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案).docx--点击预览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学案).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 1 -第第 2 2 课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案学案)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1)过程过程。两汉之际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2)影响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2 -(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3)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4)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3.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时期时期表现表现晚清晚清1862 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 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民国民国初年初年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岀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1.对亚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1)(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3 -表现表现文字文字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儒学儒学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佛教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社会社会制度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2.对欧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1)(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传入欧洲传入欧洲影响影响造纸术造纸术8 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火药13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4 -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1.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 5 -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A.儒、佛、道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佛、道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解析】选 A。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佛、道出现合流的趋势,故 A 正确。2.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 。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解析】选 C。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本土化,故 C 正确。【深化点拨】理学,以儒学为主导,继承孔孟正宗的治国学说,又吸收了佛道两教关于宇宙、自然、人生命运学说,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3.(2020全国卷)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表 1格致汇编 “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6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解析】选 C。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也产生并缓慢发展,表中“应用科学、各种技术”栏目的问题在各类问题中占比将近一半,正是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表明这类“诸国富强之术” 适应了兴办实业的时代需求,故选 C;占比 42.5% 的“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属于“西学”范畴,排除 A;维新思想深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 B;“主流思潮”必须要得到官方认可,被大众接受,排除 D。4.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A.民主与科学思想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C.问题与主义之争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而 A 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B 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C 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发生;故选 D。5.被称为“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7 -A.印刷术和造纸术B.造纸术和指南针C.火药和印刷术D.火药和指南针【解析】选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得知“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马克思语)和“水手之友”的发明分别是火药和指南针。只有 D 符合题意。所以选 D。【补偿训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解析】选 D。把握关键信息“新兴资产阶级” “军事” “战胜本国封建势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火药,故选 D;A、B、C 与“军事”的信息不符,排除。6.18 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A.“西学东渐”成果斐然B.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C.“中学西传”成为主流D.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解析】选 B。18 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 B。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影响西方,属于“中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 A;材料不能反映“中学西传”已成为主流,排除 C;18 世纪属于欧洲启- 8 -蒙运动时期,排除 D。7.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材料二“这些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的新成果,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樊树志讲明史: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材料三“1862 年附设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三十年间译著近两百种延聘法国毕利干教授化学,英国德贞教授解剖学。 ” “19 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政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同传统文化进行着多角度、多层面的较量,并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位作者审视“西学东渐”的角度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当时“西学东渐”对中国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解析】第(1)题,材料一认为“泰西诸国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着眼于中西文明的比较。材料二认为西方的传教士“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着眼于中西文明的交融。第(2)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一指出“(西学)精工绝伦,- 9 -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可知西学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材料二认为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不仅仅在经济上融入世界,在文化上也融入世界,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第(3)题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归纳“晚清民初西学东渐的特点”,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史实进行分析论证。答案:(1)不同:朱:着眼于中西文明的比较(差异)。樊:着眼于中西文明的联系(交融)。(2)积极影响:西学对中国有可借鉴之处;推动中国融入世界。(3)特点说明西学的传播渠道多新式学堂;西学书籍;外籍教师;留学生(先进知识分子)西学的内容更广泛科学技术;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西学传播影响深刻思想启蒙;观念更新;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促进近代化- 1 -第第 1010 课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学案学案)1.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1.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开辟后:特征特征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条件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表现表现 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欧洲的产品在美洲市场销售影响影响 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2.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后:(1)(1)原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2)(2)表现表现: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加快。3.203.20 世纪上半期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4.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1)阻碍世界贸易发展阻碍世界贸易发展:因冷战的发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受到极大影响。(2)(2)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原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1.影响影响:(1)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2)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3)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2.2.表现表现:(1)中国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文化得到发展。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2)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7 世纪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中国服饰融入法国 18 世纪的服装设计中;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20 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 20 世纪西方女装流行基调;民国早期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3)钟表的传播和流行。国人制作了体现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钟表。