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講第十講 音韻學(三)音韻學(三)韻韻母、聲調母、聲調一一、關關於於韻母韻母的的概念概念在現代漢語中,聲母之後的部分就是韻母。韻母分爲三部分:韻頭(又叫介音)、韻腹、韻尾。並不是所有的韻母都具備這三個部分,但韻腹是必須的。韻腹是韻母中開口度大的那個音素。例:蘇州大學 su zhou da xue傳統的音韻學沒有“韻母”的概念,衹有“韻”的概念。“韻”與現代“韻母”有兩點不同:1.傳統的“韻”不管韻頭的有無或是否相同,只看韻腹和韻尾是否相同,如n、in、un、n,古人視爲同一韻,而現代語音學卻看成四個不同的韻母。2. 傳統的“韻”雖然不看韻頭,卻要看聲調:同韻不僅要求韻腹韻尾相同,聲調也必須
2、相同,如、現代語音學視爲同一韻母,古人卻認爲是四個韻。因此,詩詞“押韻”,需要韻腹、韻尾、聲調相同,而韻頭不需相同。1.四呼、洪細:四呼、洪細:根據韻頭的不同劃分。根據韻頭是否含有u,可將韻母分爲開口、合口兩大類。合口呼,就是指韻頭是u或以u爲主要元音的,如u,ua,uai,uan,uang,uo,uei(ui),uen(un),ueng。反之,凡韻頭不是u或者主要元音不是u的韻母,就是開口呼。又可根據韻頭或韻腹是否含i, 將開口、合口兩大類再各分成洪音和細音兩個小類。韻頭有i的,就是細音,沒有的,就是洪音。開口、合口、洪音、細音結合起來即構成四呼:“開口洪音”即“開口呼”“開口細音”即“齊齒
3、呼”“合口洪音”即“合口呼”“合口細音”即“撮口呼”開口呼:指沒有韻頭,而且韻腹也不是iuy的韻母,如a,ai,an,ang,ao,o,ong,ou,e,ei,en,eng。齊齒呼:指韻頭是i或韻腹是i的韻母,如ia,ian,iang,iao,ie,iou,iong,韻頭是i。in,ing,韻腹是i。合口呼,指韻頭是u或韻腹是u的韻母,如ua,uai,uan,uang,uo,uei(ui),uen(un),ueng,韻頭是u。u,韻腹是u。撮口呼:指韻頭是y或韻腹是y的韻母,如eye,anyan,韻頭是。y,nyn,韻腹是。2.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根據韻尾的不同劃分
4、。陰聲韻:無韻尾或韻尾是元音的韻,如:a,ia,ua,o,uo,e,ie,e,i; u;(無韻尾)ai,ei,aou,ou(元音尾)。陽聲韻:韻尾是鼻音的韻,如:an,ian,uan,an,en,uen,in,n(n韻尾);ang,iang,uang,ong,eng,ueng,ing,iong(韻尾)現代漢語只有兩個鼻音韻尾nn、ng;古代漢語還有一個雙唇鼻音韻尾m,如“今、甘、添、三”等,現在粵方言中還有保留:入聲韻:指韻尾是清塞音-p、-t、-k的韻。入聲韻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但在有些方言有不同程度的保留。粵方言保留有三種塞音尾:以-p結尾的如“立”lap、“急”kap;以-t結尾的如“
5、日”jat、“七”at;以-k結尾的如“北”pak、“敵”tik吳方言合併爲一個喉塞尾音 。在漢語語音演變的過程中,常常有陰聲韻轉變爲陽聲韻、陽聲韻轉變爲陰聲韻、入聲韻轉變爲陰聲韻或陽聲韻、陰聲韻或陽聲韻轉變爲入聲韻的現象,傳統的音韻學家把這種變化現象叫作“陰陽對轉”。如:“山”是收-n尾的陽聲韻,在吳方言中讀作s,是陽聲韻轉爲陰聲韻。又如“打”在中古的反切爲“德冷切”,是陽聲韻,現在讀ta,轉變爲了陰聲韻。能/態;占/帖;斤/析;每/敏二、二、廣韻廣韻206韻韻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由北宋陳彭年等人在公元1007-1008年奉召編修, 反映了隋唐年間漢語的語音面貌。廣韻是一部韻書,韻書是按“
