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2162447 上传时间:2022-03-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题目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类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简称为“同情的错位”。针对现象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联系自身见闻,思考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件。通过例举的方式把抽象的现象具体化,有助于我们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例如,我们看到一个行乞者叹息悲伤,我们开始同情他生活困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事实上他是因

2、为被人诬陷、被斥为骗子而悲伤等。联想涉及的面越广,越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接着我们便要着手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同情的错位”呢?既然“同情的错位”发生在同情者和被同情者之间,那么双方都有可能导致错位的产生。从同情者的角度而言,哪些因素会影响他的认知判断?从被同情者的角度而言,是否存在干扰同情者认知判断的因素?此外,我们还需要把问题放到时代背景下去思考,这个时代相比过去,是不是有新的因素促使或加剧了这种错位的产生?如此,我们便能获得对现象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如何看待“同情的错位”。认可接受它?那么就需要思考如何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规

3、避错位的发生,使得他人的同情能最大程度地令悲伤者接受、获益。否定它?那么我们还需要同情吗?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思考清楚了,写议论文也就有了鲜明的观点。最后,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质疑。我们的观点是否能够涵盖所有的情况?如果不能,那么特例是什么?如果认为同情即使存在错位,也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悲伤都值得被同情?是不是所有的悲伤都适合以同情来对待?如果站在敌论者的立场,又能以什么样的理由质疑这种观点?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适当的补充,能使我们的观点表述更为严谨。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适用素材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

4、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老王运用示例杨绛同情老王的生活贫苦,在接受老王送给她的鸡蛋后执意以金钱相还。她未曾理解老王对她诚挚的友谊而盲目同情,徒留老王一个人孤独无依地走完生命的旅程。世人将托尔斯泰的言论奉为圣言,革命派青年寻求他的支持时,却仍无法理解托尔斯泰心中的无奈与悲伤,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无法理解他。最终,一味奉承或无端争吵,消磨尽了托翁对人世的最后留恋。因而,作为旁观者,面对被同情者,落泪之时请尝试理解悲伤。否则

5、,盲目同情可能适得其反。考生适用素材课本素材:庄子秋水运用示例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习惯从个人立场出发,但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爱好习惯上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人存在认知上的差异。正如庄子在秋水篇中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差异使我们与他人形成了认知、沟通上的障碍,因此出现“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考生适用素材罗杰斯“共情理论”:共情,也称为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含三个方面: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

6、验与他的经历及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心理并获得反馈。运用示例比起同情,我更欣赏以一种共情的态度来对待悲伤者。共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它与同情不同。同情中的同情者往往高高在上并且常常摆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而共情则要求共情者能够设身处地理解被共情者,使对方因感到被理解而不再孤独悲伤。因此,共情既包含对悲伤者的尊重,更是我们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最佳途径。考生1在理解的基础上同情人类对悲伤者往往会产生同情,这种同情的情感普遍而又强烈。但是有时,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内心真正的悲伤。在这种情况下,同情虽也有慰藉的作

7、用,但终究无法直击悲伤者内心深处。因此我认为,在表达同情的同时,也应去真正理解他人的苦楚,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三字经中有言:“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对悲伤者的同情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它往往可以给悲伤者以慰藉和希望,使他们重新振作。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幅降低悲伤者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可以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意义。然而旁观者终究是旁观者,他者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太可能完全体会悲伤者真正的伤痛所在。即便是再有同理心的人,亦无法保证一定能明白悲伤者的伤心事。甚至,旁观者的同情还有可能加剧悲伤者的悲伤,好心办坏事。战国时期,楚国百姓卞和发现玉石

8、并将之进献国君,结果反因当时的匠人缺乏慧眼而遭受酷刑。有人发现他在山下大哭,那些行人还以为他因残疾而哭,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不为人理解的悲伤,哭得更加伤心。由此可见,尚不了解情况便急于同情他人,很可能適得其反,在不经意间再次触及悲伤者痛处,使其痛上加痛。再如唐代柳宗元所写的捕蛇者说,倘若他因同情蒋氏而上书为其废除蛇役,那么蒋氏所面临的,恐怕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这也恰恰证明了作为旁观者,在不了解悲伤者真正伤心事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情,甚至有可能将悲伤者推向更加悲惨的深渊。所以,同情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应该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他人施以同情。首先,在面对悲伤者时,我们应先询问悲伤者本人或是那些了解情况的人,以

9、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后再设身处地地为其考虑,真正体会他们的伤心处,从而使自己的同情有的放矢。其次,在将自己的同情化为实际行动时,做到想悲伤者之所想、急悲伤者之所急,而非仅凭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悲伤者解决问题,让悲伤者得到安慰,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让世间的悲伤者越来越少!点评文章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高分作文。首段引出现象,直接表明观点,立场鲜明。接着作者阐明了同情的积极价值,并抛出了问题:错位的同情可能适得其反,并以卞和及捕蛇者说中蒋氏的故事加以证明,有理有据。之后,作者顺势点明文章观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施以同情,并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参考,

