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文档编号:207970 上传时间:2019-11-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38 页 21 古诗词三首 山山 居居 秋秋 暝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2.体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 高洁的人格志向的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积极的 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高洁的人格志向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 2 页 共 38

2、 页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这个时代出 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王维诗中描绘的山水田园世界,走进他的诗歌 山居秋暝 ,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 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2.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受佛家、道家 思想影响很深;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 雅的感觉。 3.解题 山居秋暝 , “山居” 即山中居所, 点明了地点; “秋” 点明了季节;“暝”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即秋天傍晚在山中所见的景色。 设计

3、意图: 简要了解诗人的情况,这对了解诗歌有一定的帮助。 二、朗读全诗。 出示课件 2: 山居秋暝 。 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读,按节奏读。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第 3 页 共 38 页 4.生练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多次朗读,按节奏读,读熟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的 意思。 三、理解诗意。 1.首联: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 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 境。 2.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 村的自

4、然美。 3.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山村 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尾联的大意是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 却依旧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山中居所,不想归去。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诗文的大意,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 力。 四、动静结合,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出示课件 3: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第 4 页 共 38 页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2.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 动下渔舟”是动景。 3.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5、诘 之画,画中有诗。 ”这动静结合的景色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 图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出示自学提示:现在请同学们小 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 优美。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4.学生自学交流。 5.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 4: (1)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 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2)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 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3)夜中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 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 美的意境啊!

6、 (4)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 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 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 第 5 页 共 38 页 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5)渔舟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 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 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 致)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 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 了清新秀丽的山村生活图景。 设计意

7、图: 让学生找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感悟美景,并体 会动静结合这种写法。 五、深入鉴赏,拓展知识。 1.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哪一句表现得比较明显? 点出最后一句“王孙自可留”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 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思想感情。 2.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 “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 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第 6 页 共 38 页 设计意图: 抓住最后一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物 一新;初秋的傍

8、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 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 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希望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 七、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10 字) 【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王维“山水田园”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枫 桥 夜 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 7 页 共 38 页 3.背诵枫桥夜泊 。 过程与方法: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情感态度

9、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愁绪。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 情。 【教学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抽生背诵王维的古诗山居秋暝 。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板书课题,读题解 题。 (1)枫桥:在今江苏苏州。 “泊”的意思是船停靠岸。谁能 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 湖北襄阳)。他的诗作比较朴实, 枫桥夜泊较有名。 第 8 页 共 38 页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古诗自然引入

10、本文的学习。 二、通读感知,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 2: 1.自学生字,读通读顺。 2.读出韵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 “愁” “到”等词语。 3.生齐读全诗。 4.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5.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6.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月亮落下去了, 乌鸦不时地啼叫, 茫茫夜色中寒气满天, 面对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 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 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动静结合,感悟美景。 1.诗人写的

11、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 。时间是深夜,因 第 9 页 共 38 页 为诗中提到了“月落” “霜” “渔火” “江枫”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 “乌啼” “霜” “江枫” “渔火” “寒山寺” 等) 3.出示课件 3,自学提示:(1)诗歌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什么 写法?(2)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4.(1)动静结合。一、二句是“静景” ,第四句是“动景” 。 (2)学生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逐渐落 下,乌鸦在满天寒气中啼叫,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 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

12、停泊在枫桥边 上。一个游子难以入眠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画出本诗写景的词语,感悟作者动静结合的写 法。 四、感悟“愁”思。 1.这么美的秋景,作者是什么心情?找出诗中的一句话。 (江枫渔火对愁眠) 2.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难以入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他目睹月落,说明他没有 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 教师板书:乌啼) 第 10 页 共 38 页 “霜满天” 。他还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气。(满天的霜有谁看 见过?“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感受。诗人感到寒气逼 人。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还看到了“江枫”和“渔火