6、韻”來編排的工具書。韻是區別聲調的。因此廣韻首先按四聲分爲五卷: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總計206韻。每個韻目的上面,都以數字標出韻的次序。如平聲“一東、二冬、三鍾、四江、五支”;上聲“一董,二腫,三講,四紙、五旨”;去聲“一送,二宋,三用,四絳,五寘”。每個韻目下所轄字都是同韻的,也就是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但韻母不一定相同,聲母更是多種多樣。同韻中凡是聲母和韻母完全相同的字,合爲一個同音字組,以小圓圈隔開,一組叫作一個小韻。每個字下都有小字注釋。先解釋字義,有時還引經據典。每個小韻的第一個字下用反切注明讀音,並標出這個
7、小韻的字數。有的字有兩讀,則會在注釋後加注又音。但這個又音只針對被注字本身,與同小韻的其他字無關。上上平聲平聲上聲上聲去聲去聲入聲入聲一東獨用一董獨用一送獨用一屋獨用二冬鍾同用湩 字附見腫韻 二宋用同用二沃燭同用三鍾二腫獨用三用三燭四江獨用三講獨用四絳獨用四覺獨用五支脂之同用四紙旨止同用五寘至志同用 六脂五旨六至 七之六止七志 八微獨用七尾獨用八未獨用 九魚獨用八語獨用九御獨用 十虞模同用九麌姥同用十遇暮同用 十一模十姥十一暮 十二齊獨用十一薺獨用十二霽祭同用 十三祭 十四泰獨用十三佳皆同用十二蟹駭同用十五卦怪夬同用 十四皆十三駭十六怪 十七夬 十五灰咍同用十四賄海同用十八隊代同用 十六咍十五
8、海十九代 二十廢獨用十七真諄臻同用十六軫準同用二十一震稕同用五質術櫛同用十八諄十七凖二十二稕六術十九臻 齔字附見隱韻齔字附見焮韻七櫛二十文獨用十八吻獨用二十三問獨用八物獨用二十一欣獨用十九隱獨用二十四焮獨用九迄獨用二十二元魂痕同用二十阮混很同用二十五愿慁恨同用十月沒同用二十三魂二十一混二十六慁十一沒二十四痕二十二很二十七恨麧字附見沒韻二十五寒桓同用二十三旱緩同用二十八翰換同用十二曷末同用二十六桓二十四緩二十九換十三末二十七刪山同用二十五潸產同用三十諫襇同用十四黠鎋同用二十八山二十六產三十一襇十五鎋下下平聲平聲上聲上聲去聲去聲入聲入聲一先仙同用二十七銑獮同用三十二霰線同用十六屑薛同用二仙二十八獮
9、三十三線十七薛三蕭宵同用二十九篠小同用三十四嘯笑同用四宵三十小三十五笑五肴獨用三十一巧獨用三十六效獨用六豪獨用三十二皓獨用三十七號獨用七歌戈同用三十三哿果同用三十八箇過同用八戈三十四果三十九過九麻獨用三十五馬獨用四十禡獨用十陽唐同用三十六養蕩同用四十一漾宕同用十八藥鐸同用十一唐三十七蕩四十二宕十九鐸十二庚耕清同用三十八梗耿靜同用四十三映諍勁同用二十陌麥昔同用十三耕三十九耿四十四諍二十一麥十四清四十靜四十五勁二十二昔十五青獨用四十一迥獨用四十六徑獨用二十三錫獨用十六蒸登同用四十二拯等同用四十七證嶝同用二十四職德同用十七登四十三等四十八嶝二十五德十八尤侯幽同用四十四有厚黝同用 四十九宥候幼同用 十
10、九侯四十五厚五十候二十幽四十六黝五十一幼二十一侵獨用四十七寢獨用五十二沁獨用二十六緝獨用二十二覃談同用四十八感敢同用五十三勘闞同用二十七合盍同用二十三談四十九敢五十四闞二十八盍二十四鹽添同用五十琰忝同用五十五艷 同用二十九葉帖同用二十五添五十一忝五十六 三十帖二十六咸銜同用五十二豏檻同用五十七陷鑒同用三十一洽狎同用二十七銜五十三檻五十八鋻三十二狎二十八嚴凡同用五十四儼范同用五十九釅梵同用三十三業乏同用二十九凡五十五范六十梵三十四乏四聲相承:四聲相承:上表的每一橫排所包含的韻(入聲除外)韻腹、韻尾相同,只是聲調不同,入聲與平上去三聲韻腹相同,韻尾、聲調不同,它們常被合成一個單位來記憶,稱爲“四聲
