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考点讲义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思维与语言、文字相连接(二)思维的普遍性“想或考虑“都有思维(三)思维的含义1、广义:思维与意识同义2、狭义:思维与理性同义(1)是“逻辑与思维”主要角度(2)指认识的高级阶段,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3)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法-目的 历史思维:现实+历史 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具体分析 系统思维:整体 创新思维:因时制宜 法治思维:法治 底线思维:界限(四)思维的特征1、思维的差异性(1)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风格(2)不同风格
2、的思维有速度、方式、质量、结果的差异2、思维的共性(1)思维具有间接性(已知未知) 含义:思维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规律 原因:不可能直接感知每个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 结果:克服感性认识局限,但可能失真(2)思维具有概括性(个性共性) 含义:从多种事物及其属性中抓住内在、共同、本质属性,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作用:凭借概括性,才能从事物现象把握其本质和规律。(3)思维具有能动性(客观主观) 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能动反映: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两面性: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
3、识对象。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1)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2)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1.2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形态1、从思维方向(1)发散思维(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内涵: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以寻求多样性答案特征:从一到多,是扩散、辐射表现: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2)聚合思维(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内涵:把众多信息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得出合逻辑的解决方案特征:是多到一,收敛、集中表现:零散知识建立内在联系聚焦解决问题2、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1)综合思维内涵:整体地认识对象表现:个别到一般(2)分析思维内涵:分别地认识对象表
4、现:一般到个别3、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1)辩证思维联系、发展、全面(2)形而上学思维孤立、静止、片面(二)思维的基本形态(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1、抽象思维内涵:抽象、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基本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事物本质、规律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内涵:抽象、概括事物的形象特征,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基本思维形式:感觉、知觉、表象,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触及事物本质、规律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区分是相对的各有功能和作用,但
5、相辅相成都来源于实践2.1 “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四中主要含义(1)规律(2)逻辑规律与规则(3)逻辑思维方法(4)逻辑学学科2、“逻辑”不同用法之间的关系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思维逻辑学规律都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二)“逻辑学”的产生:推理反思理性(三)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逻辑学含义: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2、范围(1)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2)广义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和方法(3)关系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
6、件。(四)狭义逻辑学:形式逻辑1、内涵: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撇开具体的思维内容)2、范围狭义的形式逻辑:演绎逻辑广义的形式逻辑:演绎逻辑+归纳逻辑3、特别关注的问题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推理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形式结构推理在日常思维的作用 对“论证” 对”辩论“ 总结: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4、核心任务: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为什么:合乎逻
7、辑的思维是确定性的思维,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必须确定思维,不能游移不定2、是什么: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论断,“A是A”3、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1)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保持自身统一性,不能“混淆概念”、“转移论题”(2)错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4、注意(1)同一律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2)同一律反对在同一时间、条件不变下,任意更改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为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避免思维不融贯一致2、是什么: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关系)3、违反时错误
8、(1)要求:“A”与“非A”不能同真(2)错误:自相矛盾(两可)4、注意(1)逻辑矛盾(保证思维无矛盾性)辩证矛盾(事物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主次矛盾)(2)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5、条件性: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相反论断,不是自相矛盾(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为什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明确性的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持“两不可”的态度2、是什么: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论“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又不能同真)“A”或者“非A3、违反时的逻辑错误(1)要求: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2)错误:两不可(四)区分矛盾律和排中律
9、1、适用范围(都针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1)矛盾律针对上反对关系(2)排中律针对下反对关系2、内容不同(1)矛盾律:A与非A必有一假(2)排中律:A与非A必有一真A与非A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3、违反时错误不同(1)矛盾律两可(2)排中律两不可4、实际作用(1)矛盾律:由真推假(2)排中律:由假推真(五)学习逻辑三大规律的原因1、同一、矛盾、排中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2、来源于实践,是正确思维3、遵循形式逻辑是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3.1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必备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2、概念内涵: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3、对立的概念:
10、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4、与其他思维的关系(1)科学思维是对逻辑、辩证、创新思维的统称(2)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基础(3)辩证思维也是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是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的升华(4)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共同发挥作用的思维5、科学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二)科学思维的特征1、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把认识发展成真理)(1)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2)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结果具有预见性: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追溯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3、结果具有可检验性(1)需要检验(2)
11、可以检验3.2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思想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的逻辑思维的意义: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学习科学思维的辩证思维的意义: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学习科学思维的创新思维的意义: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思想政治意义1、科学思维与正确思想的关系(1)科学思想指导实践产生正确思想(2)科学思想产生于社会实践2、科学思维的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1)纵向: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2)横向: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3)总结: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
12、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3、对培育科学精神的意义(1)为什么(意义):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2)是什么: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真务实的精神。【相关链接】(3)怎么办: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相关链接】(三)总结1、微观层面: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
13、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对自己)2、宏观层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对国家)4.1 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概念的含义(1)属性的内涵 内涵: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分类: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决定意义】 非本质属性:既为某事物所具有,也可能为其他事物所具有的的属性。【非决定意义】(2)概念的内涵 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2、概念和语词之间的关系(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联系】(2)不同的
