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第九章 死亡教育死亡教育 史宝欣史宝欣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第一节第一节 死亡态度研究概述死亡态度研究概述 一、死亡与死亡观一、死亡与死亡观 (一)死亡的定义(一)死亡的定义 临床医学对死亡的定义临床医学对死亡的定义 “临床死亡临床死亡”的解释是:的解释是:“人的身体系统,人的身体系统,如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停止工作。如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等停止工作。”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联合国人口统计部关于死亡的定义:联合国人口统计部关于死亡的定义: 联合国人口统计部的定义是:联合国人口统计部的定义是:“所谓死亡,所谓死亡,即是生命的一切征兆永久消失。即是生命的一切征兆永久消
2、失。”实际上,实际上,根据人类长期的经验,心脏若停止跳动超根据人类长期的经验,心脏若停止跳动超过五分钟以上,就可以确定为死亡。过五分钟以上,就可以确定为死亡。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社会学关于死亡的定义:社会学关于死亡的定义: Kastenbaum认为:死亡也是一个社会性认为:死亡也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即当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的过程,即当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时,可称之为社会性死亡。时,可称之为社会性死亡。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法律上的死亡定义:法律上的死亡定义: 医学的死亡是宣告人为尸体,借由医学的死亡是宣告人为尸体,借由“死亡死亡的诊断书的诊断书”来宣告,这在社
3、会及法律上也来宣告,这在社会及法律上也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法律上的死能产生实际效果。也就是说,法律上的死亡必须有医院开设的死亡诊断证明书,才亡必须有医院开设的死亡诊断证明书,才能确立。能确立。 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中国古代关于死亡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死亡的定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死死”的注解是:的注解是:“死,死,澌也,人所离也。澌也,人所离也。”澌,各字书都有解释为澌,各字书都有解释为“尽尽”,也就是水流完的意思,而其他字书尚有,也就是水流完的意思,而其他字书尚有分、离之解。分、离之解。 说文解字中也说:说文解字中也说:“人归为鬼人归为鬼”;列子
4、天瑞篇册;列子天瑞篇册说:说:“死者,人之终也。死者,人之终也。”庄子说:庄子说:“人之生,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礼记,在礼记祭法中,祭法中,说:说:“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曰折。人死曰鬼。”所以在中国古代有强烈的鬼所以在中国古代有强烈的鬼魂崇拜及祖先崇拜的观念。魂崇拜及祖先崇拜的观念。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西方学者关于死亡的定义:西方学者关于死亡的定义: 荣格(荣格(Jung,1969)认为,生命是一个能量过程,不可)认为,生命是一个能量过程,不可回转,却直向终极目标回转
5、,却直向终极目标死亡走去;魏斯曼死亡走去;魏斯曼(Weisman,1972)认为:死亡是一个普遍全然地否定,)认为:死亡是一个普遍全然地否定,包含了分离、寂寞、痛苦、伤害、失败、挫折与耻辱。包含了分离、寂寞、痛苦、伤害、失败、挫折与耻辱。 Schaie(1982)认为:死亡是:)认为:死亡是: 潜在地个人身份的结束潜在地个人身份的结束自我的失去,即个人无法再自我的失去,即个人无法再听、闻、尝,没有希望、快乐、悲伤等一切活生生的感觉听、闻、尝,没有希望、快乐、悲伤等一切活生生的感觉和碰触;和碰触; 关系的结束,即与社会中的人、事物等一切关系的断绝。关系的结束,即与社会中的人、事物等一切关系的断绝
6、。 7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死亡观(二)死亡观 宗教对死亡的诠释宗教对死亡的诠释 天主教的死亡观天主教的死亡观 基督教的死亡观基督教的死亡观 佛教的死亡观佛教的死亡观 道教的死亡观道教的死亡观 伊斯兰教的死亡观伊斯兰教的死亡观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观阿拉斯加印地安人的死亡观阿拉斯加印地安人的死亡观犹太人的死亡观犹太人的死亡观1)濒死者)濒死者是否告知真相是否告知真相临终忏悔临终忏悔聚集家人聚集家人不作为不作为拜访濒死者拜访濒死者2)未亡人)未亡人临终看护临终看护个人忏悔个人忏悔安排葬礼安排葬礼宣泄哀伤宣泄哀伤居丧期居丧期9感谢你
7、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不同人群对死亡的不同反应二、不同人群对死亡的不同反应(一)个人对死亡的反应(一)个人对死亡的反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态度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态度儿童对死亡的观念及态度儿童对死亡的观念及态度1984年,年,Maria Nagy做一个非常有名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她发现做一个非常有名且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她发现儿童死亡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并且与特定儿童死亡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并且与特定的生物发展阶段有关连。的生物发展阶段有关连。第一阶段(第一阶段(3岁岁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一种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暂时的