13、” ,从中也可以看出他 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 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3.张继旅途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而他却久久不眠,为什 么? “愁”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 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 意境深远的小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 感情。 4.感情朗读: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 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感到 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 这首诗。 5.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 抓住一个“愁”

14、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同学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 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 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 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 第 11 页 共 38 页 古绝唱。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有忧郁哀愁。李 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孟浩然在 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 家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长 相 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榆、

15、畔”两个字,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 大意。 过程与方法: 抓住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 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王维、张继抓住景物的动 静结合表达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 第 12 页 共 38 页 德所

16、写的长相思 。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 的。 2.作者简介。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 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 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 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3.“长相思” ,词牌名,这首长相思分为上阕和下阕两 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设计意图: 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走近文本。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出示课件 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17、/无此声。 4.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 停顿的节奏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 特体验。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诗词大意,出示课件 2: (1)榆关:山海关。 (2)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 (3)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6.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3: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 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 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 有寒

18、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第 13 页 共 38 页 把握文本意思,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融进文本。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出示课件 4: 1.轻声自读,想象词中的情景,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找出写景的句子。出示课件 5: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设计意图: 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动静结合,所以抓住写景的句子来体 会作者的情感。 4.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 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 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19、?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 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5.“故园无此声。 ”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 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6.师: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 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 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 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 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生:风 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

20、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生: 风一更,雪一更) 第 14 页 共 38 页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 的纳兰性德。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 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7.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 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本词。 四、课堂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 多次朗读,深化文章的主题。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 【板

21、书设计】 长 相 思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_ _ _ _ _ _ 第 15 页 共 38 页 _ _ 22 四 季 之 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季 之美。 2.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体会静态美和动态美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感受四 季之美。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步感知课文的写法,体会春天的美景。 一、情境导入,引

22、出课题。 1.出示课件 1: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四字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春暖花开 鸟语花香 万物复苏 绿树成荫 挥汗如雨 骄阳似火 第 16 页 共 38 页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稻谷飘香 冰天雪地 冬日暖阳 鹅毛大雪 预设: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跟季节有关,第一组是描写春天的 词语, 第二组是描写夏天的词语, 第三组是描写秋天的词语, 第四组是描写冬天的词语。 2.那你能用上你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那个美丽 季节吗? 生自由发挥。 3.今天咱们来学习四季之美 ,看看作者眼中的四季是不 是和你眼中的一样! (板书课题:四季之美)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出示与季节有关的词语,让生说说自己心中的

23、美丽季 节,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引入了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 2,初读提示: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检查自学的情况。 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景物的?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 设计意图: 体会文章的写法及主要内容。 三、读第 1 自然段,体会春天的美景。 1.出示课件 3: (1)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从哪些词 句感受到美?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春天最美是什么时间? 生:春天最美是黎明。 师:你是 从哪一句知道的? 预设:第一句话。(板书:黎明) 3.春天最美的景物是什么?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4.这

24、段话中有一个多音字 “晕” ,它在课文当中是四声,组 词红晕,它还有一个音“yn” ,组词晕倒。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 17 页 共 38 页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悟 这种写法,为后面学生自学做准备。 四、课堂小结。 过了春天,就会迎来美丽的夏天! 你们喜欢夏天吗? 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喜欢夏天的原因) 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夏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并感悟这种动静结合的写 法。 2.能用这种写法写其他的景物。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春天有什么美景?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为后面的

25、学习做准备。 二、读第 24 自然段,感悟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 1.出示课件 4,自学提示: (1) 夏 天 , 最 美 的 时 间 是 , 最 美 的 景 物 有 。 秋 天 , 最 美 的 时 间 是 , 最 美 的 景 物 有 。 冬 天 , 最 美 的 时 间 是 , 最 美 的 景 物 有 。 (2)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相关段落。 2.学生自学交流。 3.出示课件 5,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 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 翩翩飞舞的萤火虫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第 18 页

