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15392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情展示定方向课标要求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学习目标通过查阅我国依法治国所取得的成就,归纳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树立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素养坐标课前预习固基础自主梳理知识点一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_法律_是治国之重器,_法治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_社会主义法治国家_建设。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_体系、建设_社会主义法治国家_。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_,贯彻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_,形成完备的_法律规范_体系、高效的_法治实施_体系、严密的_法治监督_体系、有力的_法治保障_体系,形成完善的_党内法规_体系,坚持_依法治国_、_依法执政_、_依法行政_共同推进,坚持_法治国家_、_法治政府_、_法治社会_一体建设,实现_科学立法_、严格执法、_公正司法_、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全面推进_依法治国_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知识点二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_中国共产党_的领导。_党的领导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坚持_人民_主

3、体地位。_人民_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_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3坚持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_。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4坚持_依法治国_和_以德治国_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法律_和_道德_共同发挥作用。5坚持从_中国实际_出发。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预习自测1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指公民在立法、守法和司法上都是平等的。提示:(1)错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

4、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之一。(2)错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即在守法和司法上的平等,而不是在立法上的平等,因为法律具有阶级性。2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提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核心素养提能力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议 题议题导引_材料一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5、,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材料二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建构以宪法实施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提供指引和保障。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树立法律的权威,法律的权威首先源自个体对法律的价值认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培育宪法文化,还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探究(1)如何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2)人民与法治是什么关系?(3)结合材料二,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提示:(1)党的领

6、导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重点突破_1法制与法治(1)含义:法制是以法来管制,指以既定的法律制度来管制;法治是法

7、的统治,指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同等地遵守和服从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良好的法律。(2)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基本区别从管制公民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益。立法、决策走向民主化。由压制服从到公平处理社会关系。2从“人治”到“法治”(1)40年的中国法治轨迹,总括而言,就是从人治到法治。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是高度重视法制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把法律作为办事的参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跌入低谷,宪法被虚置,成为一纸空文。(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厉行法治、摒弃人治的历

8、史规律和深远意义。他指出:“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3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4坚

9、持依法治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将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尽可能纳入法律调整范围,转化为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法律规则,让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人民作为衡量法治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把法律监督工作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监督评判之下法治建设要依靠人民要创新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法治建设要造福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法治建设要保护人民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公平正义

10、之光普照每一个人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指法律的实体内容符合平等的原则。指法律的执行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如果法律的内容违反了平等的原则,即使被公平地执行了,结果也不会是平等的。(2)从我国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概括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义务。在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的同时,任何人不论其地位多高、权力多大、身份多特殊。一旦违法犯罪都

11、要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6法治应当体现国情与特色(1)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2)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它与这个国家实际情况是否适应。因此,“良法善治”意味着法治既要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相符合,也要切实体现一国的国情与特色。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能凭空想象,而必须从实际出发。7比较依

12、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区别实施方式不同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

13、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8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何必须坚持“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体、政体所决定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底线,是依法治国的根本。我们必须毫不含糊地坚持,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9“五项原则”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1)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立法要反映人民意志,执法要维护

14、人民权益,司法要接受人民监督,守法要依靠人民拥护。只有人民的权益得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才能得到彰显。(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底线。要做到司法公正,就必须真正确立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一手抓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

15、体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总结自身法治经验,不断探索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法治建设的初衷,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典例示范_2018年2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对宪法宣誓誓词作了修改,明确监察委员会组成人员依法产生后应当进行宪法宣誓。进一步完善宪法宣誓制度,意在(B)尊崇宪法地位,强化全民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依宪治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根本保证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力强化宪法监督,保障国家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ABCD解析进一步完善宪法宣誓制

16、度,意在尊崇宪法地位,强化全民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力,正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思维建模变式训练_“抢夺公交车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屡出,引发社会热议。有网站就此评论称,永远不要指望三两天的道德教化能唤醒一个装睡的成年人。时下,捍卫公德的舆论批判枪声还不够响亮,制度惩戒和法律问责千万不要一再错过最佳的时序节点。可见,要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需要(D)实行全民立法,捍卫社会良知摒弃道德教化,唤醒舆论监督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家国情怀运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ABCD解析立法是人大的职责,不是全民的职责,错误。“永远不要指望三两天的道德教化能唤醒一个装睡的成年人”并不意味着要摒弃道德教化,而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错误。提高人们的法治意识需要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家国情怀,也要运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正确且符合题意。知识回眸关重点知识图谱核心关注一个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个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政治 > 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案-(部)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