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秦汉时期(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 1背景:秦朝的统一背景:秦朝的统一 (1 1)背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日)背景: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日益崩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竞相变法益崩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竞相变法(改(改革背景);革背景);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强大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强大(改(改革作用)。革作用)。秦王嬴政重用人才并具军事战略秦王嬴政重用人才并具军事战略才能。才能。 (2 2)统一: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历史人物(历史人物) 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地图资料:春秋战国形势图、地图资料:春秋战国形势图、 秦
2、统一六国图等秦统一六国图等意义意义 :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发展; 统一与历史潮流等统一与历史潮流等2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1 1)皇帝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度(至高无上的皇权):称号、沿袭、集权称号、沿袭、集权 (2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种事务) (3 3)地方制度:郡县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度(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
3、废分封性郡县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废分封性郡县(材料)(材料) (4 4)用人制度:(对世卿世禄的否定)用人制度:(对世卿世禄的否定) (5 5)法律制度:)法律制度:3 3作用:作用:打破传统的打破传统的;开始形成中央集;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拓疆域,加强国权的政治体制;开拓疆域,加强国家统一;奠定家统一;奠定的基础;对的基础;对2000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不同点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世卿世禄)郡县的
4、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不同点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分封制度,把帝国划分封制度,把帝国划分为四十一个郡。郡是地方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政府,郡下再分为四十一个郡。郡是地方行政单位,直属中央政府,郡下再划分为若干县,县下再划分为若干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划分为若干县,县下再划分为若干乡。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
5、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男。 柏杨柏杨中国人史纲中国人史纲“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大一统帝制之创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大一统帝制之创建【例】历史学家夏增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的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的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6、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它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古代政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治文明的标志之一。 (张传玺)(张传玺) 材料二材料二 秦的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秦的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
7、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中化。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1统一货币、度量衡,制作标准器发行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制作标准器发行全国2建设交通,修筑驰道、直道等建设交通,修筑驰道、直道等3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作用: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利于国家的统一。作用: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和交流,利于国家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六王毕、
8、四海一”: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大一统帝制之创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大一统帝制之创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帝制之创建:大一统帝制之创建(三)秦的暴政(三)秦的暴政1赋敛过重赋敛过重2刑罚过重刑罚过重3繁重的徭役负担和苦难繁重的徭役负担和苦难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阅读材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阅读材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这种作用无论
9、史人物能够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但是,这种作用无论再大,也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纳入历史发展的整个再大,也决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纳入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仍然不过是对历史发展速度和具体外貌的影响而已。过程来看,仍然不过是对历史发展速度和具体外貌的影响而已。历史人物不仅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而且他们的活动本身也历史人物不仅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者,而且他们的活动本身也不能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之外,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不能游离于历史必然规律的支配之外,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性。 依据上述材料,联系秦始皇说明重要的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天下苦秦天下苦秦
10、”:秦国的暴政和速亡: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天下苦秦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天下苦秦天下苦秦”:秦国的暴政和速亡:秦国的暴政和速亡 (一)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1 1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1)西汉初的诸侯王问题)西汉初的诸侯王问题 诸侯王问题的形成: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问题的形成: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采纳晁错建议,削夺其封地景帝平定七国之乱:采纳晁错建议,削夺其封地 (2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行推恩令及结果)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行推恩令及结果“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
11、题:汉初王国问题 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子兄兄子子子子弟弟从从父父子子与刘邦关系刘刘恒恒刘刘友友刘刘恢恢刘刘如如意意刘刘长长刘刘濞濞刘刘肥肥刘刘交交刘刘贾贾王王名名代代淮淮阳阳梁梁赵赵淮淮南南吴吴齐齐楚楚荆荆国国名名“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削藩与七国之乱削藩与七国之乱“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王国问题的解决王国问题的解决“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
12、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2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目的、作用)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目的、作用) (1 1)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2 2)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建立中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天下之势,方病大瘇”:汉初王国问题:汉初王国问题 (一)两汉中央集权的巩固(二)两汉的社会经济 1 1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 (1 1)农具改进(犁壁)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农具改进(犁壁)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2 2)兴建水利工程(白渠等)兴建水利工程(白渠等) 2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 1)手
