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卖家):云出其山 文档编号:2565139 上传时间:2022-05-0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60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化学试题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的应用,主要用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 B氦气用于飞艇 C氧气用于化工生产 D氮气用于制取氮肥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废弃物中,旧报纸属于( ) A可回收物 B餐厨垃圾 C有害垃圾 D其它垃圾 3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常采取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比较安全的是( ) A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B着火后立马打开窗户 C到溶洞探险,用火把照明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泄漏 4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 A B C D 5口罩所用的无纺布是

2、由聚丙烯加工而成的。下列物质与口罩所用材料类别一致的是( ) A铝合金 B塑料桶 C金刚石 D棉花 6已知某物质 X 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又知该物质的制备原理为: 2KClO3+4HCl(浓)=2KCl+2X+Cl2+2H2O则 X 的化学式为( ) AClO2 BHClO CCl2O5 DHClO3 7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事实: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解释: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事实: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微观解释:二者分子构成不同 C事实: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微观解释: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的更多 D事实:温度升高时温

3、度计的水银柱上升;微观解释: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8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如下图所示各区所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a(OH)2+H2SO4=BaSO4+2H2O B:2H2O2H2+O2 C:S+O2SO2 D:Fe+H2SO4=FeSO4+H2 9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 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0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

4、法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物质溶解形成溶液时,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D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11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C由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12两个烧杯中分别盛装 X、Y 的饱和溶液,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 NaOH 和 NH4NO3固体,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适量水,现象如图一所示,结合图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 AY

5、 的溶解度曲线为 b 曲线 BX 的饱和溶液从 t2降低到 t1,变成饱和溶液 C降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Dt3时,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 XY 13下图是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设计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周后,只有丁实验铁钉生锈明显 B甲和丁对比实验,探究的是水对铁生锈的影响 C乙和丙对比实验,探究的是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 D丙和丁对比实验,探究的是空气对铁生锈的影响 14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混合,能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H4Cl、KCl、Ca(OH)2 BCuCl2、HCl、MgSO4 CH2SO4、NaCl、KNO3 DAgNO3、

6、HCl、HNO3 15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混有的少量炭粉 在氧气流中加热 B 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通过灼热氧化铜 C 区分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 取样品放入稀硫酸中,观察是否有气泡 D 区分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铝溶液 观察溶液颜色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二、填空题 16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认真分析信息,回答 (1)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 X = 。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该元素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 (3)表示的是

7、。 (写粒子符号) (4)实验证明在上表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则上图元素中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 (填原子符号,下同) ,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 。 三、综合题三、综合题 17下列 AH 是初中化学的 6 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1)A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该实验所用药品不能换成木炭的理由是 。 (2)B 实验中,盖紧瓶盖、充分振荡后,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如果将烧杯中的水换成一种有颜色的试液 ,还能说明该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 (3)C 实验中在电源正极得到的气体能用

8、进行检验。 (4)D 操作叫蒸发,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停止加热的时机是 。利用蒸发皿余热使剩余水分继续蒸发。 (5)E 实验中瓶底水的作用是 。 (6)通过 F 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合金与金属单质的性质差异: 。 18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 (1)写出编号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室选用 B 装置制取 CO2应注意 。 (4)F 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 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 CO2的体积 (填“有”或“无”)影响。 (5)装置

9、 B 和装置 G 都可用作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与 B 装置比较,G 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的优点是 。 19“5G”改变生活,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一种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图: (1)反应:镁在反应中作 (填“催化剂”或“反应物”) ; (2)操作:操作名称是 ; (3)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要在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 (答出一种即可) ; (4)上述已知生产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 20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 NaOH 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 【提出问

10、题】 猜想:没有变质,全部是 ; 猜想:部分变质,既含有 NaOH 又含有 Na2CO3; 猜想:完全变质,全部是 Na2CO3。 (2)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 10.00g 溶于 50mL 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用 蘸取少量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 pH 试纸上,与 比较,测出 pH pH11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实验步骤中滴加 BaCl2溶液时,需要过量的目的是 。 (3) 【实验结论】

11、上述猜想中 (填“猜想”、“猜想”或“猜想”)是正确的。 (4) 【反思】 久置的 NaOH 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5) 【提升】 能否通过取适量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 (填“能”或“不能“) ,理由是 。 (6) 【拓展】 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 NaOH 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干燥,称得其质量为 1.97g,则 2g 固体样品中 NaOH 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假设试剂中无其他杂质,忽略实验损耗) 。 四、计算题四、计算题 21 小明将 14.4g 含杂质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 90g 稀盐酸相混合,

