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2215066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4.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育问题、人才选拔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总结历史上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文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考情概览】【考情概览】教育问题、选官制度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教育,儒家思想的传播、书院的设立等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世界教育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变迁及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也频繁考查。内容上重点考查选官制度、儒学教育;形式上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一、一、古代古代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01一、一、古代古代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儒学教育与选官制度1.儒学教育

2、儒学教育时间时间概况概况影响影响春秋春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开创了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主张人的全面发展。秦朝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儒学教育受到打击。【漫画解史】【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的巩固。公元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年,汉武帝 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人们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 “愿陛下兴愿

3、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的建议的建议 ,在长,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 “五五经经”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一所大

4、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时间时间概况概况影响影响隋唐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如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儒学教育得到发展,此后达到鼎盛。宋朝宋朝王安石变法对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改革科举: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整顿太学:编撰新教材三经新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有利于培养选拔改革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促进了儒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明清考试形式为八股文,规定必须在儒家四书五经中出题,必须引用程朱理学观点

5、“代贤立言”,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思想专制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儒学教育日益僵化。2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纵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夏、商、西周的世官制世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选贤任能。第二阶段,以两汉的察举、征辟察举、征辟制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第三阶段,从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考试制。科举考试制。 - (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夏夏商商西周西周世官制(封诸侯,尊血缘,父有官,子承袭)世袭血缘(宗法关系)与宗法分封制度紧密宗法分封制度紧密结合;贵族世袭官职和贵族身份;(贵族政治)(贵族政治)下层人

6、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战国战国秦朝秦朝汉初汉初军功授爵制(励耕战,招贤能,立军功,赏爵禄)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军功凭借军功获得参政机会,体现了争霸战争争霸战争的时代特点。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礼记 血缘血缘 “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 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军功军功朝代朝代制

7、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汉朝汉朝察举制(征名士,举孝廉,设太学,兴考选)官员察访举荐道德品行(“孝廉”)自下而上推荐自下而上推荐人才;需经中央考试中央考试;东汉时形式和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实质背离,渐趋败坏。元光元年,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8、。晋书晋书段灼传段灼传评价:评价:积极:积极: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消极: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征辟制);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征:皇帝下诏特举征:皇帝下诏特举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辟:二千石以上大臣自己聘用属官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朝九品中正制(论人才,问中正,重家世,认门第)中正官(品评官)评定授官初期 :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重视家世、门第。由察举制演化而来;初期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门第步入仕途,出身低微的人极难出任高官;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权的工具。 在实行察

9、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行,不行也行。” ” 喻大华帝制往事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及法弊也, , 唯能知其阀阅唯能知其阀阅 ,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南朝至于梁陈, ,北朝至于周隋北朝至于周

10、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杜佑通典评价:评价:积极:积极: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消极:后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流于形式,只看家世。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隋至清隋至清科举制(应科举,登龙门,历朝用,影响深)分科考试择优录取考试成绩(知识能力)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的演变(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

11、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4)宋代: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5)明清: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四书五经、代圣贤立言。(6)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方式方式标准标准特点特点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社会整合功能(1)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2)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大一统需要,促进民族融

12、合,巩固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1)唐朝时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重才轻品选人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犹在。禁锢思想(1)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13、,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打破打破门阀门阀垄断垄断,促进阶层促进阶层流动。流动。提高官员素质,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推动儒学发展。加强集权,加强集权,巩固统一巩固统一。推动世界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文明发展积积极极局局限限1、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禁锢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想)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禁锢思想)2、知

14、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阻碍中国科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社会转型)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知识深化:科举制度的评价九品中正制弊端;士族走向没落,庶族地庶族地主兴起主兴起(分封制宗法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贵族政治走向瓦解,富国强兵的需要富国强兵的需要诸侯争霸结束,国家趋于安定国家趋于安定,军功爵制无法实施豪强势力兴起豪强势力兴起干扰人才选拔;汉末战乱失去乡里清议基础选官制度变化原因选官制度变化原因1、人才选拔逐渐走向、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