8、,是一种旅行或者睡眠,且可以取消。对他们而言,死亡只是活动的变更。旅行或者睡眠,且可以取消。对他们而言,死亡只是活动的变更。第二阶段(第二阶段(5岁岁9岁):此时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就是终结,并将死岁):此时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就是终结,并将死亡拟人化,视死亡为亡拟人化,视死亡为“恶魔来把人抓走恶魔来把人抓走”,死亡只能发生在年纪大的,死亡只能发生在年纪大的老人身上,他们仍然试图逃避死亡。老人身上,他们仍然试图逃避死亡。最后阶段(最后阶段(9岁岁10岁):儿童在此阶段了解死亡是人类共同性的、岁):儿童在此阶段了解死亡是人类共同性的、不可避免和终结性的事情,他们对死亡的概念已经趋向真实,而且他不可避
9、免和终结性的事情,他们对死亡的概念已经趋向真实,而且他们对世界的一般印象也趋向真实。们对世界的一般印象也趋向真实。1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青少年的死亡及濒死的态度青少年的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极大潜在的不稳定性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极大潜在的不稳定性和分裂的情绪,容易带来较大的死亡焦虑和分裂的情绪,容易带来较大的死亡焦虑感。青少年时期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会感。青少年时期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会影响个人处理往后生活的问题及个人行为。影响个人处理往后生活的问题及个人行为。因为青少年的旺盛生命力,他们不会想到因为青少年的旺盛生命力,他们不会想到死亡,况且死亡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
10、。死亡,况且死亡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因此,青少年很少思索死亡。因此,青少年很少思索死亡。1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成人和老年人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成人和老年人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1)成年人)成年人 成年初期,人们不能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成年初期,人们不能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会死亡的事实,并也体认到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会死亡的事实,并也体认到死亡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的身上。因此成人有逃避或漠视死时间和任何人的身上。因此成人有逃避或漠视死亡事件的倾向。刚成年的人会思考生命的真实意亡事件的倾向。刚成年的人会思考生命的真实意义及目的,也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也无义及目的,也
11、了解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也无法接受英年早逝的事件。刚成年的人似乎有较少法接受英年早逝的事件。刚成年的人似乎有较少的原因去深思死亡,因为死对他们的威胁似乎还的原因去深思死亡,因为死对他们的威胁似乎还很遥远。很遥远。1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在成年阶段的生活,因以希望、抱负、挑在成年阶段的生活,因以希望、抱负、挑战及追求成功为生活重心,故这也隐含着战及追求成功为生活重心,故这也隐含着处理濒死或死亡时,可能会产生愤怒、失处理濒死或死亡时,可能会产生愤怒、失望、挫败和绝望。成年中期阶段(大约望、挫败和绝望。成年中期阶段(大约40岁到岁到50岁)仍然会承继先前发展的经验所岁)仍然会承继先前发
12、展的经验所型塑的生活方式。型塑的生活方式。Katy在研究中发现,成在研究中发现,成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及成年后期的人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及成年后期的人更怕死亡。更怕死亡。1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2)老年人)老年人 老年时期通常面临四方面的变迁:老年时期通常面临四方面的变迁:为经为经济来源与所得方面;济来源与所得方面;为社会角色与人际为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方面;关系方面;心理与精神状态方面;心理与精神状态方面;身身体健康方面。这些变迁,使老年人面临极体健康方面。这些变迁,使老年人面临极大的困境。人们通常以为老人比年轻人更大的困境。人们通常以为老人比年轻人更害怕死亡。害怕死亡。14感
13、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濒死者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反应濒死者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反应 五种典型反应五种典型反应 1)依赖)依赖 2)愤怒)愤怒 3)自尊的丧失)自尊的丧失 4)罪恶感)罪恶感 5)丧失人生乐趣)丧失人生乐趣1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抗衡模式抗衡模式 Shneidman以五位死于癌症的病人为例,来说明一般人以五位死于癌症的病人为例,来说明一般人对死亡所采取的抗衡模式:对死亡所采取的抗衡模式: 第一种是第一种是“拖延者拖延者”,他们不愿意死,所以有很强的求生,他们不愿意死,所以有很强的求生意志,希望借此而能延长生命。意志,希望借此而能延长生命。 第二种是第二种是“认命者
14、认命者”,他们完完全全地向命运低头,授受,他们完完全全地向命运低头,授受死亡。死亡。 第三种是第三种是“不屑一顾者不屑一顾者”,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不相信,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不相信死亡迫在眉睫。死亡迫在眉睫。 第四种是第四种是“乐观者乐观者”,他们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生命的结束。,他们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生命的结束。 第五种则为第五种则为“恐惧者恐惧者”,他们害怕听到,他们害怕听到“死亡死亡”这两个字。这两个字。1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死别对生者的伤害死别对生者的伤害 对于面临亲朋即将死亡的孩子来说,他们存在着对于面临亲朋即将死亡的孩子来说,他们存在着巨大的适应上的困难:一旦当孩子知道人