14、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区别】(3)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区别】3、概念的分类(1)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数量,也就是外延的大小 单独概念 普遍概念 空概念(2)根据概念是正面描述还是反面描述 正概念 负概念(3)从外延的角度,根据概念所指的是否是一个群体来判断 集合概念 非集合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内涵 作用: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外延 作用: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内涵:具有概念所反
15、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3)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概念之间的外延(1)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外延完全相同 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包含外延小) 种属概念: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小的包含于外延大) 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且只有一部分外延相同 外延同,内涵不同(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全异关系(一般):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二者不在一个属概念中) 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
16、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4.2 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1、“定义”【是什么】(1)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构成结构:被定义项 + 定义联项 + 定义项 (3)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种差+属概念 属概念: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 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2、
17、下定义的条件【怎么办】(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必须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二)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1、划分的含义和结构【是什么】(1)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
18、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3)构成结构:母项 + 子项 (4)划分的分类 依据划分的子项数量的不同二分法划分多分法划分 依据划分层次的不同一次划分二次划分 依据划分的次数的不同一次划分多次划分2、正确划分的条件【怎么办】(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三)概念是变化发展的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2、客观方面:认识对象是
19、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3、主观方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5.1 判断的概述(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使用判断的原因(1)思想交流的需要: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2)认识事物的需要: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3、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2)有真假之分: 既然判断是对认识对象情况的断定,判断就有与认识对象实际情况是否符合的问题。符合为真,不符合为假。无论真
20、假,均是判断。(3)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检验判断的标准:社会实践(1)检验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2)检验结果: 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 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语句(1)判断和语句的联系: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判断和语句的区别 判断和语句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语句是一种语言形式,判断是一种思维形式 判断和语句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判断属于精神形态,语句属于物质形态) 判断和语句并非一一对应。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同一判断
21、也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判断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3)不做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4)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2、判断的类型(1)简单判断 直言判断: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也叫性质判断(他是中学校长) 关系判断:断定事物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简单判断(张华认识雷锋)(2)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是断定事物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77%的人学不好数学并且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中午或者去吃饭,或者去学习)相
22、容选言不相容选言 假言判断:它是反映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在假言判断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前件,表示结果的判断叫后件。(如果某个数不能被2整除,它就不是偶数)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负判断:是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并非张华认识雷锋)5.2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1、性质判断(1)必要性: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者“无”(不是)的判定。(2)含义: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3)结构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谓项:表示断定
23、对象性质2、性质判断的分类(1)判断的质:(联项的不同) 肯定判断:“我是三好学生” 否定判断:“我不是三好学生” (2)判断的量(量项的不同) 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特征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3)“质”与“量”的结合上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3、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3)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二)正确运用
24、关系判断1、关系判断(1)必要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2)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3)结构 关系者项(关系承担者;按照顺序划分) 关系项(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量项(关系者项范围)构成2、关系判断的种类(1)对称性关系(2)传递性关系3、正确运用简单判断的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5.3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复合判断及
25、其种类1、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2.含义:复合判断是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3.结构(1)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2)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4.种类(1)联言判断【强调“联结”】(2)选言判断【强调“选择”】(3)假言判断【强调“假设”】(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联言判断的含义: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2、联言判断的结构(1)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2)联结项: 常常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做联言判断的联结项; 联结项举例:“并且”、“既又”
26、、“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 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商品物美价廉 3、联言判断的真假值: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每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一假即假,全真才真)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5、联言判断真假值应注意的问题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所有联言支的真假,也要恰当运用联结词一般情况下,联言判断的真假与联言支的内容有关,与其顺序无关有些联言判断的联言支一旦顺序变了,联言判断的真假也会变联言支不仅要同真,而且联言支之间必须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27、1、含义: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即:在若干可能的事物情况中至少或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2、选言判断的结构(1)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一个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上不封顶)(2)联结项 常常用来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做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联结项举例:“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联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可以省略。(若省略,则是联言)3、选言判断的分类(1)相容选言判断 内涵: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选言判断就是假的(2)不相容选言判断 内涵:选
28、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条件关系的含义: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
29、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2、假言判断: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3、假言判断的结构(1)两个支判断: 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 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2)联结项: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4、假言判断的类型(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有之必然)(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无之必不然)(3)充分必要条件: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
