦民大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家给人足。l 秦人富强秦人富强, ,天子致胙於孝公天子致胙於孝公( (周天子把祭祀求福周天子把祭祀求福的肉赐给秦孝公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毕贺。诸侯毕贺。l 商君相秦十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
16、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者。l 车裂商君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遂灭商君之家(前338338年)年)l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灭周,迁九鼎于咸阳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灭周,迁九鼎于咸阳l 六王毕,四海一(前六王毕,四海一(前221221年)年)推动推动社会转型社会转型,逐步建立,逐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材料: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
17、政治经济制度。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第第三三篇章篇章 大发展:大发展:天下归一天下归一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趋势加强。材料一:材料一:战国时期,国君已经普遍用战国时期,国君已经普遍用玺、符玺、符作为凭证,用以委派官吏,传作为凭证,用以委派官吏,传达政令,调动军队派遣使者。达政令,调动军队派遣使者。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集中在国君手中中在国君手中。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这一套。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从封建割据,对从封建割据走向封建走向封建大一统大一统起了促进作用。起了
18、促进作用。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材料二二: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上册2、经济上: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3、思想上:百家争鸣,相互借鉴。第
19、第三三篇章篇章 大发展:大发展:天下归一天下归一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趋势加强。2、经济上: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3、思想上:百家争鸣,相互借鉴。4、心理上: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夏;有服章之美,谓之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 唐朝孔颖达唐朝孔颖达华夏认同华夏认同材料中的材料中的“华华”和和“夏夏”有何含义?有何含义?东夷东夷战争、迁徙、交流战争、迁徙、交流华:美丽华:美丽夏:盛大夏:盛大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第第三三篇章篇章 大发展:大发展:天下归一天下归一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趋势加强。2、经济上: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3、思想上:百家争
20、鸣,相互借鉴。4、心理上:华夏认同,渴望统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诸侯割据诸侯割据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局部统一局部统一秦兼并六国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完成统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统一因素统一因素阶级因素阶级因素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大转型大转型 华夏世界的韧力,经厉王幽王两度丧乱的考华夏世界的韧力,经厉王幽王两度丧乱的考验,王室的威权削弱了,但是华夏世界凝聚性之验,王室的威权削弱了,但是华夏世界凝聚性之强,足以维护其世界于不坠。平王东迁强,足以维护其世界于不坠。平王东迁, ,王纲不振,王纲不振,这一个政治体系竟可由强大的诸侯接过去,依旧这一个政治体系竟可由强大的诸侯接过去,依旧维持了对外竞争的团结。齐晋先后领导华夏世界维持了对外竞争的团结。齐晋先后领导华夏世界抵抗戎狄,攘御荆楚,抵抗戎狄,攘御荆楚,只能归之于华夏世界内部只能归之于华夏世界内部因共同意识而产生的文化凝聚力。因共同意识而产生的文化凝聚力。 许倬云许倬云本课小结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