15、都会死巨大的适应上的困难:一旦当孩子知道人都会死亡的事实之后,死亡的恐惧就开始笼罩他们。孩亡的事实之后,死亡的恐惧就开始笼罩他们。孩子如何面对死亡,他们会产生何种反应,往往深子如何面对死亡,他们会产生何种反应,往往深受父母的影响。对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孩子来说,受父母的影响。对于缺乏爱与温暖的孩子来说,死亡较易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甚至有些孩子死亡较易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甚至有些孩子会产生一种自责的恐惧感,认为完全是因为自己会产生一种自责的恐惧感,认为完全是因为自己不乖,所以,才会害得自己最喜欢的人死亡。不乖,所以,才会害得自己最喜欢的人死亡。17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对于失去妻子的鳏
16、夫来说,在这方面的调适变得对于失去妻子的鳏夫来说,在这方面的调适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困难。 由于守寡而产生的内心焦虑及压力,很可能会引由于守寡而产生的内心焦虑及压力,很可能会引发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对发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对45岁以上的男性来说,岁以上的男性来说,鳏夫的死亡率比一般有家室的男性要高出两倍,鳏夫的死亡率比一般有家室的男性要高出两倍,而而45岁以下的自杀率也以鳏夫为最高。岁以下的自杀率也以鳏夫为最高。 事实上,不论男女,由其配偶或亲人死亡所造成事实上,不论男女,由其配偶或亲人死亡所造成的死别,其本身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的死别,其本身都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病症,这种层层交错
17、的心灵痛苦,有时候甚至会恶症,这种层层交错的心灵痛苦,有时候甚至会恶化而威胁生者的生活及健康,更严重的说,它可化而威胁生者的生活及健康,更严重的说,它可能会侵害到生者的生命。能会侵害到生者的生命。 1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机构对于死亡的反应(二)机构对于死亡的反应 医疗机构对死亡的反应医疗机构对死亡的反应 Schoenberg列出医疗人员在处理晚期病人的死列出医疗人员在处理晚期病人的死亡问题时所当努力的五个工作目标。亡问题时所当努力的五个工作目标。 让病人在垂死前尽量地享受最温暖的家庭与社让病人在垂死前尽量地享受最温暖的家庭与社会关系。会关系。 尽量为他们争取福利并鼓励与医疗人
18、员合作。尽量为他们争取福利并鼓励与医疗人员合作。 帮助他们在既有的环境下,获得最后的人生乐帮助他们在既有的环境下,获得最后的人生乐趣及满足。趣及满足。 减少病人在临终前不必要的痛苦与烦恼。减少病人在临终前不必要的痛苦与烦恼。 让病人保有健全的自我概念,在尊严的气氛下让病人保有健全的自我概念,在尊严的气氛下离开人世。离开人世。19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死亡的反应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死亡的反应 医生医生 护士护士 其它专业人员其它专业人员2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三、丧葬仪式及其功能三、丧葬仪式及其功能 (一)不同民族与宗教丧葬仪式概述(一)不同民族与宗教丧葬仪式
19、概述 古埃及人的木乃伊及金字塔古埃及人的木乃伊及金字塔 西藏的西藏的“天葬天葬” 基督教丧仪基督教丧仪 天主教葬仪天主教葬仪 佛教葬仪佛教葬仪 伊斯兰教葬仪伊斯兰教葬仪2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丧葬仪式的功能(二)丧葬仪式的功能 丧葬过程可以加强伦理关系丧葬过程可以加强伦理关系 丧葬仪式协助家属尽快度过哀悼失落期丧葬仪式协助家属尽快度过哀悼失落期 丧葬礼俗可以使丧亲者得到心理满足丧葬礼俗可以使丧亲者得到心理满足2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三)不知死,焉知生?(三)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是一笔人人都必须要偿还的债务死亡是一笔人人都必须要偿还的债务 死亡是生命的王冠死亡是生命
20、的王冠 根据别人的意志去死,等于死两次根据别人的意志去死,等于死两次2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思想思想 一、儒家的一、儒家的“孝悌孝悌”观念与临终关怀思想观念与临终关怀思想 “孝悌孝悌”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传统的传统的“多子多福多子多福”和和“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生育观,的生育观,就是把生育同对子女的就是把生育同对子女的“孝悌孝悌”期望紧密联系在期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起。“多福多福”既包括老人健在时与子女共同生既包括老人健在时与子女共同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活、享受天伦之乐的“福
21、福”,也包括临终时享受,也包括临终时享受子女提供的临终照顾之子女提供的临终照顾之“福福”。所谓。所谓“防老防老”,更指预防临终时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和死后无子更指预防临终时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和死后无子女治丧之忧。女治丧之忧。2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道家和道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二、道家和道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 (一)道家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一)道家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 道家视生死为自然规律,生死之间如环状相接,周而复始,道家视生死为自然规律,生死之间如环状相接,周而复始,具有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曰:具有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曰:“出生入死。出生入死。”庄子庄子曰:曰:”生也,死之