26、共 38 页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 里飞去。 ”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归鸦急切归巢的心情。 (3)“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 大雁比翼而飞,让人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 学生自学夏天、秋天、冬天的美景,并抓住动态的景物, 体会这种写法。 三、拓展延伸。 1.课文所写的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 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动静结合,写出 景色的优美) 2.学生动笔写。 3.抽生读一读,说一说。 设计意图: 动静结合写景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22 四 季 之 美 季节 最美 时间 最美景物 春天

27、 黎明 鱼肚色的天空、彩云 夏天 夜晚 明月、萤火虫 秋天 黄昏 归鸦、大雁 冬天 早晨 雪、霜、火盆 热爱大自然 热爱四季 23 鸟 的 天 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第 19 页 共 38 页 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0 个字,正确读写“不可计数” “应 接不暇”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 态美和动态美。 2.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 态,了解这种表达方法,练习运用到习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鸟的天堂”中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

28、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段感悟榕树的美 丽。 3.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 23 课鸟的天堂 。 “天堂”是什么意 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写的天堂加 引号,有的不加引号?(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鸟 的天堂”是

29、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设计意图: 由题目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出示课件 1:巴金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 年赴法 第 20 页 共 38 页 国留学,并开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 年底回 到上海,从事文学编辑和创作。1929 年到 1937 年间,创作 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 。1933 年, 巴金到广东新会访友时,途经新会天马河,看到一株百年树 龄的大榕树,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 。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 2、3,指导学生读准这些词语。 陆续 白茫茫 榕树 纠正 涨潮 树梢 应接不暇 不可计数 2.学

30、生理解这些词语。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文中指鸟 太多,看不过来。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3.出示课件 4,边读边思考: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只看到大榕树;第二 次看到许多鸟。 (2)哪些自然段是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些自然段是 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课文第 59 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时见到的情景,第 1013 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鸟的 天堂”时所见到的情景。 (3)出示课件 5,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游览顺序写的,课 文可以

31、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部分(第 59 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 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 1013 自然段):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时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第 14 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 赞美。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部分。 1.出示课件 6,朗读第 14 自然段,思考问题:从这一部分 第 21 页 共 38 页 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2.学生汇报。 四、感悟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1.学生朗读并汇报自己从课文中读到的。 2.出示课件 7:自学提示(一)。 (1)默读思考

32、: 第 59 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 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2)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3)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边读边画边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8、9: (1)这一部分描写了榕树“大”和“美”的特点。 描写“大”的语句: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 见。 ”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 描写“美”的语句: “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 (2)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

33、、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4.师相机提问:枝干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 5.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作者不由得 发出了感叹。 6.这么美的大榕树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7.学生欣赏大榕树的“大”和“茂盛” 。 8.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 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 描写。 设计意图: 抓住大榕树的美丽,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作者在“鸟的天堂”里见到鸟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第 22 页 共 38 页 1.通过文字想象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

34、想感情。 3.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动 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在那 里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很快进入文本。 二、感受众鸟纷飞的场景。 1.出示课件 10:自学提示(二)。 朗读第 1013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这次去“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 (2)这一部分作者看到了很多鸟,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 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学生读文汇报: (1)作者用排比句“大的,

35、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 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 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 朗朗上口。 (2)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站在一根小枝上 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 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读出鸟的可爱和多来。 第 23 页 共 38 页 4.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 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 。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学习第四部分。 1.要离开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

36、的? 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带引号? (1)“鸟的天堂”有适合鸟生活的大榕树、潮湿温暖的环境、 当地人的自觉保护,所以这里的鸟儿们生活得十分自由、幸 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 (2)带引号的写的天堂特指那颗大榕树。 2.让我们带着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再读读最后一个 自然段。 设计意图: 从读中感悟“鸟的天堂”的美,这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 感就会自然生成。 四、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写法。 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见到了不同的景象。文中哪些 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 么? 1.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