13、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手工业:东汉时出现青瓷 (2 2)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商业:实行盐铁官营,全面控制工商业 (3 3)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丝绸远销。获“丝路丝路”称号称号 汉朝的犁和犁壁(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居支配地位居支配地位 2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 1)背景:)背景: 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儒家学说整合出适应统治需要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即位后
14、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 2)理论:)理论: 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天人三策为基础,融合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基础:基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学说。 (3 3)作用:)作用: 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思想限制了君主权力过分膨胀的目的 (4 4)影响:有利于巩固)影响:有利于巩固;从此确立了儒学;从此确立了儒学地位。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15、,独尊儒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为适应中央集权,提出为适应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春秋大一统统”和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的主张。主张。 为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宣扬为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宣扬“君权君权神授神授”、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的学说。的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的道德标准。 董仲舒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董仲舒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西方汉学家称董仲舒,成为儒教。西方汉学家称董仲舒是是“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儒家的第一个神学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以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五
16、经五经”为学校的教科书,教为学校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学生毕业即可任官,提高了儒兴办太学,学生毕业即可任官,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的地位。育体系,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的地位。 秦始皇师从法家,通过制定极其精细具秦始皇师从法家,通过制定极其精细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官吏,而汉武帝与其他体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官吏,而汉武帝与其他汉朝皇帝则效法儒家,利用主从关系为核心汉朝皇帝则效法儒家,利用主从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进行统治,相信长此以往其臣下的伦理道德进行统治,相信长此
17、以往其臣下终会依忠君尽责的道法原则纾事,这样君主终会依忠君尽责的道法原则纾事,这样君主便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节省开支。为使官便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节省开支。为使官员们接受这一原则,武帝尊崇儒术。员们接受这一原则,武帝尊崇儒术。 美国历史学家伊佩霞美国历史学家伊佩霞 (PatriciaPatriciaBuckleyBuckleyEbreyEbrey) 尽管汉代儒术是一种奇特的思想大杂烩,尽管汉代儒术是一种奇特的思想大杂烩,孔子的伦理观念还是逐渐从汉初学者的调和思孔子的伦理观念还是逐渐从汉初学者的调和思想中再度脱颖而出。这样,秦朝在法家学说上想中再度脱颖而出。这样,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
18、专制思想,渐渐就被儒家的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就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这种法家帝国与儒术统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这种法家帝国与儒术统治之间的平衡再次证明鼓吹二元对立互补的治之间的平衡再次证明鼓吹二元对立互补的“阴阳阴阳”观是多么有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观是多么有用。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家们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家们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后者亦使法家的帝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后者亦使法家的帝国稳如磐石。国稳如磐石。 费正清费正清(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3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成就 5医学成就 6汉赋的创作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
19、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族的发展:空间、游牧、南迁、)鲜卑族的发展:空间、游牧、南迁、 建立代国、历史中断建立代国、历史中断 (2)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 拓跋珪建魏(都城平城)、农耕拓跋珪建魏(都城平城)、农耕 统一北方(统一北方(439年)结束北方分裂年)结束北方分裂 2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背景: (1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大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大背景) (2 2)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社会现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社会现状) (3 3)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和社会
20、矛盾的尖锐(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4 4)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条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条件) (5 5)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孝文帝自身的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以及冯太后支持 (6)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目的:缓和尖锐的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改革是当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代发展和社会(改革是当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代发展和社会 需要的产物。)需要的产物。) 3 3改革措施改革措施 (1 1)实行均田制)实行均田制 解决土地问题的条件:解决土地问题的条件: 内容:政府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内容:政
21、府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对农民、对国家,对北方经济、对后世发展作用:对农民、对国家,对北方经济、对后世发展 (四个角度)(四个角度) (2 2)改行三长制)改行三长制 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弊端)宗主督护制(弊端) 对三长制具体规定(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徭役兵役)对三长制具体规定(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徭役兵役) 作用:对农户作用:对农户国家控制的编户国家控制的编户 对北魏的地方政权对北魏的地方政权中央集权的管理中央集权的管理 (理解上述两项内容的相互关系
