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课程标准】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知识梳理】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2发展(1)古代中国朝代概况商朝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的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
2、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2)古代世界地区概况古埃及在金字塔壁画上,已经有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产品的场景。那时的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阿拉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3)中西商贸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3、。海上贸易a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b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c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影响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a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
4、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b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c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1货币(1)发展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2)影响: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它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2.信贷(1)西方时间概况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前16前
5、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2)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代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到了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3商业契约(1)西方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
6、。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2)中国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思维导图】【课堂检测】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 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 D出现货币经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奴隶主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和管理市
7、场的官员,质人掌管买卖双方订立的契约,处理与此有关的纠纷争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经济问题,排除D项。2汉代在长安和洛阳都设有专门的集贸市场,并在集贸市场里建有一个两层楼高的官署,在这里办公的官员主要负责维持市场秩序、征收商业税、按月制定标准的商品价格和批准买卖契约。据此可知汉代()A重商主义盛行 B义利观已根本改变C农本思想弱化 D商业活动比较活跃答案D解析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到17世纪中叶的西欧,A项错误;汉代延续秦朝做法,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义利观未发生根本改变,B、C两项均理解有误,排除;汉政府专门设置官员管理城
8、市集贸市场,职责明确,由此可知当时商业活动比较活跃,D项正确。3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这些行动()A形成了大一统的奴隶制帝国B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C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D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量新城邦的建立扩大了古希腊的疆域,而古希腊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所以疆域的扩大会扩大海外贸易的范围,这自然也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故D项正确。古希腊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帝国,故排除A项;新的城邦没有瓦解城邦民主政治,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争夺霸权的
9、特征,故排除C项。4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罗马法对于订立契约,从形式上有较大的简化,便利了商业往来,从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这一转变对避免欺诈没有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损害,排除D项。5两宋重视海外贸易,该朝管理海外贸易的
10、机构是()A行会 B市舶司C工部 D宣政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对外贸易主要是海上贸易,两宋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市舶司是宋朝政府沿袭唐制、专门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机构,故选B项。6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锦、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不再受官府的监管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C朝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可知,宋代与大食(阿拉伯)等蕃交易,商品丰富,说明海外贸易繁荣兴盛,故选B项。宋代设置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排除A项;“朝贡”贸易体制
11、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宋朝时“朝贡”贸易已存在,排除C项;陆上丝绸之路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7通称为“十三洋行”的公行是洋行的共同组织,承销一切外国进口货物,负责供应外商所需中国出口货物,以及担保、缴纳关税事宜,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外商与政府的交涉或政府要通知外商,都由公行负责转达。贸易季节一过,外商必须离境。可见,公行实为()A中外贸易中介 B限制外商的关卡C制约外商机构 D清政府外事机构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公行负责供应外商所需中国出口货物,以及担保、缴纳关税事宜,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由此
12、可知公行实际上是中外贸易中介,故选A项。由“兼具照料和约束外商的责任”可知,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公行不是制约外商的机构,排除C项;公行主要是负责对外贸易,外事机构主要负责政治事务,排除D项。8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A唐代已经出现了纸币B“飞钱”行使货币职能C“飞钱”增加了政府货币的供应量D“飞钱”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答案D解析“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可知用券取钱的“飞钱”,实质上就是一种汇兑业务,并不行使货币职能,故B项错误,D项正确。宋代出现
13、纸币,故A项错误;飞钱本身不用来交易,因而并没有增加政府货币的供应量,故C项错误。9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是民间发行的具有交易功能的纸币,A项正确。纸币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在纠纷中产生,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0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答案B解析“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当时农民的这些活动,很多均是负债进行的,故而才有“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产品生产出来首先得还债,故选B项。宋朝时还未出现钱庄,排除A项;“公私之债,交争互夺”体现的是生产的资金状态,与土地制度的状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说明了农民生活的困苦,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