37、叶等部位 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 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 第 24 页 共 38 页 2.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 动,是动态描写。如,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 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 3.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的手法,就能把 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 力。 设计意图: 进一步感悟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为以后的习作 做准备。 五、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38、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 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 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 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唯一,可让 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谈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等 方面,也可以谈学习课文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方法。) 设计意图: 拓展保护环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这样 的设计,使得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 举两得。 【板书设计】 23 鸟 的 天 堂 (静态)第一次:树 大 茂盛 (动态)第二次:鸟 多 欢快 赞美 24 * 月 迹 【教学目标】

39、 第 25 页 共 38 页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 8 个生字;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把握孩子 们寻找月亮足迹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寻找月迹感悟月迹理解月迹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寻找月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 相关的歌曲,有的是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明月表 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与月相关的诗词名 句。 出示课件 1:

4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第 26 页 共 38 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 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文章。(板书:月 迹) 3.出示课件 2: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 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 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 “娃” “凹”同音。 设计意图: 由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引入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又自然引入了文本。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课件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

41、求: (1)圈点勾画生字词。 (2)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 事。 2.检查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 学生扫清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寻找月亮的踪迹。 1.月迹就是月亮的足迹,大家能从课文中概括出月亮踪迹的 第 27 页 共 38 页 转换场景吗? 明确:屋中 院中 沙滩 2.文中谁的话引起了这些场景的转换? 明确:奶奶的三句话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 3.出示课件 4:自学提示(一)。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 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

42、心情又 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孩子们在“镜中院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 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睛里”寻到了月亮。 月亮的特点:白道儿半圆满盈玉玉的、银银的 闪着银光 小小的 心理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 甜蜜(满足) 4.老师总结: 在寻月的过程中, 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 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月亮的美好,寻月的过程就 是寻找美的过程。 设计意图: 第 28 页 共 38 页 学生寻找月的足迹,感悟月亮的变化,寻月就是寻美的 过程。 四、感悟“月迹” 。 1.出示课件 5:自学提示(二)。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并说说 你的

43、感受。(用笔在旁边标注出来) 2.学生自学并分组合作。 3.交流成果。 预设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出示课件 68: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 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穿衣镜上的 圆便满盈了。 ”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这句话让“我”觉 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 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溜了进来。 “爬” 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条条竹帘格儿,就像是长了腿 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 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2)“我们都跑了出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

44、那 么一个满满的圆了。 满院子的白光, 是玉玉的, 银银的, 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如玉 第 29 页 共 38 页 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 “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 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 形象地写出了花骨朵儿的多。 使用叠词, 写出了月光的特点, 读起来朗朗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3)“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 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45、。 ”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 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 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 (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 通过找有趣的句子,感悟月亮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五、理解题意。 1.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的含义) 2.讨论,明确: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 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 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六、课堂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 第 30 页 共 38 页 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中,内心也留 下

46、了美好的印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只 要我们不懈努力,我们就会发现它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 的心中。 设计意图: 由寻找月的足迹,上升到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学生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 【板书设计】 24 * 月 迹 寻找月迹 感悟月迹 习作: 即景 【教学目标】 1.能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 如: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参观顺序。 2.能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位诗人说过 : “一沙一天堂,一花一世界。 ” 第 31 页 共 38 页 其

47、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美丽的花园。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描绘我们的世界。 2.出示课件 1:习作要求。 可以写自然现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 气候现象)、自然景观(日出日落、公园、名山大川、富饶的 田野、草原)等。 要求: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设计意图: 由大自然的美景导入新课,明确习作要求。 二、写景的方法。 出示课件 26: 1.写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按整体到局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由前到后 时间顺序:时间变化,如四季变化等。 地点变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2.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 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

48、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 硬套,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3.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 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它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 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 象更深刻。 4.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 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 的主题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5.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 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 手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6.作文小贴士。 第 32 页 共 38 页 (1)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可以把 景物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优质精品课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