11、相承”。廣韻平、上、去三聲共有61組。絕大多數平、上、去配套,但有四個獨立去聲(祭、泰、夬、廢)沒有相應的平聲和上聲。入聲韻與陽聲韻相配,因此嚴格來說,只有陽聲韻的組是四聲(平上去入)相承,陰聲韻的組是三聲(平上去)相承。附見:附見:上聲“一董”和“二腫”之間有“湩 字附見腫韻”;上聲“十七准”和“十八吻”之間有“ 齔字附見隱韻”;去聲“二十二稕”和“二十三問”之間有“齔字附見焮韻”;入聲“十一沒”和“十二曷”之間有“麧字附見沒韻”。這是由於冬韻的上聲字只有“湩”和“ ”兩個小韻,三個字,數量太少,且不常用,因此沒有爲其單獨立目,而是附在相鄰的韻中。其餘同理。同用、獨用:同用、獨用:韻書的一個
12、功用,就是爲寫詩歌押韻提供依據。廣韻206韻與當時人的口語已有了距離,爲科舉考試者作詩押韻帶來了很多困難。因此,從初唐時開始允許一部分相近的韻可以“同用”,亦即兩個或三個相近的韻在作詩押韻時可以當作一個韻來用,如“五支、六脂、七之”,在唐代就已分別不開了,於是就規定“支、脂、之”三韻同用。所謂“獨用”,即這一韻的字單獨押韻,而不跟其他韻字相押。三、從三、從206韻到現代普通話韻母韻到現代普通話韻母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37個韻母,只及廣韻韻母的四分之一。有的南方方言雖然複雜,但韻母最多也沒有超過一百個的,如蘇州話49個,廣州話53個,潮州話66個,南昌話65個,梅縣客家話76個。無論從韻頭、韻腹還
13、是韻尾來看,韻母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合流歸併,從複雜到簡化”。變化最突出的有四點:1.主要元音合併簡化2.韻母出現3.塞音韻尾消失4.鼻音韻尾m消失1.主要主要元元音合併簡化音合併簡化中古韻的主要元音數量比現代漢語中多得多,到現代,相近的主要元音大都合併,只有介音的差別。如“豪肴宵蕭”四个韵,本來主要元音有四種,後皆合併爲一,只有u和iu兩個韻母。又如五支、六脂、七之三韻,本來的韻母可能是ie、i、i,後合併爲和。九魚爲io,十虞爲iu,後合併爲y。江韻爲,陽韻爲ia,唐韻爲(郞當)和(光黃),後合併爲和i。清韻爲i,青韻爲ie,後合併爲i。2.韻母出現韻母出現舌尖前高元音的產生可能是由於韻母i
14、(舌面前高元音)受聲母精組舌尖前音同化的影響,發音部位前移。例:資子自疵慈此思死四 的產生則與捲舌聲母有密切關係。韻母i受到聲母知、照組舌尖後音(捲舌音)的同化影響,發音部位後移。例:支紙志眵恥翅師時始市3.塞音韻尾消失塞音韻尾消失中古以前漢語的入聲韻有一套塞音韻尾,分別收:-p緝合葉洽業-t質物迄月曷黠屑-k屋沃覺鐸陌錫職唐詩押韻中,三類入聲韻尾清楚分立,從無混同。宋之問答田徵君:家臨清溪水,溪水繞盤石。緑蘿四面垂,褭褭百餘尺。風泉度絲管,苔蘚鋪茵席。傳聞潁陽人,霞外潄靈液。忽枉巖中翰,吟望朝復夕。何當遂遠遊,物色候逋客。都是收-k尾。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却下水精簾,玲瓏望秋
15、月。根據現代漢語讀音,很難看出這首詩的韻腳。中古“襪、月”皆屬入聲月韻,收-t韻,是完全押韻的。到了宋代,就越來越多出現通押現象了。辛棄疾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莫折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榆莢陣,菖蒲葉。時節換,繁華歇。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閒愁,因離別。“色、摘”收-k,“月、雪、歇、鴂”收-t,“葉、蝶”收-p。但入聲韻仍然獨立爲一類,沒有與陰聲、陽聲韻混同。到元代官話中,入聲韻就普遍與陰聲韻相押,表明入聲韻已經與陰聲韻混同了。白仁甫牆頭馬上第三折【雙調新水令
