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2564059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国政治史目录 /Content/壹.综述政治一、中央(一)中央行政制度(二)中央监察制度2、 地方(一)地方行政制度(二)地方监察制度三、关于民族关系和民族边疆管理分述四、关于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分述贰.分说历代其他制度(一)选官制度(二)考课制度(三)货币制度(四)户籍制度(五)基层自治制度(六)赋税制度(七)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八)关税制度与个人所得税制度(九)法治与教化(按照2019人教部编版教科书编写)1、 综述政治1、 中央(一)中央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统治者自称“后”,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商朝:商朝统治者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

2、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西周:宗法制:a概念: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c.特点: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家国同构。礼乐制2.秦朝(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度:在廷议制度的框架下,分设三公九卿,供皇帝裁决军政要务。a.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汉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初:尊崇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3)东汉光武帝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

3、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4.魏晋南北朝时期(1)三省制度: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5.隋唐时期(隋文帝时期形成)(1)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共议国事,行宰相之权,后来,予品位较低的官员宰相名号(群相)。三省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6.两宋时期(1)二府三司(计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院。a.在行政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另设参知政事分权。b.在军政上,枢密院掌管军政,但禁军管理机构“三衙”与其分权,前者有

4、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不调兵。c.在财政上,三司掌管财政,分度支、盐铁、户部三司,三司之间互不统属,与宰相分权。7.元朝(1)一省两院制(除宣政院管理藏区事务)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宰相机构。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8.清朝(1)奏(密)折制度 a.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权。(3)设军机处:a.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b.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c.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

5、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9.中华民国时期(1)资产阶级代议制: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10.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五院制: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新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主席、委员和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等五院组成。1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革命根据地(1)民主制度:1931年11月,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制定

6、宪法大纲。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抗日根据地(1)目的(即意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根据地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2)内容:设边区政府和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三三制原则。1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探索): 在解放区(1) 大行政区制度: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2)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设立人

7、民法庭。14.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规定人代会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3)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文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4)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949年9月,政协会议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2)1

8、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确立政治协商会议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4)改革开放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字方针;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宪法走上制度化轨道。(二)中央监察制度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官,形成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魏晋南北朝时期:掌管监察的御史台始设,采用风闻奏事。(御史府正式更名御史台)3.隋唐时期:隋唐御

9、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4.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有了御史的监察权。5.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6.明朝: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都察院监察百官,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和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察百官之权。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秩轻权重。7.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仍作为“耳目风纪之司”。二、地方(一)地方行政制度1.先秦时期: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对王幾进行直接控制,对王幾周围的方国和部落实行间接控制。西周:分封制。(1)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3)特点:层层

10、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4)影响:积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周人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2.汉朝(1)地方体制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2)主要内容:汉初沿袭秦朝郡县制,又分封王国和诸侯国,史称郡国并行。汉景帝武力削藩、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汉武帝将全国划分十三个州。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3.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4.隋唐 州、县二级制(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

11、沿用。(2)唐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3)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宋朝地方行政分州、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在地方,政治上,分任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察知州,与知州分权。军事上收精兵,编入禁军,同时行更戍法,造成兵不识将、将不专兵。财政上,在各路设置转运使,同时设置“四监司”监察地方。6.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作为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形成省、路、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清:明

12、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府下设县,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8.中华民国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省、行政区、地方多级制。9.新中国: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二)地方监察制度1.秦朝:在郡下设监御史掌监察。2.两汉时期:汉武帝时,在每州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东汉晚期,州刺史有行政权、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3.隋唐时期:唐把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4.宋朝:宋改道为路,路以监督作用为主,行政作用为辅。在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与地方分权。5.元朝:行省下设置行御史台,负责江南地区的监察工作,同时,设置肃政廉访司,作为地方最高监察机构。6.明清

13、时期:起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掌监察,逐渐总揽一省之权。(三)关于部分少数民族制度与民族关系分述1.秦朝(1)周边民族: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2)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北逐匈奴,修筑长城,修直道;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汉朝(1)管理机构: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北方:匈奴和亲政策;(武帝)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2)西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

14、张骞通西域。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4)南征百越:汉武帝时期,灭亡南越国。(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隋唐(1)管理机构: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礼部负责朝聘及册封,主客司负责朝见鸿胪寺负责接待(2)隋朝的民族关系1)西北: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2)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589年百越冼夫人被封为谯国夫人)。3)台湾:加强与流求(台湾)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边疆政策:推行郡县制,以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3) 唐朝的民族关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战而后和):唐太宗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西突厥(设置

15、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回纥(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吐蕃(和亲):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 9世纪:长庆会盟南诏(协助):南诏王皮罗阁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政策:(羁縻府州政策)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4.宋朝 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在边境实行榷场贸易。5.辽朝(916-

16、1125年)1.南、北面官(1)内容: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特点:蕃汉分治、因俗而治。(民族分治)2.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3)宋辽关系: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岁币”;6.西夏(1038-1227年):(1)(从蕃汉二元制到实行汉制)内容: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2)宋夏关系:1044年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7.金朝(1115-1234年):1.猛安谋克:基本沿袭唐宋制度;有着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行政、

17、生产、军事组织合一。2.宋辽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岁贡”。8.元朝(1)背景:元朝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2)民族政策: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四等人制”。(3)管理机构: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税。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9.明朝(1)管理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长城:在嘉峪关鸭绿江一线,