10、让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2 别让同情泛滥对他人悲伤的同情常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但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的错位往往使同情成为一件麻烦事。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警惕同情的泛滥。一直以来,同情都被视为人必备的美德。孟子的“性善论”告诉我们“恻隐之心”乃人之四端之一,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品质。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人,并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视为评价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不少人甚至认为,不对悲伤者施以同情,简直和禽兽没什么两样。于是人们看到悲伤者时会不自觉地感慨叹息,甚至想上前说几句同情安慰的话,却没想过自己眼中的悲伤可能并不是被

11、同情者心里的悲伤。同情的错位,源于同情者认知的偏差。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立场出發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我们的认知结构限制了我们认识的客观性。并且,人的感性往往快理性一步,于是看到他人悲伤,人总是想当然地施以同情,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从而造成同情的错位。同情的错位,同样源于被同情者的沉默。出于对隐私或尊严的维护,被同情者往往会倾向于掩饰或抑制自己的悲伤,尤其是在陌生人面前,这使得本就难以捉摸的悲伤更加扑朔迷离了。同情的错位,提醒着我们收敛泛滥的同情。我们需要平复情绪,更客观地看待悲伤者,理解他们的悲伤,了解他们的需求。茨威格说,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比冷淡无情有害得多。有时候,我们在不了解真

12、相的情况下,与其凭自己的经验来同情别人、发表建议,不如收敛我们的同情,安安静静地陪伴,给悲伤者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别让同情泛滥,更因为有一些悲伤只容许我们仰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杜甫的悲伤,渴望帮助贫苦的农奴却不得是托尔斯泰的痛苦。面对这样的悲伤,我们唯有肃然起敬。对他们表示同情,只能显示我们的渺小与无知。不可否认,同情确实是人类伟大的情感之一,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使社会变得充满温情。但是,当我们心生同情与悲悯时,也需要保持冷静,因为表达同情也需要适当的时机、适合的对象。别让同情泛滥,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更温馨。点评文章立意新颖,将“别让同情泛滥”作为观点

13、,从少一些同情的角度来谈如何处理同情者与悲伤者的关系。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要警惕错位的同情。随后,从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两个角度分析了现象产生的原因。而后,基于原因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收敛错位的同情。然而,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通过杜甫、托尔斯泰的例子进一步补充观点:别让同情泛滥,更因为有一些悲伤只容许我们仰视。这将议论推向了一个新层次,体现了作者的思想高度。结尾辩证思考,再次点题。3同情,不如共情悲伤是人类普遍会有的情绪,身体伤痛、亲朋离散、挫折失败都会引起悲伤。对悲伤者的同情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它普遍而又强烈。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当我们看见山区的

14、孩子悲伤哭泣,我们会同情他们生活贫困,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当我们看见病床上老人泪眼模糊,我们会同情他们饱受衰老病痛的折磨,但他们也许只是悲伤无法亲眼见证孙辈的成长。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可能比我们想得更简单,也可能比我们想得更深沉。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也不存在观念、想法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会因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年龄阅历的差异而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这种带有强烈主观性的“理解”好似一道无形的屏障,使得同情的错位成了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更何况,还有一些人会抱着寻求优越感的心态去俯视悲伤者。这些人关注社会新闻,在意各种灾难,他们认真地阅读事件的细节,嘴里不时

15、发出“真可怜”“真作孽呀”的感慨,内心却因自己比他们状况好而庆幸与自得。这些人绝不会在意悲伤者悲伤的原因,因为那不是他们的初衷。又或者,有些人的同情只是单纯的盲从。在网络时代,随手转发热门帖子表达一下对悲伤者的同情是一件再便捷不过的事了,至于自己眼里的悲伤是否是悲伤者心中的悲伤,他们并不在意。当然,也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同情悲伤者只是为给自己积攒道德口碑。既然同情他人就能被冠以“善良”“仁厚”的美名,那么道几句同情又有什么难?试想,如此变味的同情又能给被同情者留下什么?列宁说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你无意的言语可能在悲伤者流血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你无心的同情可能会让悲伤者更觉世情冷漠,进而将

16、他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帮助悲伤者走出悲伤,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共情”,去了解悲伤者,去感受他的痛苦,进而理解他、劝慰他、帮助他。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立足现实,针砭时弊。作者对于同情错位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阐明了客观因素人的认知局限,又充分联系现实,指出由于不同的初衷:寻求优越感、盲从、积攒道德口碑,使人们主观上也未做出修补错位的尝试,反而加剧了错位的产生。文章分析清晰有条理,若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嘗试在三者之间找到某种关联,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推进。文章情感充沛,人称转换自如,细节描摹生动,极富感染力。不足之处是收尾比较仓促,“共情”观点的提出有些突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作文模拟导写:同情的错位(附文题详解及范文3篇).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