16、】數年一枕夢莊蝶,過了些不明白好天良夜。想父母關山途路遠,魚雁信音絕。為甚感歎諮嗟?甚日得離書舍!“蝶、絕”是入聲字,與去聲的“夜、舍”,平聲的“嗟”可以押韻。有些本不同音的字,由於入聲的消失,在普通話中變成了同音字:易“交易”的“易”爲羊益切,入聲;“容易”的“易”爲以豉切,去聲。察、查“察”爲初八切,入聲;“查”爲鉏加切,平聲。做、作“做”爲子賀切,去聲;“作”爲則落切,入聲。4.鼻音韻尾鼻音韻尾m消失消失陽聲韻與入聲韻配套,也有三分:-m侵覃鹽咸嚴-n真文欣元寒刪先-東冬江陽庚青蒸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爲表
17、予心。收-m韻尾直到元代,漢語中還保存三分的鼻音韻尾-m-n-,中原音韻中尚有侵尋、監咸、廉纖三部收-m尾,與收-n韻尾的真文、寒山、先天形成對立。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你九經三史煞曾諳,習典故,觀通鑒,課賦吟詩有風範,更非凡。臨帖寫字知濃淡。把古今博覽,將前人比勘,那一事不詳參,衠一味詩魔酒酣,引不動狂心怪膽。聖人言不孝有三,絕子嗣無後怎敢。押中原音韻“監咸”部,收-m尾。但另一方面,中原音韻已經顯示出-m變化的端倪,它將廣韻中凡韻的“凡範犯”等字歸入寒山部,將侵韻的“品”字歸入真文部,從收-m尾變爲收-n尾。這幾個字的共同特點是唇音字。這主要是源於語音的異化作用:兩個相同或相似的音位連接時,
18、會相互違戾而成爲不同或不相似的音位。這些字聲母是唇音,如果韻尾也是唇音,發音部位前後移動過多,不符合經濟原則,故而韻尾轉變爲發音部位較靠中間的-n。以此爲開頭,其他-m尾字也逐漸類化。四、四、關關於於聲調聲調的的概念概念聲調,指的是音節的音高。音高是由聲帶振動快慢決定的。聲帶振動得越快,語音越高。漢藏語系諸語言,都是有聲調的語言。用聲調來區別語義,以音高作爲字音的要素之一,是漢藏語系的重要特徵之一。通常把音高從低到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別用1、2、3、4、5來表示,5度最高,1度最低。普通話聲調的高低升降如下:1.四聲、八調、平仄四聲、八調、平仄南北朝時期的人,發現了漢語有“四聲
19、”。同聲和韻一樣,古人也是用漢字來代表聲調的,即把漢字按聲調的不同分類,再從每類中選出一個字來代表這個聲調:平、上、去、入四聲又可各以聲母的清濁分爲陰陽兩類,從而形成八種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平聲單獨成一類,上、去、入聲又可以合稱爲仄聲。一個字,無論在古今漢語各地方言中,所屬調類都是一樣的,但調值(實際音高)卻各不相同。古漢語的實際調值,目前還很難探求。唐和尚處忠元和韻譜:“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聲調聲調方言方言陰平陰平高開天高開天陽平陽平窮窮杭杭人人陰上陰上走走水粉水粉陽上陽上動買夜動買夜陰去陰去對報快對報快陽去陽去地賣洞
20、地賣洞陰入陰入八八出急出急陽入陽入六六白滑白滑上海上海54223342334235523蘇州蘇州744244131513314423杭州杭州7442134111445115412紹興紹興85123133511333114512永康永康6442235135224 溫州溫州84431452442112312 現代現代中古中古陰平陰平陽平陽平上聲上聲去聲去聲平平清邊飛丁知尊三專開蒸剛商央 濁 扶唐才陳寒時麻難文人常航 上上其它 本粉體陡走展古武女五老手 全濁 倍婦坐斷似柱葚社跪厚去去全部 蓋變正對醉共助大望用入入清積出黑七匹桌郭壓急竹德菊覺決福潔莢筆百尺鐵穀血角甲必惕策攝客作設粟全濁 白服食澤雜讀合