12、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 t/s t0 t1 t2 t3 t4 t5 t6 t 7 气体质量 m/g 0 0.88 1.76 2.64 3.52 4.4 X 4.4 (1)表中 X 的值为 ; (2)计算样品中 NaCl 的质量; (3)计算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解答】A. 氧气能供给呼吸,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B. 氦气用于飞艇是利用了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这一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C. 氧气用于化工生产,属于

13、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 一定条件下,氮气可和某些物质反应制取氮肥,该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报纸可以回收,故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答案为:A。 【分析】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如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制品、废金属、废织物等。 【解析】【解答】A.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容易爆炸,所以不能进行灯火实验。故不符合题意。 B. 着火后立马打开窗户,会增加氧气浓度,使燃烧的更旺,故不符

14、合题意。 C. 到溶洞探险,用火把照明,如火焰较弱或熄灭说明氧气浓度较低,不易前行。故符合题意。 D.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容易爆炸,所以不能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天然气管道是否泄漏。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安全知识,易燃易爆知识,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不符合题意; B. 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中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不符合题意; C. 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当针筒向左推时,导管口都

15、有气泡产生,故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符合题意; D. 针筒向左推时,广口瓶中气体压强增大,长颈漏斗的管中被压入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故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大气压原理,进行检查装置气密性。 【解析】【解答】口罩所用的无纺布是由聚丙烯加工而成的,聚丙烯是塑料的一种,属于合成材料。 A、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符合题意。 D、棉花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解析】【解答】根据

16、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钾的个数为 2,氯的个数为 6,氧的个数为 6,氢的个数为 4;反应后钾的个数为 2,氯的个数为 4,氧的个数为 2,氢的个数为 4,可推断 X 的化学式为:ClO2,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解析】【解答】A.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水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不符

17、合题意; B. 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符合题意;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的更快,而不是更多,故不符合题意; D. 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是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原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微观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搅拌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 D、根据原子间有间隔。 【解析】【解答】A. Ba(OH)2+H2SO4=BaSO4+2H2O 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错误

18、,符合题意; B. 2H2O2H2+O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的属于分解反应,并且反应反应中氢元素由+1价变为零价,氧元素由-2 价变为零价,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S+O2SO2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又因硫元素和氧元素化合价分别由零价变为+4 价和-2 价,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Fe+H2SO4=FeSO4+H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铁元素和氢元素化合价分别由零价+1 价,变为+2 价和零价,化合价发生变化故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

19、案为:A。 【分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前后有的元素化合价改变,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气还可以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故错误,符合题意。 C.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植树造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20、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氧气还可以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如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如食盐水中的溶质氯化钠是固体,白酒中的溶质酒精是液体,盐酸中的溶质氯化氢是气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汽油能溶解油污,利用了溶解原理,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汽油能溶解油污。 【解析】【解答】A.

21、 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对木柴进行了预热,使温度更容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B. 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的更充分。故不符合题意。 C. 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符合题意。 D. 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导热,使温度不能达到蜡烛燃烧所需的温度。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进行分析。 B、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速度会加快。 C、根据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进行分析。 D、根据金属能导热,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氢

22、氧化钠固体稀释时剧烈放热,而硝酸铵固体稀释时吸热,故 X 的饱和溶液在升温时析出溶质,而 Y 的饱和溶液在降温时析出溶质,则 X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 Y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 Y 的溶解度曲线为 a,X 的溶解度曲线为 b,不符合题意; B、X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故的饱和溶液从 t2降低到 t1,变成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稀释时剧烈放热,这时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故升温可使 X 的饱和溶液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D、Y 的溶解度曲线为 a,X 的溶解线为 b,故 t3时 X 的溶解度小于 Y 的溶解度,即此温度下 X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23、于 Y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此温度下 X 饱和溶液的溶剂质量分数大 于 Y 饱和溶液的溶剂质量分数,则当 X、Y 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其溶剂质量 XY,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溶解放热,硝酸铵溶解吸热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只有丁实验中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甲实验铁钉没有生锈,因为甲实验没有水,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乙、丙实验中铁钉不生锈,铁钉都浸没在蒸馏水中,无法探究空气对铁钉生锈是否有影响,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丙实验中铁钉不生锈,铁钉只与水接触,丁实验中铁钉与水和空气中的氧气同时接触而生锈,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24、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A. NH4Cl 和 Ca(OH)2在溶液中能相互反应生成氯化钙、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 B. 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 CuSO4的水溶液呈蓝色,故不符合题意。 C. 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符合题意。 D. AgNO3与 HCl 在溶液中能相互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所谓离子共存实质上就是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或水,就不能共存。 铁盐溶液显黄色,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

