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怀特德育目的德育目的: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有三重关系: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黄向阳/p20)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
2、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价值性。德育作为一种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帮助活动,其价值属性特别突出。价值态度的改变是最根本的目标。行为的改变只有以价值态度的真实改变为基础才算是真正的“德性”。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其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德赫尔巴持:普通教育学预见性。超越性。超越于德育对象的现实道德水平超越于当下的价值水平可能性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一)德育目的的类型(一)德育目的的类型1.社会本位、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
3、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一定的社会人格。 “道德的目的即是社会的目的”、“学校是国家的教会,教师是社会的牧师”。涂尔干“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凯兴斯泰纳“以个人为目的之行为不是道德行为,以他人为目的之行为也不是道德行为,唯有以社会为目的之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归根结蒂是指向非个人的、共同的目的的。”迪尔凯姆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4、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卢梭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强他去参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适应要真实得多”存在主义教育理论 2. 外在外在、与内在内在的德育目的强调德性修养本身“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大学“圣人之道德,自其德之方面言之,曰仁;自其行之方面言之,曰孝;自其方法之方面吉之,曰忠恕”;其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仁人”。蔡元培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的结果。“治国平天下
5、” 3.理想的理想的、和现实的现实的德育目的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指向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的培养“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白而又白”。小原国芳“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朱煮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现实的德育目的论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道德科学的根本原则”应当“归结到肉体的感受性这个简单的事实”。德育目的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爱尔维修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牲、慈爱等基本德性。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
6、“朴素道德”,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设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品德结构为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知知”即道德知识,“情情”为道德情感,“信信”即道德信念,“意意”即道德意志,“行行”即道德行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道德上的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三)德育目的的层次道德教育应当努力使学生掌握那些时间、空间上适应性强的道德原理与道德原则,这即是“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普遍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同时,应当依据具体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具体化、层次化,在一般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之下形成具
7、体的德育目标以及细化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体系,即“具体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具体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它它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一般的德育目的到具体、细化的德育目标的存在形成德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普遍的德育目的普遍的德育目的具体的德具体的德育目标育目标1 2 3 n结合具体情境三、 德育目的的决定(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一)德育目的的决定因素1.主观依据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直接受到形而上的理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是培养
8、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工业时代学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道德价值的批判与选样能力的成分。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德育目的)历史发展进程(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文化传统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和规律 (二)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德育目的向德育目标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序列化即德育目标的分类。即由反映教育的一般本质和社会对教育的总需求的德育(总)目的向各级(纵向)各类(横向)学校教育的品德培
9、养目标过渡。日本、中国的学校德育目的都有一个根据学段不同而具体化为不同德育目标的过程。德育目标还应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体系化可操作化1.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总体规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有道德”的主要内涵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等内容。上述德育目的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德育目标上。个学段的德育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具体课程、年级的具体教育目标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一、总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一)情感与态度
10、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二)行为与习惯(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四)过程与方法(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2.对我国德育目的的理解历史进步存在问题德育目标制定主体的行政化和单一化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德育目标的人本化和个体化亟待加强德育目标的开放性、多元化亟待加强德育目标结构中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