21、局俗十 次濁 目物麥曰月入玉落育現代漢語普通話也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與中古四聲的關係:主要區別有三點:1.平分陰陽現代漢語不僅是普通話,也包括大部分方言,平聲分爲陰平和陽平兩種聲調。聲調的演變分化與聲母的清濁有密切關係。聲母清的,調值普遍高,聲母濁的,調值普遍低。如潘/盤、夫/扶。平聲的韻母由於可以拖比較長,差別更加顯著些。平分陰陽的條件:按聲母的清濁來分化:全清、次清聲母的平聲字變成陰平調,全濁、次濁聲母的平聲字變成陽平調。古漢語中有的疊韻聯綿詞,現在看來聲調不相同,但在古代同爲平聲,聲調都是相同的:崔嵬、逍遙、從容、須臾、妖嬈、逡巡、倉惶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
22、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2.全濁上聲變去聲中古聲母是全清、次清、次濁的上聲字,現代仍然讀上聲。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變成去聲。而且聲母如果是塞音或塞擦音,都念成不送氣的。並母:部簿罢倍被婢抱鲍鳔辨辫辩伴笨棒蚌奉母:父妇负阜范犯愤忿定母:舵惰杜待怠殆弟道稻淡簟断盾荡动澄母:柱雉痔峙赵兆纣朕篆丈杖仲重从母:坐在罪皂造/聚荠渐践尽静邪母:似祀巳/序叙绪象崇母:撰船母:葚禅母:社竖墅是氏市绍受甚肾上群母:巨拒技妓臼咎件键圈近窘菌跪匣母:祸户亥汇浩后厚撼旱混/下蟹限项杏幸由於濁上變去的原因,有些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如:“父”作“父親”義時讀上聲扶雨切,奉母,現讀爲f;作“對男子
23、的尊稱”義時讀上聲方矩切,非母,現仍讀爲f。“坐下”的“坐”本讀上聲徂果切,“座位”的“座”讀去聲徂臥切,現在都讀zu。“上”作“上升、上交”義時讀上聲時掌切,作“處於上位、上部、上層”義時讀去聲時亮切,現在都讀shn。3.入派四聲現代普通話沒有入聲字,古代入聲字,在普通話中轉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中去了。入派四聲有個過程,在元代中原音韻時期,只是入派三聲(派入陽平、上聲和去聲),而且有很強的規律性:a.全濁聲母入聲字變陽平:白讀轍舌絕鍘轄掘習b.次濁聲母入聲字變去聲:納辣滅熱孽越悅c.清聲母入聲字變上聲:筆北法匹尺赤德得塔質續七骨吉客室失昔乙全濁變陽平,次濁變去聲,與現代漢語基本是一致
24、的。但清聲母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則派入四聲都有。總體趨勢是,從元代到現代普通話,入聲字派入陰平的從無到有,而且越來越多,而派入上聲的越來越少。如“卓桌啄琢”,在中原音韻中皆派入上聲,現在則前二個讀陰平,後二個讀陽平。常用的古入聲字,大約有五百多個,現代普通話中,有將近50%讀爲去聲,30%讀爲陽平,15%讀爲陰平,最少的5%讀爲上聲。陰入聲字派入四聲的規律,至今仍無清楚條理可尋。一些在古代同音的入聲字,到北京話中也會聲調不同。如“督、篤”,廣韻中同爲“冬毒切”,但北京話中“督”念陰平,“篤”念上聲。又如“卓、琢”,廣韻中同爲“竹角切”,但北京話中“卓”念陰平,“琢”念陽平。這種分化似無法用語音內部的機制來解釋。有的入聲字本來只有一個讀音,到北京話中分化出兩種聲調。如“踏”,廣韻“他合切”,到現代北京話,在“踏實”一詞中讀陰平,作“踐踏”義時讀去聲。又如“結”,廣韻“古屑切”,到現代北京話,作“打結、結束”等義時讀陽平,在“結實、結巴”二詞中讀陰平。這些在古代韻書中都沒有依據,只能說是約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