22、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自自本观之,生者噫气物也,虽有夭寿,相去几何?须臾之说本观之,生者噫气物也,虽有夭寿,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於殇子,而也。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於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了和庄老了和庄子对生死之所以淡然处之,是由于他们是站在子对生死之所以淡然处之,是由于他们是站在“道道”的立的立场上认识人的生死,把生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场上认识人的生死,把生死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 道家的生死观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广
23、泛的死亡教育道家的生死观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广泛的死亡教育作用和忧伤辅导功能,因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关作用和忧伤辅导功能,因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临终关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5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道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二)道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教育 道教在生死观方面,与道家不同。道教相道教在生死观方面,与道家不同。道教相信肉身不死,追求长生,抗拒死亡。有明信肉身不死,追求长生,抗拒死亡。有明显的显的“恶死悦生恶死悦生”的生存本能意向,与老的生存本能意向,与老庄的庄的”恶生悦死恶生悦死”观完全不同。观完全不同。西升经西升经曰:曰:“我命在我不在天,
24、还丹成金亿万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道教所倡导的是道教所倡导的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长生不长生不老老”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死亡的回避,是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死亡的回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死亡教育方式之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死亡教育方式之一。26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三、佛教的三、佛教的“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和和“临终临终助念助念”与临终关怀与临终关怀 佛教的临终关怀思想颇为丰富,其中的佛教的临终关怀思想颇为丰富,其中的“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观、临终观、临终“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和和“临终助念临终助念”,引导人们相信死后的,引导人们相信死后的“西西方极乐世界方极乐世界”。以超脱对死
25、亡的恐惧,最。以超脱对死亡的恐惧,最具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之特色。具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之特色。27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民俗与传统临终关怀中国民俗与传统临终关怀思想和实践思想和实践 一、与一、与“临终临终”和和“濒死濒死”有关的民俗有关的民俗 “死亡死亡”和和“临终临终”在民间多被视为禁忌,在民间多被视为禁忌,但是在我国的民俗中也不乏接纳死亡的例但是在我国的民俗中也不乏接纳死亡的例子。例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为老人子。例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为老人“做做寿衣寿衣”的习俗。不同地区的具体做法有所的习俗。不同地区的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不同。 28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与丧
26、葬和二、与丧葬和“居丧照护居丧照护”有关的民俗有关的民俗 丧葬礼仪作为丧葬礼仪作为“治丧治丧”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为生者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哀痛提为生者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内心的哀痛提供了机会,因此对居丧者有一定的心理和供了机会,因此对居丧者有一定的心理和精神安慰作用。奴隶和封建社会的丧葬礼精神安慰作用。奴隶和封建社会的丧葬礼仪,主要是用于贵族统治阶级,其中有些仪,主要是用于贵族统治阶级,其中有些内容被逐渐演变成民间的习俗。内容被逐渐演变成民间的习俗。29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第四节第四节 死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死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死亡教育概述一、死亡教育概述 死
27、亡教育是从死亡教育是从死亡学(死亡学(Thanatology)的兴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起而发展起来的。 “死亡学死亡学”一词是由俄国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可夫一词是由俄国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可夫于于1903年提出的。艾列梅奇尼可夫在年提出的。艾列梅奇尼可夫在人类的本人类的本质质一书中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一书中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死亡学亡学”及及“老人学老人学”,可以减少人类承受痛苦的,可以减少人类承受痛苦的过程,并可改善人类生活的本质。过程,并可改善人类生活的本质。 1912年,美国医学家罗威年,美国医学家罗威帕克(帕克(Roswell Park)在美国医学会的刊物上撰文,认为在美国
