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下半年吉林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鲁迅作品语言的特点,推荐阅读其他杂文,下列适合的是()。A.华盖集坟而已集彷徨B.华盖集坟而已集野草C.呐喊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D.华盖集坟而已集华盖集续编2.某教材设置有“感受儒家文化”的学习专题,要
2、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初步了解儒家思想。下列文献,不适合的是()。A.齐桓晋文之事B.劝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谏逐客书3.某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的选文有雨巷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下列单元主要教学目标的设计,合适的是()。A.借助细腻的环境描写,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B.置身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文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C.联系作品描写的时代,了解文本反映的社会矛盾D.分析丰富的修辞方法,掌握几种修辞方法的特点4.教师开设了“中华楹联赏析”的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A.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文化论著研读D.语言文字应用5.教学鸿门宴,教师引导
3、学生进行同类文体专题阅读。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苏武传B.谏太宗十思疏C.与妻书D.陈情表6.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补充了“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对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拓展的材料多元丰富,可考虑不同文本类型或多位作者B.通过多篇文本的专题阅读,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情感体验C.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要考虑课内外、单篇多篇的结合D.由文本世界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建构文本的现实意义7.某练习册选择了一篇介绍我国某著名生态学家的传记,并设计了4道阅读思考题。其中,能够训练学生推断能力的思考题,合适的是()。A.这位科学家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B.这位科学家放
4、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C.这位科学家的生态理论对当前的环境治理有什么价值?D.这位科学家的品格和治学精神有哪些值得青少年学习?8.某教师为了让学生把握想北平的情感基调,师生一起查阅资料,梳理“故乡”的含义、类型、价值等。对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A.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B.概念梳理难以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很难达成学习目标C.文本之外的学习内容较多,未能凸显文本的学习价值D.学生查阅资料梳理概念,落实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9.某教材在课文的右边设计了“对话栏”,对话栏中既有“补充资料”,也有“阅读提示”,还留有空白供学生使用。该“对话栏”倡导的主要学习策
5、略,不合适的是()。A.知识梳理B.自主探究C.阅读对话D.圈点批注10.某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后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哪些特点。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如何看待这种悲凉?”关于教师布置此题要达成的目标.下列恰当的是()。A.能多焦度多层次地阅读鉴赏,对优秀文学作品能常读常新B.培养观察、描绘自然的意识,提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C.能在阅读鉴赏中,把握景物的特点与作者情感抒发的关系D.学会关注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辨析文化现象之间的差异11.阅读窦娥冤的评课记录,按照要求答题。关汉卿是了不起的大戏剧家.但关汉卿的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与
6、高一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远了。再加上剧本这样的文学样式,学生很难进入文本。到底怎么教,是一个难题,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张老师执教关汉卿的窦娥冤,把教学重点放在“戏剧语言”上,着重抓对白的运用,她通过补充对白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窦娥冤。抓对白的形式,是从语言开始进入;补充对白,是让学生理解对白背后的潜台词,体会它的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堂课实现了师生在合作中与文本的对话,在教法上是一种创新。对上述评课内容的分析,正确的是()。A.将阅读与口语训练相结合是一种创新B.把对白作为戏剧的学习重点是恰当的C.该教师借助扩写或补写活动。帮助学生实现
7、阅读中的多重对话D.补充写作背景、作者和剧本知识就能克服高一戏剧学习的困难12.阅读白莽作(孩儿塔)序的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学习目标:(1)阅读并“议议讲讲”文章内容,明白“序”的一般写法。(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活动设计:(1)围绕“如果我是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后进行交流。(2)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将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进展作比较。(3)根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对上述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明白序的一般写法”这一学习目标与文体特点相匹配B.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
8、杂的问题C.教师希望根据学情及时反思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D.教学环节简明,主要活动展开有序,可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13.阅读一片树叶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生1:“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师:谁能解答?生2: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生2:秋天。生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生说“同意”并点头)师:请继续提问。生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叫“坠地”吗?生5:不是,这叫“飘落”。“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