30、况,必不产生某种情况(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5、假言判断真假的决定因素: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因此,如果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是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6、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6.1 推理与演绎推理(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1、判断形成的路径(1)实践(2)借助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2、推理的概述(1)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构成 推理所依据的已有判断叫推理的前提 推出的新判断是推理的结论(3)结构:由前提推出来的,前
31、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4)分类 (1)哲学认识论中,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必然推理: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完全归纳也是必然推理(前提真,结论一定真)或然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前提真,结论可真可假)3、推理的形式结构【研究对象】(1)对象: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结构,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2) 意义:告诉
32、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演绎推理(1)分类:演绎推理是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2)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3)必备条件 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推理时所依据的各个判断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客观存在,而不能任意凭主观臆造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推理结构正确2、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及掌握演绎推理方法意义(1)重点: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推理形式)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
33、联系,从推理结构方面来研究一个推理是否有效。从结构上把握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有利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2)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6.2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性质判断换质推理(1)为什么:为了使表达更加适当和灵活(2)是什么: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3)推理规则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 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2、性质判断换位推理(1)为什么: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
34、认识(2)是什么: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3)推理规则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 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前提中周延的项,换位后可以不周延)3、主项、谓项的周延性1、主项的周延性是由量项决定的:如果量项是全称,那么就是把主项的“全部外延”包含在内了,所以就是“周全的外延”,所以就是周延的。反之,则不周延。2、谓项的周延性是由联项决定的 (1)如果联项是肯定的,那么只能说明主项属于谓项,谓项里除了主项,还有别的东西,因此谓项的外延并没有被完全判断,因此是“不周全的外延
35、”,所以是不周延的 (2)如果联项是否定的,那说明整个谓项里都不包含主项,所以谓项的全部外延都被断定了,所以是“周全的外延”,所以是周延的4、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含义:换质位推理是对一个性质判断进行先换质后换位的推理。它是换质推理和换位推理的综合运用。(2)规则:换质时遵守换质推理的规则,换位时遵守换位推理的规则,一步换质,一步换位,换质、换位交替进行(3)作用:正确的运用性质判断的换质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二)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的内涵和结构(1)内涵: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
36、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结构 (1)大项、小项和中项“大项”: 结论中的谓项; “小项”: 结论中的主项;“中项”: 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 (2)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 包含大项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2、三段论的一般性规则(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2)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的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4)两个否定
37、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5)前提有(只能有一个)否定判断,结论必为否定判断(6)大小前提不能都是特称判断(7)前提有特称判断,结论必为特称判断总结: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推理结构都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3、学习三段论及其规则的意义 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6.3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内涵: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2、推理方法(1)综合(组合式) 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 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
38、是真的。(2)分割(分解式) 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 结论就能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选言推理概述(1)必要性:人们不可能对其中的每种情况都通过实践来认识,这就需要运用选言推理,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2)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3)类型: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2、相容选言推理(1)有效式:否定肯定式 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2)无效式:肯定否定式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3、不相容选言推理(1)有效
39、式:肯定否定式(前提:穷尽选言支) 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2)有效式:否定肯定式(前提:穷尽选言支) 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假言推理概述(1)必要性: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并且确认了相关事实,就可以运用假言推理推断未知的事物情况(2)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3)类型: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1)有效式 肯定前件式:肯定前件 就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
40、式:否定后件 就否定前件(2)无效式 否定前件式: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式: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有效式 否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就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式:肯定后件就肯定前件(2)无效式 肯定前件式: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式: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1)肯定前件式(2)肯定后件式(3)否定前件式(4)否定后件式5、假言推理的意义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四)总 结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
41、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的思维实践而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前提: 通过观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对他们进行整理加工,得到的个别性或特殊性的知识2、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3、类型(1)完全归纳推理: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2)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4、完全归纳推理含义: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特征 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
42、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局限性 只能适用于对象有限的类事物, 只能适用于考察便利的类事物5、不完全归纳推理含义:前提涉及部分对象必要性: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特征: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分类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可靠性较低 科学归纳推理可靠性较高(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第一,断定个别
43、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1)重要性: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2)含义 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 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3)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
44、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共变的根据,不是单纯的两个现象发生共变,而是原因与结果在量上的相关性变化,包括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既求同又求异剩余法: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7.2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特点:人们认识事物,常常会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 2、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3、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