18、修筑长城,并布置军镇,号称“九边”。(3)开放马市: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4)边疆管理:1)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3)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4)对西藏(乌斯藏)的管理: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乌思藏都司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10.清朝:(1)边疆管理: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1)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

19、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3)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前期: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北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4) 西南西藏:册封宗教首领: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1793年,乾隆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5)对西南民族聚居区:雍正时

20、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11.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区确立时间顺序:内蒙(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民

21、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5.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民族、文化、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四、关于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分述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2

22、、两汉:(1)丝绸之路:西汉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县(广东)印度南部(2)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3)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3.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马来亚)。4.唐朝:怛罗斯之战后,唐军大败,造纸术西传。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推动大化改新。5.宋朝:由于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绸之路不通,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上升。北宋设立市舶司。开辟多条海上航路,广州、泉州、福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6.元朝:海陆路均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口述撰写了马可波罗行纪。7.明朝:1)郑和下西洋,维

23、护了朝贡贸易体制(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3)概况: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意义:积极: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新航路开辟;宣扬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加强中国与海外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2)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明穆宗隆庆年间开放海港。8.清朝(清朝前期):(1)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通商口岸。天朝拒绝了他的请求(2

24、)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757年,乾隆在位期间,仅留“广州十三行”一处进行对外贸易。(3)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境条约。9.晚清(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条约内容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_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中英虎门条约(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列强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

25、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3)三元里抗英: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击退英军,取得胜利。(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进程: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2)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条约内容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运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4) 边疆危机(俄国侵略)1864年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

26、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1864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疆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危机(5)中法战争背景1883年,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过程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因此倒台结果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签订了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6)甲午中日战争1)过程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清军平壤战役大败,左宝

27、贵殉国。1894年9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1894年10月,辽东之战,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覆灭。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7)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1895年,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台湾义勇军一起重挫日军。(8)“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0.中华民国时期(1)“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1915年,利用一战爆

28、发,列强无暇东顾的时机,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部分领土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2)中国参加一战:段祺瑞政府以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的重大贡献,换来了中国作为协约国一方的胜利。(3)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此外,中国还参加了华盛顿会议。1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2)抗日战争1)日

29、本局部侵华日本局部侵华国内态度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扶植傀儡政权: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日本在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人民革

30、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中国军队抵抗: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学生:“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2)正面战场抗战时间会战结果及影响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上海,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1937年9月太原会战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1938年1至5月徐州会战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

31、,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3)敌后战场抗战抗战初期相持阶段(1)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2)根据地军民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影响: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2)坚持团结抗战:1941

32、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3)战后会议1)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个参加对轴心国作战的同盟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12. 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1)毛泽东“三条方针”1)内容“另起炉灶”: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净屋子再请客”: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

33、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一边倒”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2)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2)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3)1954年中苏英法美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4)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5)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荷建立的代办级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1)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2)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与

34、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联邦德国、意、奥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中英、中荷关系升为大使级。(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4)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成就(1)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周边国家关系(1)中国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2)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3发展中国家关系: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

35、;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4区域和国际合作(1)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参与“G20”(2)“金砖国家”5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6.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外交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亚非发展中国家关系: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2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3.2015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简称“亚投行”)十九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

36、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1)提出中国新方案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 分说历代其他制度(1) 选官制度1.西周至魏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和功劳制(军功爵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形成: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

37、志着察举制的形成。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影响: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国家用人权力受到极大侵蚀。内容: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土人,由吏部授官。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

38、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2.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1)隋唐:科举制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2)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两宋时期“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3.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1.概述: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考试从

39、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4.晚清时期选官制度废除科举,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并举:1)科举制的变化(1)背景:西学的传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变化: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戊戌变法: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实用人才;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科举恢复旧制清末新政: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设蒙养学堂;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颁发教科书,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2)官制改革裁减冗署

40、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近代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陆续设立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3)选官制度改革(1)凡学堂考试合格者,奖励出身,对成绩优异者进行殿试后,授以官职(2)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自高等小学以上,根据毕业考试结果,奖励出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3)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奖励出身,授以官职)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1)在五权宪法框架内,以考试制度为主

41、。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为日后民国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6.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考试和甄别(1)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政事堂铨叙局负责)(2)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甄别决定是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7.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确立(1)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42、所有公务员必须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放得任用。(2)1929年颁布考试法,女子也可参加考试。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之后建立了由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2)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试录用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200

43、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和改善。(4)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2) 考课制度1.秦汉至魏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上计制:秦汉时期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多流于形式。2.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

44、,分为九等。(2)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隋唐至两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3.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1)明朝:考满和考察考满:明朝官员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货币制度1、夏朝:海贝、骨、石仿制贝2、商朝后期:出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各式各样的铜铸币,圜钱、布币、刀币等4、秦朝:在圜钱的基础上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此后被长期沿用(秦半两)5、

45、汉武帝在位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沿用到唐初。6、唐朝:唐初铸开元通宝/开通元宝,不再标识重量,唐朝中后期出现年号钱,但未形成制度;柜房、飞钱7、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元朝:纸币作为单一路通货币,元末恶性通货膨胀9、明朝:恢复铜钱、纸币并行;明中期,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10、清朝前期: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补充】: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海贝铜贝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秦朝统一货币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唐初开通元宝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北宋交子11、清朝晚期:开始铸造银元【机器制币】12、中华民国成立后:以银元为法定货币。1935年法币改革,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抗日战争期间、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贬值速度更快,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13、解放区: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货币。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1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其他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历史-细说部编政治史(中国史部分).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