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n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n比较教育学的形成与逐步成熟n20世纪比较教育的发展n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19世纪以前)1 古代游记描述阶段2 近代评论性比较教育3 有目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n古代游记描述阶段 通常把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的教育称为古代教育 访问者或旅游者的游记描述 古希腊历史学家罗多德,在对波斯战争的评论中,提及了当时的波斯的教育状况。研究包括对波斯人、埃及人、亚述人、等文化的比较性评论。 希腊将军、学者色诺芬,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真正对教育做出比较研究的人。在波斯国王塞勒斯一书中,叙述并评论了波斯教育见闻。 古罗马西塞罗,在雄辩术、布鲁图斯和共和政体中,描述了希腊和罗马的
2、教育状况,比较了两者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 n特点: 1 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及其某些印象性评论 2 随意性强,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爱好 3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研究是出于其他目的 4 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目的n近代评论性比较教育 16世纪以后,宗教改革运动 描述教育更详细,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 德国的米豋多普,汇编的资料直接指向外国教育研究成果, 伊拉斯莫斯,对英格兰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学、教育作了评论,并和意大利作了比较 英国威廉佩蒂爵士在调查国家状况的方法一书中阐述了有关国外观察的更学术化的方法。n特点: 1 研究外国教育普遍受到重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研究别国文献中开始讨
3、论教育问题。 2 开始注意到别国教育中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评论趋向。3 开始出现了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应运用量化方法研究,提出了改革教育中策略的现象。n有目的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 18世纪, 随着工业化运动各种教育随之创新, 1 法国实施以传授自然科学为重要内容的新大学的高教改革。 2 各种新型学校出现,如实科学校,培养新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科人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反响。3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力加强,引起社会的全方位关注。4 殖民地的扩张,向殖民地移植教育。 n布林克曼对古代和当代的教育比较研究n法国哲学家狄得罗,对法,俄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后,制定了俄国教育发展规划。n法国孔多塞,通过
4、比较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教育,提交了一份法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n卢梭关于波兰政府的几点构想中列出来教育专章,等探讨教育问题。n中国的比较教育发展 自汉代起,与朝鲜、日本等邻国有着密切交流。 汉武帝 创立太学 “以养天下之士” 等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传人 朝鲜开始“立太学而教育弟子” 传授儒家经典 公元640年,朝鲜首次三国派遣留学生到唐朝, n从7世纪开始,日本开始派遣学生,使者到中国,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带回日本n中国玄奘, 根据个人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详尽的介绍了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n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的介绍东方文化,开创了欧洲认识东方文化的新时期。n认识:n比较教
5、育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之中,对教育起积极作用n古典教育的终结是旧教育消失促使新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n比较教育是在不断的改进扬弃整合中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起来的。n比较教育学是产生1 产生的社会条件2 产生的学科基础3 产生的学术特性18世纪末到19世纪,是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生时期,以全盘借鉴为主要特征。n比较教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大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1 促使旧的手工生产方式向以科技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力,提出培养科学型生产者的要求。2 工业化使欧洲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到社会结构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3 工业化形成了商业竞争,市场瓜分及战争的威胁,各国竞相寻找结构良方,加紧变革教育
6、制度,引进新技术和人才。n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科基础n 比较教育学的动机:从外国获得有益的教训n产生了:伯克托尔得的论指导和扩大爱国者访问者的探讨、巴塞特的关于外国教育和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等都强调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创立一门相应学科的必要性n朱利安的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n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术特性 贝雷迪揭示了比较教育学的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即通过比较教育研究达到有目的的借鉴以变革本国教育。 “借鉴”成为衡量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全盘借鉴:借鉴某种教育的基本形式,依据本国需要对特定国家教育形态的直接移植。n“借鉴” 动机推动了比较教育学实现了质的转变,形成科学的学科方向
7、框架1 强化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本国教育有目的地系统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2 服务现代教育,促进新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使教育转向以社会发展服务为需要。3 以移植先进的新教育为研究目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n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比较教育学特征1 借鉴促进新教育的传播 开展有目的的实地考察,访问参观学习,了解和引介国外各种办学实践,为本国教育改革服务。 如 英国 工厂徒工制的教育形式,工人学习班等2 借鉴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如 约瑟夫凯 考察欧洲教育后。出版了英国和欧洲各国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教育 英国阿诺德出版的欧洲大陆学校,在推进英国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等教育等起来关键作用。 法国
8、库森 主持制定的基佐法 美国贺拉斯曼 公立学校3 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特性 注重具体教育形式的借鉴 特性: 研究的目的性,有明确的借鉴导向和学校计划 推动学习新教育 强调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倡导国际间比较教育研究 促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二、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展n现代教育转型与科学比较教育发展 以因素分析法为学科分析框架的创立为特征,从注重具体教育形式的全盘借鉴转向吸收有关教育发展经验的部分借鉴。 (一) 新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学科任务的转变 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进程加快。 出现了以应用电动机为特征的第二次新科技革命, 以世界博览会为主促使商业竞争加剧 第二次