28、医学会的刊物上撰文,认为“死亡学死亡学”主主要研究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原因死亡的本质及原因”。30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Herman Eiffel)出版了)出版了死亡的意死亡的意义义一书,运用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学、医学、哲学、生理学、精一书,运用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学、医学、哲学、生理学、精神分析和精神医学、宗教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神分析和精神医学、宗教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死亡问题,该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研究和论述死亡学的权威著作,该书问题,该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研究和论述死亡学的权威著作,该书一
29、经出版后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死亡问题研究的一经出版后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死亡问题研究的兴趣,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兴趣,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69年,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库博库伯年,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库博库伯罗斯(罗斯(Kubler Ross)出)出版了版了论死亡和濒死论死亡和濒死(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使得更多的)一书,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癌症末期病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尝试向他们提供关怀。到人开始关注癌症末期病人的感受和需要,并尝试向他们提供关怀。到现在现在“死亡学死亡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立了已经
30、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并出版了专业性刊物。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组织,并出版了专业性刊物。1977年美国创刊了年美国创刊了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杂志,列温顿杂志,列温顿(leviton)在创刊号的一在创刊号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与死亡相关的知识,向社会大众传达与死亡相关的知识,并使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并使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31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二、死亡教育的内容二、死亡教育的内容 “死亡学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都非常广泛,如和死亡教育的
31、研究对象及范围都非常广泛,如患有艾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者面对死亡患有艾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者面对死亡的观念及心理问题;自杀、堕胎、安乐死、死刑等涉及死的观念及心理问题;自杀、堕胎、安乐死、死刑等涉及死亡的各种法律的、政治的和道德的问题;晚期病人及其家亡的各种法律的、政治的和道德的问题;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心理问题;死后生命、安身立命和生命的终极解属的精神心理问题;死后生命、安身立命和生命的终极解脱问题;文学艺术中表现的死亡问题;晚期儿童病人及其脱问题;文学艺术中表现的死亡问题;晚期儿童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医院设备、临床管理、养老院或临终关家属的心理问题;医院设
32、备、临床管理、养老院或临终关怀院的设立问题;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死亡所怀院的设立问题;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死亡所持有的看法或态度,以及人类历史上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态持有的看法或态度,以及人类历史上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待死亡问题的演变过程;集体死亡(自然灾荒、度,以及对待死亡问题的演变过程;集体死亡(自然灾荒、战争等)问题。战争等)问题。 32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三、死亡教育方法三、死亡教育方法 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系执教的傅伟勋教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系执教的傅伟勋教授在授在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系统地介绍了“死亡与死亡过程死亡与死亡过程”课程的课程的经验。傅伟勋教授在费城天普大学开设经验。傅伟勋教授在费城天普大学开设“死亡与死亡过程死亡与死亡过程”课程已有十几年,积课程已有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做死亡教育工作的人员借鉴。做死亡教育工作的人员借鉴。 33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谢谢谢谢34感谢你的观看2019年5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