9、!师:说得好,“坠”字写出了掉落的速度快。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A.学生深入品味词语需要教师模拟生活情景支撑B.学生提问与理解文意关系不大,教师应做引导C.学生的问题散乱不成系统。无法达成预设目标D.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14.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中,教师的个性极为重要。学无个性,常常是因为教无个性。由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然而,也最容易成为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误尽苍生”的历史罪人。尽管许多老师在上课中表现得极具“个性风采”:“演讲型”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
10、,“表演式”教师在课堂里魅力十足,“演示型”教师多媒体技术娴熟。但是,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根本,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来成全教师的个性展示,就本末倒置了。对教师来说,善于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比自身才艺出众更重要。对上述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A.强调了发展学生个性是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B.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都具有教学个性C.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常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D.指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15.阅读赤壁之战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大战结束,周瑜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他又会向部
11、下怎样总结?生: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学生议论纷纷)师:你说得对!曹操不会开总结会。但他回去之后会不会自己反省一下?我们就说说他反省的内容,好不好?(生开始踊跃发言)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对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发挥了主体作用B.教师化解了“无法预约的尴尬”,成功转化课堂氛围C.遇到学生“唱反调”.教师巧妙回避以保证课堂效率D.教师的教学机智源于尊重学生和及时反思教学的问题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阅读我与地坛同课异构教学导人的案例,完成第1
12、6题。我与地坛是某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是金岳霖先生和胡同文化。三位青年教师针对我与地坛一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间为1课时,学生来自教师自己执教的班级。备课时确定这一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三位教师设计的导入环节如下:教师A(1)从莫言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最喜欢的中国作家。(2)教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陈述自己喜欢史铁生的理由,如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很多读者更好地理解了生命的本质。(3)请学生默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教师B(1)检查预习作业:学生分享各自阅读我与地坛之后的感受;交流预习时的困
13、惑,引导学生解决其中比较简单的问题。(2)师生合作归纳下一阶段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特点的问题。教师C(1)教师模仿残障人士的动作,请学生描述残障人生活的不便、遭受的歧视等,引导学生体会残障人的心理。(2)要求学生带着对作者的了解开始阅读我与地坛。问题:16.(1)从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关系的角度,简要评析A、B两位教师的导入。(10分)(2)从导人环节作用的角度,评析教师C的做法。(10分)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刚柔并济。方能创造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坚硬”和“柔软”是一组相互对立的反义词。可我认为,对和谐发展的事物来说,坚硬与柔软相互依存,离开了一方,另一方
14、便无法独立存在,坚硬和柔软是辩证统一的。对于个人而言,坚硬源于内心的柔软。伟大的革命家白莽先生不忍看到身边的人受迫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于是用写作与黑暗抗争。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的结果。正是内心的柔软促使了他的坚持.也正因为他宁死不屈的意志才使他得以被世人铭记。对于社会而言,柔软依附于坚硬。几年前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夫案。按照法律,杀人犯一般会被判为死刑或无期徒刑。然而人们了解到妻子被丈夫虐待二十余年,丈夫的各种残忍手段实在令人发指,这一次她之所以失手杀死丈夫,也是因为丈夫扼住她的喉咙几乎使她窒息。这样的事实唤起了大家内心的柔软.整个村庄、乃至整个乡镇的老百姓都为她求情
15、。最终,这个可怜的女子被判25年监禁,一个社会的坚硬要以柔软为前提,这个社会才能稳定,才不会成为一个冰冷僵死的社会。对于国家而言,坚硬与柔软要以国家发展,进步为目的各司其职,各自作用。中国对于日本曾经入侵中国领土的事件一直报以强硬的态度,对于日本不愿承认的行为强烈不满。然而,去年日本福岛核泻漏时,中国仍及时出资出力,捐助资金给日本,派遣专家帮助解决问题,这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柔软的体现吗?反之,请试想当我们否认其一方,而片面夸大另一方会怎么样呢?若我们过度夸大坚硬,那么人会变得冰冷,这个社会变得冷漠;若我们片面夸大柔软,人会被情绪控制,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秩序可言。所以我认为坚硬与柔软应该相符相成
16、,互相牵制。哲学论述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创造和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我认为,看似处于对立层面的“坚硬”与“柔软”,实则为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刚柔并济”才能更好地造就一个健全的个体,整个社会才得以安康,整个国家才得以发展,整个世界才得以进步。问题:17.请从第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18.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徐志摩再别康桥原
17、文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课文介绍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1)第三单元“往事悠悠”,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呐喊)自序项脊轩志葡萄的精灵
