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之 黄 疸 一、定义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三、证候特征三、证候特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2、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四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外泻,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饮食所伤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 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阳虚,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
3、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 积聚日久不消 淤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 总之,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 黄疸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但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热郁。从外因来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从内因来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于舒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所以,无论外因、内因,二者都有瘀滞不解、内结不散的突出特点。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
4、与中阳偏盛与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心包。因此,典型病史,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药物等病 史。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胆原,直 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B超、 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鉴别诊断六、鉴别诊断
5、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 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类。 七、辨证论治七、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
6、致,起病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请轻孰重之分。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急黄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湿利小便
7、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一般说来,阳黄预后良好,急黄邪入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至于阴黄若阳气渐复黄疸渐退,预后良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九、预后与调摄九、预后与调摄 精神调摄。由于本病易于迁延,反复甚至恶化,因此,患病后一般
8、思想顾虑较重,多虑善怒,致使病情加重。所以医患结合讲清道理,使患者从自身疾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而不为某些症状而惶恐不安,忧虑不宁。 饮食有节。阳黄患者的饮食,适宜于软食或半流饮食,以起到补脾缓肝的作用。禁食辛辣,酒及油腻之品。阴黄患者也应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起居有常。在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应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整体功能的恢复。急性期后根据患者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练太极拳,气功之类,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应防其
9、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 症状:黄疸初期,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薄腻,脉浮弦或弦数。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
10、呆呕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 方药:大柴胡汤。 ? 症状: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方药:千金犀角散。 ?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方药:茵陈术附汤。 ? 症状:多见于黄疸久郁者,症见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 ?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 方药:小建中汤。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