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即广宇自然。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宇宙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自20世纪以来宇宙大爆炸学说一直被主流科学界公认为其起源理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约138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距今约2500年的老子,却早就道出了天地之间最大的玄机。与大爆炸理论何其相似!“道”“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天我们就走近被神化的老子,走近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道德经老子四章老 子 及 相 关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2、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道家学说)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
3、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
4、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 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 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
5、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课 文 翻 译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以为:是“以为”,把作为用:作用。户牖:窗户。故:所以。为:发挥。 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
6、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
7、: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企: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自矜:自大自满。自伐:自我夸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8、,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可见, 道之大啊,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胜:是“胜自”,战胜自己。 知:了解。智:聪明的人。 自知:是“知自”,了解自己。强:形容词做名词,强者。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亡,因为他们都活在人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
9、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第六十四章【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
10、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逞强者必败,贪婪者必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认为常人难得的财物是珍贵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敢做出干预的事。 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
11、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课 文 探 究1、如何理解第十一章里所说的有和无?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本章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 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 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 通行无碍, 如天与地之间, 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 ,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有无相生,有就是实,无并不是没有,是虚无空无,一个空口袋里可以装东西。一
12、无所有才是真正拥有的开始。无的状态是道,有有的优点,无有无的价值。2、 第二十四章中。老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3、第三十三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的。第六十四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类比论证。 道理:做事要有预见,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
13、”、“防患于未然”,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 艺 术 特 色一、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本课第十一章:其中的“智”、“力”、都是i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二、喻体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车轮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空虚之处。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道德经第11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作 业探究儒道的异同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