25、铜盐溶液显蓝色。 【解析】【解答】A、在氧气流中加热,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不反应,可以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C、黄金与稀硫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铝溶液是无色的,观察颜色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质的除杂原则和鉴别方法分析,物质除杂时选择的药品要只与杂质发生反应,不与原物质反应,且在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而鉴别物质时则需利用物

26、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现象的反应加以区分。 【解析】【解答】 (1)分析表中规律,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介于 16 和 18 之间,可推知,表中 X=17,故填:17; (2)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由此可知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它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从元素周期表中可查得是 13,它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Al2O3,故填:13;Al2O3; (3)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2+8+8=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此可知该粒子为带 2 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离子符号为 Ca2+,故填:Ca2+; (4)根据在表同一横行中,从左到右,原

27、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一纵行中,从上到下,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则元素中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 K,得电子能力最强的元素原子是 F,故填:K;F。 【分析】 (1)根据表中规律,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递增,进行分析。 (2)根据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写出它的氧化物化学式。 (3)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 (4)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最强。 【解析】【解答】 (1)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可将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集气瓶,A 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实验所用药

28、品不能换成木炭的理由是木炭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外不能形成压强差。 (2)二氧化碳溶于水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B 实验中,盖紧瓶盖、充分振荡后,将会看到的现象是瓶子变扁;如果将烧杯中的水换成一种有颜色的试液为紫色石蕊试液,还能说明该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因为碳酸显酸性,可是紫色石蕊变红。 (3)C 实验为电解水实验,根据正氧负氢,在电源正极得到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4)D 操作叫蒸发,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之受热均匀;停止加热的时机是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利用蒸发皿余热使剩余水分继续蒸发。 (5)E 实验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污染性气

29、体二氧化硫,瓶底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6)通过 F 实验,通过黄铜和纯铜互相刻画,纯铜上出现划痕,可以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大。 【分析】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想实验结论准确,做实验时,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药品的量要足,把氧气完全消耗完,要生成固体或液体 (2)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并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引起压强的变化,进行分析。 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根据电解水实验,正氧负氢,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4)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5)二氧化硫有毒,能溶于水。 (6)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析】【解答】 (1)仪

30、器名称: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为固体加热反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3)实验室选用 B 装置制取 CO2应注意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以防生成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4)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用 F 装置通过排水法来测量生成 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气体进入装置,压强变大,水被排出,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故植物油上面的空气对测量生成 CO2的体积无影响。 (5)装置 B 和装置 G 都可用作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与 B

31、 装置比较,G 装置除了节约药品优点外,还有的优点是装置中关闭活塞,装置中压强变大液体进入长颈漏斗,液体和固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活塞气体排出,液体流下,固液接触反应进行,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由该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所决定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可选择排水法收集。 【解析】【解答】 (1)反应中镁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

32、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和硅,镁在反应中作反应物; (2)操作能将固液分开,名称是过滤; (3)反应是 H2和 SiCl4在高温下生成 Si 和 HCl,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高温,容易发生爆炸,故该反应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原因是防止氢气与氧气混合,高温时引起爆炸; (4)由图可知,HCl 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分析】 (1)镁和二氧化硅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和硅。 (2)根据过滤操作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高温,容易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4)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此物质

33、可以循环利用。 【解析】【解答】 (1)氢氧化钠不发生变质,则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NaOH。 (2)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含有碳酸钠,则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因此可以看到白色沉淀产生成; 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测定溶液 pH 时,需要玻璃棒蘸取溶液,然后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读取 pH;此时显碱性,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玻璃棒;标准比色卡;NaOH。 为了确保碳酸钠全部去除,避免测试 pH 造成影响,因此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确保碳酸钠全部去除; 故答案为:确保碳酸钠全部去除,防止影响氢氧化钠的检测。 (3)实验结论 久置固体中,含有 Na2CO3和

34、NaOH ,则猜想成立。 (4)反思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所以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5)提升 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加入酚酞后,溶液都变红,无法判断溶质组成; 故答案为:不能;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加入无色酚酞都会使溶液变红。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不发生变质,则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2)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根据正确测定溶液 pH 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4)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5)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 (6)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碳酸钡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解析】【解答】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t5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 X= 4.4g,故填:4.4; 【分析】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t5后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进行分析。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未知量是碳酸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化学 > 中考专区 > 模拟考试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湖南省娄底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pdf)为本站会员(云出其山)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