9、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高科技的应用。 使教育日益多元化,全盘借鉴阶段的比较教育受到质疑,迫切需要创新。 n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得和萨德勒率先倡导创新学科分析框架。 阿诺得 法国平民教育德国高等专门学校与大学应用解剖原理来阐述因素分析原理,剖析法国和德国教育制度的作用因素n萨德勒 教育问题特别报告 强调分析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如政治、文化等来研究教育发展特征和趋向,推动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转变。n影响 比较教育走出了困境,获得了很大发展: 如 1 康德尔 出版第一部阐述和应用因素分析法的名著比较教育 三种研究目的“报道描述” “历史功能” “借鉴改善”2 施奈德 国际教育杂志各国教育
10、的动力 教育是社会因素复合的产物,研究的目的是要剖析这些因素, 注重研究统一性与多样性,个人与集体等3 汉斯是历史研究与现实比较观的集大成者 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找出形成各国教育制度的各种力量和差别的原因,因素分析是揭示教育发展的一般法则的重要方法 在其著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中把支配教育制度的“决定因素”分为: 自然因素, 如种族、地理、经济 宗教因素 世俗因素, 如人文主义、社会主义 教育制度是国家和民族的特定表现形态(二)因素分析法与现代教育时代转型 因素分析法所做的贡献: 使教育从宗教统治转向世俗化,倡导教育为经济服务。 改革传统的古典学术教育
11、制度,倡导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特征的实科教育模式。 推行大学教育改革,改革大学脱离社会体制,建立面向地方服务的新学院。 积极推行普及义务教育。 n英国教育改革,确立了以科技为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推动的现代教育体系。n美国:学习德国创建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如 颁布增地学院法,进步主义教育运动。n德国:建立系统的中等教育体系,实行分流型的三类中学教育体制。n因素分析法的比较特征 1 适应多元教育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服务 2 创立因素分析法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 3 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4 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建立专业研究队伍 5 推动世界性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n因素分析法与战后初期国际教育
12、发展(一)推进战后初期比较教育学发展 因素分析法的经验借鉴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 各国都重视教育,新独立的国家学习发达国家办教兴邦。 二战中国际交流引发比较教育研究 争霸和冷战的需要 比较教育的发展,各种专业的机构纷纷成立了起来,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对推动国际间比较教育发展起来重大作用。成立了:1951年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研究所,主编国际比较教育评论等, 成立许多民间国际教育研究机构何比较教育研究机构,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等 世界许多大学开设了比较教育专业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都开设本科和研究生的比较教育专业。(二)推进战后初期教育现
13、代化运动 战后世界兴起了以核能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发生了本质的变革。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舒尔茨(T.W.Schultz) 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掀起了以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化运动”(三)因素分析法面临的时代嬗变1 因素分析法过于追求具体教育发展指标,不能解决教育发挥协调战后社会迅速发展与旧体制对立的作用。2 因数分析法由于缺乏把握宏观教育发展的整体功能,难以回应战后世界教育现代化提出的新任务。3 因素分析法受偏重具体教育数量指标的局限,对长远教育发展缺乏统筹力。三当代比较教育学学科变革与转型 n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挑战n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n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的形成n
14、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与挑战1 时代对比较教育学的新挑战 危机: 教育的严重过剩与新行业的求才若渴 传统教育与现代经济在本质上的对立2 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的新发展 20世纪 70年代:成立了许多重要的比较教育学术团队和研究机构如:1968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局(IBE) 1970年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TCED)发表了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等3 开展重大教育研究活动 全面反思了教育政策和发展策略,提出了变革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和决策活动 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建立了更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 研究学者们发表了大量著作: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阿尔特巴赫比较教育等20世纪70年代后教育
15、的转型,刺激了比较教育的发展,特点: 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宽, 学科方法论有重大发展,提出了更为严谨的学科研究方法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比较教育学术派别和理论体系n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1 因素分析法框架的困境 局限:不能从分析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和对规律的洞察,重视数量但难以从总体发展的模式上指导数量的发展 脱离了发展中国际的实际2 变通性教育体系的形成 形成新的教育发展观, 从人力体能转向人的智能决定,从教育数量增长观转向教育质量发展观 倡导创新性教育 推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新体系 创立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3 多元化学科研究框架的创立 学科多元化 多理论流派 多研究领域 多因数决策 多研究方法n理性借鉴
16、比较教育的形成1 教育战略学科思维兴起 库姆斯: 变化, 适应和不平衡 是人类世界性危机的核心 20世界60年代, 埃德蒙金 提出打破固守的单一的分析模式,倡导面向实践,参与教育决策。n美国 贝雷迪 举办“比较教育现状”专题研讨会,探讨比较教育学科更新问题n三大策略: 学会生存提出划时代的新的教育观 倡导终身教育 倡导创新学习的发展性教育观 n20世纪70年代:开展教育战略研究,倡导以社会整体进化为特征的宏观立体性教育战略决策n打破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后又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性,促进教育与经济的互动。2 比较教育学科时代创新比较教育世界观的转变: 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教育发展服务,比较教育应当研究这一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历史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据此作出价值判断,推进教育现代化。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更新: 从单一课堂变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 教育与科研、生产融为一体 转变为终身学习 变知识教育为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 人格的全面发展 传统、现实与未来在教育上逐步统一整合。比较教育研究目的更新:全面借鉴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借鉴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现代大教育体系的新研究创新n比较教育领域更新:多层次的研究领域,如:国别教育及国际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和发展研究等n理性借鉴阶段比较教育学科特征 在规律指导下的学科研究体系 共同目的下的科学研究体系 在战略思维下的研究整合 在整体预期视野下的学科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