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重难点分析)复习学案(全册3份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全部
    •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重难点分析)复习学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docx--点击预览
    •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重难点分析)复习学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docx--点击预览
    •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重难点分析)复习学案-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复习学案复习学案一、本单元思维导图一、本单元思维导图二、本单元重难点分析二、本单元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1 1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性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阶级矛盾。(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2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2】2】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党的产生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党的产生1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政治力量(1)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前期为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2)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3)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特点地位优点局限性农民阶级主力军人数多、革命性狭隘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资产阶级同盟军革命性、进步性两面性、不彻底性无产阶级领导核心先进性、革命性、团结性2 2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1)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2)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3)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 3中国共产党产生中国共产党产生(1)重要意义: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2)近代史上的伟大历史贡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3】3】新中国、新制度新中国、新制度1 1建立新中国建立新中国(1)革命对象和革命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她依靠各族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3)历史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 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间1949 年建国1956 年底1956 年1966 年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就完成三大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提高3.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改造性质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过程和组成部分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质对中国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4】4】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进入新时代1 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开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性质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践启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内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实践开辟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标志和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内涵在时代层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结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5】5】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1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使命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根本使命区别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使命民族的先锋队联系(1)都体现了党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2)要求一致: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党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更不允许任何党员凌驾于群众之上。2.2.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1)必要性: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统一群众的意志和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两个方面,都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2)意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出的一条规律性认识。我们党历来重视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把广泛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性质,同时还决定着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基本属性和规律。【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6】6】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理念1 1立党为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为民(1)“公”:“立党为公”是指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 “公”是国家和民族的公共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全社会的公共事务等实体性含义与公平、公正、公开等程序性要求的统一性。“公”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阶段性奋斗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公”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党为公,就是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要反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2)“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当代中国, “民”就是最广大人民,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执政为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 2新时代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要求新时代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要求新时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7】7】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1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这些指导思想形成的年代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2 2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指导思想的重要性(1)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灵魂和根本。(2)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党的事业开拓前进的先导。【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8】8】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1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1)重要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2)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2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1)首先,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其次,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再次,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最后, “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前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从本质上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9】9】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 1全面理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理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含义: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核心是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2)原因: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3)特点: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2 2区别党、党员、党组织的作用区别党、党员、党组织的作用(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要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党员好比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党的整个组织就坚不可摧。因此,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单个党员不能代替党组织履行职责。(4)三个作用相互配合,本质是一致的,但又相互区别,不能混淆。【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0】10】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1 1三种领导方式的区别三种领导方式的区别政治领导就是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思想领导就是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组织领导就是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2.2.三种领导方式的联系三种领导方式的联系(1)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2)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这三个方面的领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实行党的正确领导,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方式,并不是全部的领导方式,党对国家的领导还存在其他方式的领导,如军事领导等。【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1】11】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 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与全面领导的异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与全面领导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都是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不同点:前者强调领导的方式,即怎么领导的问题;后者强调领导的范围和领域,即领导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2 2 “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和和“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领导一切的”关系关系(1)关系性质:“一切”和“全面”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2)关系表现:就普遍性而言,党是领导一切的体现为党始终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在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实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从其特殊性出发,党的领导是制度问题,进入新时代,始终和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命题紧密相连,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3)统一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党领导一切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是领导一切的都是要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3.3.党领导一切不等于包揽一切党领导一切不等于包揽一切(1)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所谓“党领导一切”并不等于包揽一切。领导一切是指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具体事务上的大包大揽。(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非党要取代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是什么事情都由党组织来干。(3)党是领导一切的,并不是事无巨细,更不是“包打天下” ,而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2】1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1 1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1)四大考验: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增无减。长期执政考验是党面临的最大考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党经受不住长期执政考验,就会被人民所抛弃。(2)四大危险: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2 2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1)重要性: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2)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全面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部党员、全部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3.3.