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臂骨折前臂骨折解剖基础解剖基础 正中神经: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行走,降至肘窝后,穿旋前圆肌二头之间行于前臂正中指浅、深屈肌之间达腕管。 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三角肌止点以下转至臂后面,继而行至尺神经沟内,再向下穿尺侧腕屈肌至前臂掌面内侧,于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之间、尺动脉内侧继续下降到达腕部。桡神经:在腋窝内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并与肱深动脉一同行向外下,先经肱三头肌长头与内侧头之间,然后沿桡神经沟绕肱骨中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外侧肌间隔,至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在此分为浅、深二支,浅支经肱桡肌深面,至前臂桡动脉的外侧下行;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后区。正常影像学正常影像学骨折特点骨折特点
2、 骨折端可发生侧方,重叠,成角及旋转移位,复位要求较高。必须纠正骨折端的种种移位尤其旋转移位并保持复位后良好的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病因与分类病因与分类尺桡骨双骨折1直接暴力: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所以骨折线位置低。3. 扭转暴力:受外力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桡骨干骨折: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桡骨干中下1/3骨折时,由于
3、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尺骨干骨折 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桡骨远端骨折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最常见,多为间接暴力致伤。1814年由A.Colles详加描述。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旋前位、手掌着地,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儿童可为骨骺分离,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即可造成骨折且常为粉碎骨折,骨折端因嵌压而短缩。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面或合并尺骨茎突撕脱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较少见,由R.W.Smi-
4、th在1874年首次描述。骨折发生原因与伸直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背着地,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 3.巴通氏骨折(Barton骨折)系指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伴有腕关节脱位者。由J.R.Barton1838年首次描述。跌倒时暴力向上传递,通过近排腕骨的撞击引起桡骨关节面骨折,在桡骨下端掌侧或背侧形成一带关节面软骨的骨折块,骨块常向近端移位,并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 尺骨鹰嘴骨折 桡骨头骨折 冠状突骨折特殊类型特殊类型 孟氏骨折: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及小儿,直接或间接暴力皆可引起。1914年意大利外科医生Monte-ggia最早报道此种类型骨折。特殊类型特殊类型
5、盖氏骨折: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是一种常见损伤。早在1929年称之为反孟氏骨折,1934年Galeazzi详细描述了此种损伤。发生率较孟氏骨折多6倍。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局部肿胀、畸形,疼痛,可见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2. 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明显压痛,纵轴叩痛,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移位。 警惕: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并发症并发症u神经血管损伤u骨筋膜室综合症u创伤性骨性关节炎u骨折不愈合诊断诊断 有明显外伤史。 症状体征。 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照片 应包括肘、腕关节,以了解有无旋转移位及 上、下尺桡关节脱位。治疗治疗1、非手术治疗 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2、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 (1)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此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功能锻炼应以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2)中期阶段:即骨折2周以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日趋稳定,应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逐渐缓慢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3)晚期阶段: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此时是功能锻炼的关键时期。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早日恢复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