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618012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80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2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教学内容:物质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思维维与与存存在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一性物质第一性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意识第一性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能可知论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不能不能不可知论不可知论4下列命题属于哪种唯心主义?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贝

2、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康 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 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5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理念理念”:“理念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理念的摹本或影子柏拉图柏拉图 上帝上帝基督教基督教 “绝对观念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绝对精神”黑格尔黑格尔 “理理”:“理在先、气在后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朱熹 “道道”老子老子6练习:单选: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

3、答 B人与自然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意识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72.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83. “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94.休谟说:“感觉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10多选: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

4、的创造物11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 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123.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A一定是唯物主义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 D可能是唯心主义13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 )A世界的本原 B世界的状态C世界是否具有矛盾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14(一)物质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发展:古代朴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将某将某种具种具体的体的物质物质形态形态看作看作世界世界本原本原近代形而上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唯物主义 把物把物质等质等同于同于物质物质的微的微观层观层次结次结构构原原子子辩证

5、唯物辩证唯物主义主义 标志客观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实在的哲学范畴学范畴1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泰勒斯的“水”:万物生于水,复归于水阿纳克西米尼的“气”:万物生于气。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依次变成风、云、水、土、石头。赫拉克利特的“火”: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永远燃烧的活火。中国:管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张载:“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16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恩格斯: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17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列宁: “物质

6、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8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物质: 物质即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19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0(二)物质

7、的存在形态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形而上学: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唯心主义:承认运动,否认物质例:坛经风动幡动仁者心动21例:坛经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曰:“风动”,一僧曰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而曰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22.运动与静止辩证唯物主义: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的两种状态:空间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事物根本性质暂时不变形而上学: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承认运动,否认静止23赫拉克利特vs克拉底鲁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8、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24例: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2.“无物永驻”3.“静者静动,非不动也”253.物质与时空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26物质与时空:辩证唯物主义: 二者不可分割。即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中充满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 二者没有关系。27时空与时空观念:时空具有客观性,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时空观念具有主观性,是人脑对时空的反映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光阴似箭”“度日如年”28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 时空作为运动

9、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其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相对性: 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即时空的具体特性会伴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尺缩钟慢效应”29尺缩钟慢效应: 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的时间会迅速减慢、空间会迅速缩小。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 30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

10、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例:杜林“时空有限论” “ “时间有开端,在时间开始之前,世界是处于绝对不变、自身等同的原始状态之中。此时,只有存在,没有时间。”错误原因:割裂了时间与物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1练习:单选:1“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 )A否认精神性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静止的诡辩论观点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32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A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333.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说法属于

11、( C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344人在心情愉快时,感觉“光阴似箭”;心情抑郁时,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在主观上的感觉 B人们的时间观念具有可变性C时间具有不可知性 D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35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B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6多选: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全局与局部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72. “静动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12、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B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C运动是静止的总和D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383.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94.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间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 )A时空具有相对性B人们的

13、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40(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劳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41知识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物物质质世世界界自然界自然界天然自然天然自然自在世界自在世界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人类世界42知识点:“自在之物”、“为我之物”、“人化” “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

14、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的过程,即自然的“人化”过程。 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4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4练习:单选: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物质生产劳动B政治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452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和自然界对人类的无情报复,促使人类积极寻求“同自然的和解。”“人类同自然和解”的关键是( )A树立自然中心主义B摒弃人类中心主义C树立正确的实践观D放弃人类的主体性46多选:1.下面关于实践本

15、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实践是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活动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活动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472.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其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客观物质性B是否具有历史性C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D是否具有社会性483.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段话说明( )A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B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C人依赖于自然界D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49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物物质质决决定定意意识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长期发

16、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对物质具有反作用501.物质决定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具有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激感应性一般动物的感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意识51劳动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第二,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注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但不是意识本身,也不是意识的客观内容522.物质决定意识的本质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

17、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注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533.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即能动作用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具有客观性。54(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5(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规律具有客观性,体现为既不能改造,也不能创造。意识具有能动性,体现为可以认识规律,进而利用规律,一定程度上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或方式。二者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

18、,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56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具备的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7思考题:“揠苗助长”的错误在哪?5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第一,社会历史趋向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制约着主体的活动第二,社会历史趋向给未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自主选择59练习:单选:1人们只能改变物质运动及具体形式和结果,却不能创造出任何一个物质原子,这说明( )A人只能适应世界

19、 B人能够自由地创造世界 C人的能动性是有条件的 D人不能改造世界60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上,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程度 C意志越强就越能实现既定目标 D意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61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62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

20、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635.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 )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64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65多选: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

21、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66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673.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指导实

22、践改造世界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68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性,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D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695. 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

23、性706.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儿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71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否世界是否有统一性有统一性一元论一元论(有)(有)唯物主义一元唯物主义一元论论世界统一于物世界统一于物质质唯心主义一元唯心主义一元论论世界统一于意世界统一于意识识二元论二元论(没有)(没有)唯心主义二元唯心主义二元论论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并行不悖并行不

24、悖72世界统一于物质:1.意识统一于物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都受物质决定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唯物史观)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73知识点: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机械性,即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地看问题。第二,不彻底性,即唯心史观。在这个意义上称其为“半截子”唯物主义。74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现实意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75思考题:如何理解“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一无所有”?76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教学内容

25、:两大观点:联系与发展五对范畴: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78(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79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用来区别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和诡辩论用来区别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和诡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处于一

26、定的联系之中第二,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联系具有多样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如:反季水果蔬菜的培育如:反季水果蔬菜的培育80辩证地看待联系的条件性:第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第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第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客观规律81唯物辩证法条件论的现实意义:第一,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反对唯心主义的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第二,既要善于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又要善于化