22、)(理解上述两项内容的相互关系)【例例】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有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有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黄河流域长期战争,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荒地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宗主督护制度的实行,政府控制许多劳动力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短缺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 . . . . 3 3改革措施:改革措施: (3 3)制定俸禄制度)制定俸禄制度 原因: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加深矛盾原因: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加深矛盾 孝文帝的认识孝文帝的认识 内容:规定官吏的
23、俸禄,国家按季发放。违者严惩。内容:规定官吏的俸禄,国家按季发放。违者严惩。 规定了地方官吏的任期与政绩考核的内容。规定了地方官吏的任期与政绩考核的内容。 作用:对吏治、对社会、对农业生产作用:对吏治、对社会、对农业生产 (三个角度)(三个角度) (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前期更侧重的是制度的建设(前期更侧重的是制度的建设, ,它为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它为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改革奠定基础)4 4迁都洛阳迁都洛阳 原都城的不利因素:原都城的不利因素: 政治上(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保守势力强大)政治上(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保守势力强大) 经济上(粮食
24、供应、经济落后、交通运输等)经济上(粮食供应、经济落后、交通运输等) 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 自然因素(位置偏远、条件恶)自然因素(位置偏远、条件恶) 迁都之争迁都之争 设巧计迁都:设巧计迁都:495495洛阳洛阳 作用:对改革深入、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发展)作用:对改革深入、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发展) (理解改革中的阻力、迁都保证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理解改革中的阻力、迁都保证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环境对改革的外在作用)环境对改革的外在作用) 5 5移风易俗与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与实行汉制 改穿汉服改穿汉服:(服饰图):(服饰图)“班赐冠服班赐冠服” 改用汉姓:拓跋宏
25、(元宏)(改用汉姓:拓跋宏(元宏)(118118个复姓改为单性)个复姓改为单性) 改说汉语:改说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提倡与汉族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政治联姻、种族血缘的突破):(政治联姻、种族血缘的突破) 改行汉制:政权机构的设置(一职一官)、改行汉制:政权机构的设置(一职一官)、 官吏名称(原多仿自然物)官吏名称(原多仿自然物) 礼仪、典章等礼仪、典章等 (从宏观视野看:突破种族血缘的阻碍,加速胡汉差别的(从宏观视野看:突破种族血缘的阻碍,加速胡汉差别的消失,加速民族融合的进程。)消失,加速民族融合的进程。) 6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
26、1)特点:)特点: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 2)意义(注意规律性的总结)意义(注意规律性的总结) 政治上政治上 经济上经济上 民族关系上民族关系上 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明发展 (3 3)改革成功的原因:)改革成功的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 孝文帝的胆略、卓识,冲破阻力的决心(贡献)孝文帝的胆略、卓识,冲破阻力的决心(贡献) (从宏观视野看: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宏观视野看: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以及重要人物的作用)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明发展以及
27、重要人物的作用)【例例】(08广东单广东单)(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计口授田。” 据据魏书魏书卷三和唐长孺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材料二】太和九年(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
28、书魏书卷一百一十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按人口分配土地。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易汉服;改汉姓
29、;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2分分)。均田制影响了。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了民族融合。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不乏不同声音。499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已的多事之秋,2020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余年之后
30、,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10余年,余年,北魏即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北魏即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这是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改革,学来的主要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
31、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你同意上述见解么?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上述见解么?谈谈你的看法。图1 胡服俑 图2 文帝出行图3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补充资料补充资料】 魏书魏书“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梁武帝时)陈庆对北魏的蔑视:梁武帝时)陈庆对北魏的蔑视:“魏朝甚盛,犹曰五胡。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正朔相承,当在江左”。 从洛阳回去从洛阳回去“自晋、宋以来,号洛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32、并在中原,礼仪富盛,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文明太后:文明太后:“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 (孝文帝)(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五经之义,览之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庄老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
33、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魏书高祖纪高祖纪【例例】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阅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融合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此题为外地的高考题)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此题为外地的高考题) 材料一材料一 (陆陆)睿睿(原姓步六孤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时高祖(即孝文帝即
34、孝文帝)未改其姓。未改其姓。 魏书魏书卷四十卷四十 材料二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迁都洛阳后)高祖曰:高祖曰:“今恂今恂(即太子即太子)欲违父背尊,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乃废为庶人。 魏书魏书卷二十二卷二十二 材料三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陈寅恪
35、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分)推行了改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汉化措施。(4分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么?(6分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
36、革产生的影响。(6分分)改革面临着阻力;改革面临着阻力;(3分分)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心。(3分分)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分)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奠定了基础。(4分分)(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1 1罐钢法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罐钢法及对农业发展的推动 2 2南北朝:烧制白瓷南北朝:烧制白瓷(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2 2农学的新成就农学的新成就齐民要术齐民要术 3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 (1 1)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 (2 2)王羲之)王羲之“书圣书圣” (3 3)顾恺之的)顾恺之的“绘画理论绘画理论”和代表作和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