15、化、体系化制度化、体系化2、选官选官标准标准趋向趋向公平化公平化:品行家世品行家世学识才能学识才能3、选官、选官方式方式趋向趋向科学化科学化:地方举荐地方举荐中央考试选拔中央考试选拔4、选官、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日益扩大化扩大化:由封闭性:由封闭性开放性开放性5、选官、选官原则原则趋于趋于: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公正、公开6、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官员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的选官制度?选官制

16、度变化趋势选官制度变化趋势3主要认识:(1)从进程来看:中国春秋时期,由于官学衰落,私学发展,教育出现了与政治分离的趋势;秦汉以后教育对政治的依赖关系愈益加强;到了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只为科举服务,完全丧失了其独立性。(2)从目的、内容来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从未从政治中分离出来。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仅是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国人才,作为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如太学的创办。而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根据这些经典所编撰的一些启蒙读物。(3)从时间来看:汉武帝时期,政府出面组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

17、学教育亦即国家教育体制,儒学与选士制度结合起来;这促进了教育的儒学化,即儒学教育的制度化、官方化。至此,儒家经典主导了中国教育达两千多年之久。(4)从关系来看: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对儒学: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对儒生: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链接高考链接高考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

18、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解析】【解析】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监察制度才可以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D项。【答案】B链接高考链接

19、高考(2021.全国.甲卷.27)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解析】【解析】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

20、地方政事,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但并不能说明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答案】D3.(2020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答案】【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

21、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二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02图一图一图二图二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从图一到图二,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科举教育科举教育学堂教育学堂教育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二、近代中国的教育与选官1.近代中国的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阶段阶段内容内容影响影响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 (1)洋务运动:以以“ “中体中体西用西用”

22、 ”为指导思想为指导思想,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主要留学方向是欧美。(1)积极:洋务学堂的创办,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洋务学堂的创办,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序幕;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为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前提。提供了前提。(2)局限:洋务学堂在国家教育体制中尚无一席地位;内容多局限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半殖民地色彩;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阶段阶段内容内

23、容影响影响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 (2)戊戌变法: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兴办学校,包括设立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各地大小书院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堂等变革措施。(1)结果:这些举措没有能够推行,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2)影响:它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一次巨大的冲击。晚清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3)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正式下诏宣布)年正式下诏宣布);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成立学部,作为全国正式教育行政机关;推广种类齐全的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强调日本为留学首选国家;编写新式教科书等。(1)积极:初步

24、确立了中国近代初步确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培养了先进人才;推动教育体制;培养了先进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革命的发展,加速了清朝的灭亡。(2)局限:未能摆脱“中体西用”等思想的束缚,未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阶段阶段内容内容影响影响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1)民国建立后:设立教育部,注重教育观念的革新、文化的重构,教育内容不再以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为主要内容;强调并突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人自由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个人价值 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的体现,最终是要培养具有“ “民主民主

25、” ”和和“ “科科学学” ”的新型人才,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的新型人才,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大的学术氛围活跃。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三民主义教育”,提出“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等教育口号。抗战时期: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一壮这一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2.近代中国的选官近代中国的选官阶段阶段内容内容评价评价晚清时期晚清时

26、期(18401912) 科举制的变化(1)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2)清末新政时期: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 (1)积极:促进了先进理念、思想的传播与变革;推动学堂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式人才的积累;推动社会制度整体变革。(2)局限:中央集权政府失去人才支撑,权威衰弱,引发官场混乱及吏治腐败等政治危机;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整合功能弱化的社会

27、控制危机;出现传统文化的文化危机;速成式改革,收效甚微;新旧杂成,权责混乱。 选官制度改革(1)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政府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3)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时间 事件事件1898 1901 新政开新政开始后始后 190419051906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

28、,以时务策命题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进行官制改革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由此正式形成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

29、、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内容:内容: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经时济变经时济变形式:形式:科举选官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目的:目的:选拔官吏选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育人、取才合于一途知识深化: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识深化: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阶段阶段内容内容评价评价民国时民国时期期(19121949)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内,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与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

30、制。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建立: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注意: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阶段阶段内容内容评价评价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建立: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1)特点: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平等性。(2)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