27、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82(二)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运动运动变化变化发展发展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但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83新事物与旧事物:新事物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具有远大前途 旧事物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日趋灭亡 84问题: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新事物更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85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

28、是过程的集合体。” 恩格斯思考题:如何理解“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86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内容与与形式形式本质本质与与现象现象原因原因与与结果结果必然必然与与偶然偶然现实现实与与可能可能87(一)内容与形式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内容内容 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形式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促进或阻碍)关系关系 注重事物内容,反对形式主义注重事物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积极利用好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

29、积极利用好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现实启示现实启示88(二)本质与现象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注意区分“假象”与“错觉”现象现象真象真象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真实反映事物本质假象假象虚假反映事物本质虚假反映事物本质89二者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区别区别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相对稳定;现象易逝多变。本质相对稳定;现象易逝多变。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靠理性思维把握;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靠感官直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靠理性思维把握

30、;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靠感官直接感知感知联系联系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自己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自己现象表现本质,其存在和变化依赖于本质现象表现本质,其存在和变化依赖于本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现象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现象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90现实启示:第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第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91(三)原因与结果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注:两种现象前后相继,且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才能形成因果关系。92二者的关系:区别区别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具体的因果

31、联系中 ,二者不能混淆,二者不能混淆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不能倒果为因,也不能倒因为果依存转依存转化化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二者相互转化二者相互转化93现实启示:总结过去预测未来94(四)必然与偶然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二者的关系:第一,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必然需要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偶然背后隐藏这必然,受必然的支配第二,相互转化95两种错误:第一,只看到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导致:机械决定论、神学目的论、宿命论第二,只看到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导致:唯心主义非决定论96思考

32、题:“守株待兔”的主人公犯了一个什么样的错误?97现实启示:第一,尊重并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第二,善于识别并抓住偶然性带来的机遇98(五)现实与可能现实: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二者的关系:第一,相互区别第二,相互转化99注意区分几对范畴:1.可能与不可能可能:现实中有根据和条件不可能:现实中没有根据和条件2.现实可能与抽象可能现实可能:现实中根据和条件已经比较充分抽象可能:现实中有一定的根据和条件,但尚不充分100例:1.“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水中捞月”、“挟泰山以超北海”2.“大海捞针”、“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33、“为长者折枝”101现实启示:1.立足现实,把握当下2.放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性;3.创造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性102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三大大规规律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03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4(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

34、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矛盾盾基基本本属属性性对立对立斗争斗争统一统一同一同一10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第一,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斗争争的的基基本本形形式式对抗性对抗性非对抗性非对抗性107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第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第二,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第三,同一性

35、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108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09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110注:第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推动事物的发

36、展。第二,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111“和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不是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状态112(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普遍性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特殊性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同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

37、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11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第一,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三,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14例:1.“花”共性牡丹花、玫瑰花、山茶花、菊花个性2.“蔬菜”共性白菜、芹菜、土豆、菠菜个性3.“人”共性张三、李四、王五个性4.“大学”共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个性115(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

38、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次要矛盾 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每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116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划分,是不同矛盾之间的划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同一矛盾内部不同方面之间的划分117“两点论”与“重点论”:两点论两点论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

39、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中的次要方面既要看到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中的次要方面重点论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注意注意“两点论两点论”与与“重点论重点论”相结合相结合118“矛盾分析法”在中国哲学中的体现:1.“物生有两,皆有陪贰”史墨(春秋晋国史官)“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40、。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 ” 左传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昭公三十二年包含的思想:所有的事物都是成对出现的,互为补益,两两相对,相互转化。所有的事物都是成对出现的,互为补益,两两相对,相互转化。强调事物的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辅两个方面所构成。强调事物的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由主辅两个方面所构成。119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包含的思想: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对立统一1203.“和而不同,执两用中”、“尚和去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史伯“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中庸包含

41、的思想: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处于一个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统一体中。121四、量变质变规律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与事物直接同一与事物直接同一质质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量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限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限度 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度度122量变与质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动 保持事

42、物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量变量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中断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中断质变质变12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辩证统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减少、新质在量上的增加在总的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减少、新质在量上的增加1

43、24五、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注: 任何事物内部都同时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体。125辩证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形而上学否定观: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12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螺旋式上升螺旋式上升肯定肯定:维持事物本来的存在:维持事物本来的存在否定否定: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更高阶段向自身的:在更高阶段向自身的“回复回复”127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44、本方法教学内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二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对立: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逻辑的形式129(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130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辩证证思思维维方方法法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抽象与

45、具体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131(一)归纳与演绎 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是由个别过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是由个别过度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度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归纳归纳 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演绎演绎 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归纳与演绎互为前提 归纳与演绎相互补充归纳与演绎相互补充二者二者关系关系132(二)分析与综合 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分析分析 在把整

46、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综合综合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二者关系二者关系133(三)抽象与具体 感性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即分析的过程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即综合的过程感性具体感性具体抽象抽象思维具体思维具体认识的起点认识的起点134(四)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第一,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第二,历史与逻辑包含差异和对立历史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迂回曲折、具体生动历史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迂回曲折、具体生动逻辑是逻辑是“修正过修正过”的历史,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历史的细的历史,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历史的细节、偶然性,抓住主流、必然性;抛弃偏差,把握基本方向和基本线节、偶然性,抓住主流、必然性;抛弃偏差,把握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索。135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第一,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第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136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思思维维能能力力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137思考题:课后思考题第2题、第3题。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