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伸缩的橡皮筋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能通过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特点,知道在去掉力后橡皮筋的形状 可以恢复。 3、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通过橡皮筋的特点,发现有些物体在去掉力后形状可以恢复。 教学难点: 区分去掉力后哪些可以恢复,哪些不能恢复。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与问题 教材出示几幅情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都要用到橡皮筋,提出问题“很多地方用到了橡皮筋,橡皮筋有 什么特点?” (意图:橡皮筋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学生熟悉,比较容易融 入学习之中) 二、 探究与发现 活动一:玩橡皮筋 “先拉长橡皮筋,然
2、后松手,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 。视频 展示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 然后让学生模仿、 联系。 活动结束后, 学生总结“橡皮筋的特点” 。 活动二:不同物体的形状变化 以曲别针、海绵、彩色弹簧圈为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物体 的形状变化。借助小鼠标的问题“哪些物体像橡皮筋一样,形状 改变后还能恢复?” 1.以“实验记录单”让孩子们动手去探究,这样孩子能更好地体 会结果。 2.让学生体验“橡皮泥、曲别针等”体会形状改变后不能恢复。 3.从而引出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 三、 应用于拓展 “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可以恢复形状的物体?” 这个问题 引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更多这样的物体,这有利于把课上 的知识迁移到课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要服务于生活,体会弹性 形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