从整风到全面从严治党从整风到全面从严治党(1)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对党员、干部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重要标志。(2)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创造了整风这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形式,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统一。(3)全面从严治党,既传承了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根据新形势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风运动到“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管党治党方面取得的诸多进步。其中,最大的进步莫过于逐步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3】1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 1党的执政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内涵具体要求科学执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并按照客观规律执好政、掌好权按照客观规律全面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长期执政能力民主执政坚持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保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坚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国理政2 2三种执政方式之间的关系三种执政方式之间的关系(1)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2)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理论框架。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必须通过依法执政的途径来实现。三、练习题三、练习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的组织领导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向人民群众宣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共中央公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依法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进入领导岗位,实现党的领导依靠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工作带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 B C D2、 “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 “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部门是最能体现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这里的“执政特色”主要指的是()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B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C执政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D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佛经华严经 ,习近平总书记引申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告诫全党同志“不忘初心” ,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前进” 。这要求中国共产党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行使国家最高权力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远大目标不懈奋斗C领导好社会主义事业,履行好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能 D与全体人民共同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下列关于依法执政的说法正确的是A依法执政就是依法行政B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C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D依法执政表明中国共产党直接履行行政权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即将出版发行的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他强调,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政党、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还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建设创新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有利于履行党的政府职能,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赋予党执政资格,促进党科学执政 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A B C D6、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征程,也意味着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新时代,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更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简要说明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 【答案】C【解析】政治领导是制定正确的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并通过法定程序(全国人大)使党的意志成为国家意志;思想领导是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组织领导是推荐干部,发挥党组织、党员的作用。党的组织领导是指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人选,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属于组织领导;属于思想领导,属于政治领导。2、 【答案】D【解析】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体现的是民主执政,故选 D。A 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即执政党的地位;B、C 不符合题意。3、 【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A、C 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全体人民共同执政说法错误,排除 D;B 正确且符合题意。4、 【答案】C【解析】A 选项观点错误,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依法行政是政府的行为,故排除。B 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设问要求关于依法执政的说法,而不是关于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区别,故排除。C 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故入选。D 选项观点错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但并不直接履行政权,故排除。5、 【答案】C【解析】建设服务型政党,这有利于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政党,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正确;党是执政主体,不履行政府职能,错误;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是宪法赋予的,且早已确立,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错误。6、 【参考答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充满着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复习学案复习学案一、本单元思维导图一、本单元思维导图二、本单元重难点分析二、本单元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1】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 1中国法治历史中国法治历史时间状况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西汉时期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未获成功2 2中华法系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 (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到隋唐时期(公元 581年公元 618 年)成熟。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2】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 1深化治国理政法治新理念深化治国理政法治新理念(1)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 16 字方针为抓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2)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与新的主张。这些理论与主张,更加凸显依法治国的四大特性:战略重要性、内在协调性、唯一领导性、主体全面性。上述这些依法治国新理念新主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遵循,也是对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内涵的丰富和深化。2 2探索法治体系建设新内涵探索法治体系建设新内涵(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决定中“法治体系”与“法律体系”一字之差,折射出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深入思考,表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超越了法律体系的范畴。我国虽然早于 2008 年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并不意味着这一体系已经完善,鉴于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赋予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新的内涵。3 3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1)法治政府建设成绩突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分别对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作出了重要论述。强调要深化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各部门累计分 9 批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618 项,并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一历史概念;同时,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定工作,中央政府权责清单试点稳步推进,地方 31 个省份已全部公布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24 个省份公布了责任清单。(2)司法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司法公信力稳步提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基石。4.4.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2)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3】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 1从从“人治人治”到到“法治法治”(1)40 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然而,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法制的衰败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史规律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2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3.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2)科学立法的主体主要是设区市以上人民代表大会。(3)严格执法的主体主要是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是行政机关。(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依法审判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法院。(5)守法的主体指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4】4】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 1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也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法律手段实现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2 2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1)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2)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3)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4)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每一个人。3 3坚持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依法治国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4.4.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分析 5】5】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内涵1 1宪法至上原则宪法至上原则(1)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即宪法作为根本法构成国家制定法的基础和核心,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层次、地位和效力最高。(2)其他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能与其规定相抵触。“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是对宪法至上性原则的明确表述。2 2良法善治良法善治(1)良法有六个标准:一是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 二是反映公平、正义等价值追求。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四是要反映国情、社情、民情。 五是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 六是符合法定程序,具有程序正当性。(2)善治(Good Governance)即良好的治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英语和法语的政治学文献中,善治概念的使用率直线上升,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3 3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重难点分析)复习学案(全册3份打包).rar)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