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八蛋,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被讹传成“王八蛋”。忘八端,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忘记了先贤的智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大学之道礼记解 题“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
2、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
3、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通读通译听录音,正读音看注释,译课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
4、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虑精详。得:处事合宜。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5、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一概,一律。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想要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
6、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重 点 词 语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4.止:至,到。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6.静:心不妄动。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8.虑:思虑精详。9.得:处事全宜。10.齐其家:使家族
7、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14.庶人:普通百姓。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古今异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文:两种含义,1.博学;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一词多义在明明德(动词,彰明)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修守战之具(动
8、词,修理、整治)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在明明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先齐其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特殊句式倒装句在止于至善(即“在于至善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即“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语 段 分 析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
9、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二
10、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层层递进,前一条目是后一条目的基础语 言 特 色(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