(4)20 世纪,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3 -1.16 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解析】选 C。材料介绍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出现并且形式很多,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使得欧洲的重商主义进一步确立,而且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因此本题选择 C。A 材料没有反映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问题;B 范围过大,材料只体现在商业领域;D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只体现了经营上的问题。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可以投资,这说明()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D.经济全球化形成【解析】选 C。根据材料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也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故答案为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B;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从新航路开辟开始,真正的经济全球化形成阶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排除 D。3.茶叶于 1650 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 10 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的结果B.国际贸易的发展C.机器生产使茶叶产量提高D.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解析】选 B。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拓展,国际贸易发展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茶叶大量进入英国,茶叶的价值下降,成为普通消费品,故选 B。4.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发生逆转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C.关贸总协定推动世界贸易发展- 5 -D.全球贸易趋势不稳定【解析】选 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 1945 年到 1995 年,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关税平均水平却不断降低,这体现出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和全球贸易趋势不断加强,故C 正确,D 错误。图片只显示出世界贸易总额增长,未体现国际贸易格局,故排除 A。材料显示出关税平均水平降到了 25%以下,但并没有实现“零关税”,所以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故排除 B。5.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外交流特点的服饰是()A.西装 B.中山装C.长袍 D.马褂【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故 B 正确;A 是西方服饰,C、D 是中国的传统服饰,都无法体现中外交流的特点。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人教版课本插图- 6 -材料三1900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法国 9%。从 1870 年至 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马世力世界史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全球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的图示信息和指向,结合所学,可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方面回答特点。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英国加紧对外商品输出等方面思考作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1900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法国 9%”“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等信息可从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成因: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英国加紧对外商品输出。(3)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 -第第 1111 课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学案学案)1.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2.理解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对人类文化的破坏,认识战争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影响。一、亚历山大远征与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1.1.亚历山大远征亚历山大远征:(1)(1)远征远征: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 10 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2)(2)后果后果: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3)(3)分裂分裂:公元前 323 年,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2.“2.“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1)(1)含义含义:指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 300 年的时期。(2)(2)概况概况。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 ,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在埃及在埃及 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在波斯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2 -推动希腊文化不断发展推动希腊文化不断发展:原因原因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成就成就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和地理学作品;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1.蒙古西征蒙古西征:(1)(1)背景背景:13 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2)(2)过程过程。第一次西征第一次西征:1219 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西征第三次西征:13 世纪中叶,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3)(3)结果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2.2.西征的影响西征的影响:- 3 -(2)(2)民族民族: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3)(3)消极消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1.亚历山大远征后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下列哪项不属于亚历山大采取的措施()A.自称法老之子B.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C.鼓励马其顿人与印度人通婚D.推广波斯礼仪- 4 -【解析】选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不包括印度,其鼓励马其顿人与波斯人通婚,故选 C。2.在希腊化世界中,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说明了()A.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B.被征服地区居民完全希腊化C.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吸引力D.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解析】选 A。材料中强调的是“被征服地区的原有上层人士”主动接受希腊文化,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希腊与被征服地区文化、生活方式等不断趋同,不断融合,说明了在希腊化世界中地域文化的变化,故选 A。3.他是古希腊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杠杆原理、比重原理、浮力定律等物理学原理,这位历史人物是 () A.欧几里得B.伏尔泰C.卢梭D.阿基米德【解析】选 D。依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杠杆原理等物理学原理,故选 D。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忽必烈D.成吉思汗- 5 -【解析】选 D。根据题干信息“蒙古帝国”可排除 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于1206 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为蒙古帝国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故选 D。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 C。5.伴随着蒙古西征,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同一时期,中国也有人到欧洲访问,这反映了()A.意大利人重视与中国交往B.蒙古西征推动了东西方交流C.意大利最早与蒙古交往D.西征是为了加强与西方的联系【解析】选 B。材料体现出东西方人员往来,有助于加强两国的交流,体现了东西方交流,B符合题意。6.蒙古建国后,于 1219 年至 1260 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下列不属于西征影响的是()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C.建立横跨亚欧非的世界性帝国D.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分布【解析】选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三次西征将一个草原汗国发展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性帝国,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他率领大军东征,军队所至,许多城市被洗劫一空,成千上万的人被俘为奴。他占领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进军途中,他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个时候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6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你如何评价这一事件?(3)你如何理解“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试举一例希腊化时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判断是亚历山大远征。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亚历山大远征。第(3)题第一问,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影响分析作答,第二问,举例注意强调是自然科学,比如: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答案:(1)亚历山大远征。(2)这次远征是强国与弱国以及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3)在远征过程中,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进了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举例: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 1 -第第 1212 课课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学案学案)1.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拿破仑战争的主要史实。2.通过了解这些战争,理解战争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殖民侵略对文化的影响。