31、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无法禁绝。背景背景内容内容评价评价重新设计颁布政府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政府人事制度,官吏官吏称谓逐渐被称谓逐渐被公务员公务员代替;代替;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1929年公布考试法,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年公布考试法,又颁布一

32、系列法规。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中西合璧,古今结合;中西合璧,古今结合;考试选拔考试选拔以立法形式确立以立法形式确立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

33、知识深化:知识深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特点特点3.主要认识:主要认识:(1)从主要进程来看从主要进程来看: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萌芽阶段,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形成时期。而晚清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最终被近代教育制度所取代。(2)从具体内容来看从具体内容来看:清末教育改革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强调实用性,即适应近代化的需要;保守性与先进性并存;鼓励民间开设学堂;学制具有多层次性。(3)从留学生问题来看: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

34、留学日本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前后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4)从主要方式来看)从主要方式来看: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而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5)结论:)结论:近代中国的教育及选官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一方面又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1.(2021.全国.乙卷.28)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链接高考链接高考【解析】【解析】书商慨叹废八股

35、将使自己损失惨重是因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有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则是由于很快戊戌变法就失败了,所以该书商的对书籍销量的预判跟当时政局变化太快有关,故选C项;儒学地位遭到颠覆性打击最早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强侵略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就不断加剧,据此没法解释该书商所面临的困境,排除B项;西学深入民心无法说明“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排除D项。【答案】C2.(2021.天津卷.6)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

36、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链接高考链接高考【解析】【解析】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故选A项;材料强调新的教育流派和团体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材料是民国初期教育领域的变化,与政体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A链接高考链接高考3.(2020山东卷高考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

37、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A. 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 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 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 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详解】【详解】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

38、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答案】C4.(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链接高考链接高考【解析】【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

39、和技术”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答案】B5.(2021.湖北卷.5)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

40、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链接高考链接高考【解析】【解析】据材料“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可知,沈葆桢注重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学,即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故选B项;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主共和即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基础上,由选举产生政权机关的国家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B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中华人

41、民共和国的教 育与人才培养育与人才培养03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现代中国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阶段阶段概况概况具体事件具体事件中华人民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和国成立初期期(人民教育(人民教育的奠基)的奠基)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以服务于国家建设。务于国家建设。影响: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较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的建设人才。(1)1949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人民教育事业。(2)1957年,毛泽东

42、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全面发(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展的教育方针),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3)1958年,实行“ “教育大革命教育大革命 ”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4)1958年,刘少奇倡导实行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5)到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阶段阶段概况概况具体事件具体事件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遭遇时期(遭遇挫折)挫折)(

43、了解就行)(了解就行)教育秩序和教育体制遭受严重破坏。影响:教育领域局面混乱,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差距。(1)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2)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阶段概况具体事件改革开放以来(复兴发展)国民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影响: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设注入无穷活力。(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44、(2)1978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3)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4)198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立法取得进展。(5)1989年,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6)1995年,党中央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的重大决策。(7)1995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211工程”。(8)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l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

45、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l 白钢政治制度史 坚持坚持“ “党管干部党管干部” ”原则(西方文官是政治中立)原则(西方文官是政治中立)新中国面临艰巨的建设任务,坚持党管干部原新中国面临艰巨的建设任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可有效贯彻党的政策,凝聚各方力量,推则,可有效贯彻党的政策,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动现代化建设。 与非党人士合作的原则(统一战线)与非党人士合作的原则(统一战线) 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干部的做法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干部的做法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克服官僚主义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克服官

46、僚主义2.现代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1.(2021北京卷高考10)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链接高考链接高考【解析】【解析】题干“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

47、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并没有涉及“军事”的相关内容,故错误;在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这与题干之意相符合,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知该代表团努力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正确;题干内容述及“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并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

48、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答案】【答案】C【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49、,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全国卷,卷,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解析图片体现当时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景(建国初建立人民教育),属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多是写意画,并且是“诗、书、画、篆刻”四种艺术融合,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流行现代主义绘画,B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注重用写实的手法

50、表现主题,而不是夸张和想象,故D项错误。链接高考链接高考4.(2015全国全国卷,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届广东省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核心考点微专题-选官制度与教育改革.ppt)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