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减”,劳动教育为其“赋能”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是为了适应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味习得枯燥的知识,一味获取生硬的分数,教育脱离生活,教育远离生活,教育完全去生活化。一位初三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一件真实的事情,在前不久的某天早晨,接到班上成绩排位一直靠前的一个学生的妈妈的电话,孩子妈妈告诉他,孩子头天晚上赶作业,睡得迟,早上起床后来不及吃早饭,便匆匆去了学校。她给孩子煮了两个毛鸡蛋,放在门卫室,请他给孩子取一下。而且特别叮嘱,孩子不会剥鸡蛋,拜托他给孩子剥一下。一个成绩一直靠前的初三学生,应该算作学霸级了,然而竟连毛鸡蛋都不会剥,简直不可思议。可以想象,教育去生
2、活化现象有多么严重,由此所带来的恶果有多么可怕。这样的孩子,哪怕今后考高分,读重本,上名校,人生也难有其大作为。前几年,我曾看到一则消息,上海某著名大学的一位48岁博士生,自己洗衣、做饭、折叠被子等生活日常不能自理,他的80多岁的母亲只好从遥远的家乡随他到学校,陪他读博,专门给他打理日常生活。为此我写过一篇小文,我说,80多岁的母亲现在可以陪他,但是他的母亲还能够陪他多长时间,能够陪完他整个人生吗?就即或他的母亲能够陪伴照料他一生,这样的博士生,连最基本的自我生活生存能力都没有,还能够指望他对家庭有多大的担带,对社会有多大的担当,对国家有多大的贡献吗?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
3、,作为有助于涵德、启智、健体、益美的“劳”,即劳动教育,却因为教育的唯分数是从,乃至教育的浮躁、功利、喧嚣,家长的溺爱、短视、焦虑,让其弱化、淡化、边缘化了,甚至劳动教育完全被智育所取代。到头来,这种畸形扭曲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群群“巨婴”,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批批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反观世界教育,无论是近邻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是远处的丹麦、芬兰、德国、法国,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都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了学校教育的整个体系,都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了平常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年前我去加拿大诺坎姆考察教育,在那里的每一所学校,都有学校自己的实验
4、园地,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与泥土打交道,学习作物栽植,培土施肥,浇水采摘。不仅如此,那里的每间教室,既是学习室,又是劳动车间。教室的正前方随意地摆放一些桌凳,不像我们教室那种中规中矩的“秧苗式”的布局,孩子们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或三五成绩合围在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在教室后面更大的空间里,则安放着缝纫机、烘焙箱、电烤炉、小车床等器具,每天下午孩子们就在这里学习烹饪、衣服缝补、手工制作。孩子们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都学会了相应的生活技能,培养了劳动的本领。当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的劳动兴趣,塑造了孩子劳动观念,以及爱劳动的品质。可喜的是,教育部日前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通
5、过学习,规纳其亮点有三:一是涵盖内容更加全面。劳动课程内容结构中,除了清洁整理、烹饪、使用电器等日常生活劳动,还包括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两个可选项。二是有更加系统的培养方式。以烹饪为例,任务要求学生们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择菜、洗菜,到学会使用简单的烹饪器具,学习用蒸、煮方法加工食材,再到能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三是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今秋开学,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已开启正式回归模式。劳动教育不再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劳动教育也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为了分数可以不要。这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在“双减”背景下,教育
6、要“减负提质”,加强劳动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更体现了要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的教育命题,推进劳动教育,促使孩子们将学科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从而连通书本与生活,书本与社会,书本与未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教育培养出的孩子能够经风雨,见世面,阳光自信,积极向上,任何时候都不会被生活裹挟,始终拥有一生的关键素养和幸福能力,这是重要的抓手和根本性的举措。当然,劳动教育要真正落地生根,全面回归,从国家层面发文强化,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各级教育部门和每一个教育人,必须以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全人发展理念,健全综合评价机制,积极为劳动教育“赋能”,以正确的育人思想与方式来推进劳动教育。在我们为劳动教育“赋能”的同时,劳动教育更会“赋能”于“双减”,“赋能”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再说大一点,能够“赋能”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