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1.美国文化美国文化:(1)(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背背景景独立战争前,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欧洲人排斥和压迫有色人种;殖民地不断开拓特特征征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表表现现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白人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2)(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原因原因 独立战争的推动;1787 年联邦宪法的颁布;联邦制共和国的建立表现表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发展种植园经济、继续实行奴隶制- 2 -2.2.拉丁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1)(1)拉丁美洲独立前的文化拉丁美洲独立前的文化。背景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拉丁美洲的主要语言;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特征特征 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表现表现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2)(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及之后的文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及之后的文化。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建立共和国,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考迪罗独裁权力形成。种族压迫和歧视仍然存在。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1.背景背景:(1)17-18 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2)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3)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2.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普遍诉求。- 3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1.目的目的:通过输出民主等价值观和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被殖民地区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2.2.特点特点: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4 -1.美国自由女神像是 1876 年美国诞生 100 周年时法国人民赠送的礼物。女神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标有“1776 年 7 月 4 日”的铭板。这块铭板纪念的是() A.独立宣言发表和美国独立战争开始B.独立宣言发表和美利坚合众国诞生C.宪法颁布和美国获得民族独立D.宪法颁布和美国共和政体确立【解析】选 B。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发表,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故选 B。2.1828 年出版的美国英语词典开美国英语编纂之先河。1919 年出版的美国语言更被称为美国语言的“独立宣言”。这反映了()A.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5 -B.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C.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D.美国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解析】选 A。语言能够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根据题干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日益增多。在这一背景下,美式英语也就随着美国崛起而日益兴盛,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故选 A。3.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各州制定的宪法都附上了权利法案,其中列举了政府在任何借口下都不得侵犯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出版自由,请愿权利,陪审审判制,人身保护法,禁止建立常备军等。这表明,新生的美国 () A.采取了英国的政治体制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威胁了人民的基本权利D.采纳了联邦制的模式【解析】选 B。各州宪法附上权利法案,旨在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了启蒙思想在美国的广泛影响,故 B 正确;美国未采取英国的政治体制,A 错误;宪法的规定是防范举措,是为了防止人民的基本权利遭受政府威胁,C 错误;1787 年宪法颁布后美国确立了联邦制,D 错误。 4.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强化君主专制B.打击英国的霸权C.推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观念D.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6 -【解析】选 C。拿破仑战争严厉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故 A 错误。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但没有彻底打垮英国的殖民霸权,排除 B。拿破仑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把革命时期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成果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法律经典,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 C 正确。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破坏作用,故 D 错误。5.19 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D.同化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解析】选 B。“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是英国的主观目的,排除 A;“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属于奴化印度,加剧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会增强印度的民族意识,故 B 正确;材料侧重于思想政治方面,排除 C;“同化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是主观目的,排除 D。6.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A.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C.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D.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解析】选 B。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主张,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抵抗外来侵略,答案选 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 -材料杰斐逊曾写道,独立宣言是“吁请世界的裁判”。自 1776 年以来,独立宣言中所体现的原则就一直在全世界为人传诵。美国的改革家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不论是为了废除奴隶制,禁止种族隔离或是提高妇女的权利,都要向公众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在什么地方,当人民向不民主的政治作斗争时,他们就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摘自美国:走进电影的民主呐喊(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宣言体现的基本原则。(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吁请世界的裁判”“人人生而平等”“当人民向不民主的政治作斗争时,他们就要用杰斐逊的话来争辩道,政府的正当权力是经被治者同意所授予的”等进行总结。另外,独立宣言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契约。第(2)题,从材料的内容并结合所学来看,凝聚了北美先进分子的思想,宣扬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对独立战争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为美国建国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框架等。答案:(1)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社会契约。(2)意义:为北美独立奠定了理论依据,对独立战争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宣扬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为美国建国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框架。- 1 -第第 1313 课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学案)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文化的破坏。2.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契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1.背景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但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3)战争后期,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4)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2.2.表现表现:(1)(1)亚洲亚洲。- 2 -(2)(2)其他地区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3.3.影响影响:形成了 20 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2.2.影响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在战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三、第二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三、第二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3 -1.1.特征特征: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2.2.概况概况:- 4 -1.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该图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最突出的是()A.普法战争爆发B.两大军事集团对抗C.两德统一完成D.民族自决原则确认【解析】选 D。从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许多民族国家,说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确认。故答案为 D。由图中“苏联”可知应在 1922-1991 年;普法战争爆发是在 1870 年,排除 A;两大军事集团对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排除 B;两德统一完成是在 1990 年,但与图中“德意志”信息不符,排除 C。2.下列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全部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B.以和平手段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压迫C.以不合作的态度抗议、抵制英国殖民者D.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赢得印度自治【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