18、。单元说明往事是心灵的一份记录,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当人们回首往事时,感受到的也许不再是当初的心境:曾经漫不经心的日常琐事会引起你深深的感动,曾经刻骨铭心的苦难已升华成坚忍的信念和执着的情怀,曾经的沧桑会让你生出万千感慨,曾经的幸福像一壶陈酿透出更加醉人的醇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
19、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
20、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19.根据上述材料,为本课确定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研讨与练习】这首诗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试从音韵、节奏、句式和用词等方面体会这首诗的音乐美,说说它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彷徨呐喊是鲁迅的小说集,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坟而已集均是鲁迅的杂文集。2.【答案】D。解析:A项齐桓晋
21、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B项劝学为荀子所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的论语,D项谏逐客书的作者是李斯。孔子、孟子、荀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3.【答案】B。解析:A项所述的“人物形象”以及C项所述的“反映的社会矛盾”仅与荷花淀一文有关;B项,题干三篇选文均是通过营造独特意境来写景写情,这是三者的重要共同点,为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D项,三篇选文中虽然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并不适合作为必修(5)中的单元主要教学目标。4.【答案】D。解析:“中华楹联赏析”课程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常识,重点对其字数、内容、结构、用词、节奏、平仄等方面进行赏析。该课程所属选修课程系列应为“
22、语言文字应用”。5.【答案】A。解析: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属于人物传记;8项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呈给唐太宗的奏章;C项与妻书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诀别信;D项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请辞奏章。只有A项苏武传属于人物传记。6.【答案】D。解析:“左联五烈士”是指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五位左翼革命作家。教师补充“左联五烈士”的作品和相关评论文章时,可以从课内外的多种文本类型和其他作者相关文章入手,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国民党残杀左翼革命作家的史实,在专题阅读中丰富情感体验。但题干教师的补充并未将文本与当下现实社会联系起来。7.【答案】C。解析:A、B、D三
23、项思考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概括文本内容:C项思考题则是要求学生根据文本相关内容推论其现实意义,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思考。8.【答案】B。解析:题干指出某教师教学目的是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但仅仅依靠梳理“故乡”的理论概念。并不能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或实际的情感体验。9.【答案】A。解析:课文右边“对话栏”中的“补充资料”与“阅读提示”,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阅读对话;留白部分则可以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圈点批注。但其设计并没有体现“知识梳理”的学习策略。10.【答案】C。解析:练习题的设置包括景物的选取与特点、作者情感的表达与表达方式,其重点考查的是情与景的结合,通过景物分析来体会
24、作者情感。11.【答案】C。解析:题干教学实录中,张老师只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对白,但并未让学生表演对自.因此A项“口语训练”说法错误。张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戏剧语言”上并且从对白入手,抓对白的形式.而不是将对白作为戏剧学习重点,因此B项说法有误。张老师设计扩写或补写活动,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实现阅读中的多重对话,因此C项说法正确。戏剧学习的难点在于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进入文本,仅仅依靠补充写作背景、作者和剧本知识的理论,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D项说法过于绝对。12.【答案】B。解析:B项,“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提供一个复杂的问题”说法不
25、当。即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是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学生也可以各抒己见,达成教学目标。A、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13.【答案】D。解析: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途径不仅限于教师模拟情景,A项说法过于片面。实录节选中学生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通过品味揣摩文章用词的巧妙,教师引导解决后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B、C两项说法错误。14.【答案】A。解析:题干论文中指出教师不能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展示而牺牲学生个性发展,其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故A项说法正确。论文中指出“语文教师更容易成为最具个性的教师群体”,而不是说语文教师全部都具有教学个性。故B项说法有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
26、教师在进行其个性展示时并不会抑制学生个性发展。C项说法过于片面。具有“个性风采”的教师有演讲型、表演式、演示型三种,并不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D项说法以偏概全。15.【答案】C。解析:教学实录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提出的质疑,而是运用教学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引导。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1)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效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的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参照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同样应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设计。教师A设置的导入活动。仅要求学生说出喜欢的中国作家却不引导其陈述原因,仅由教师自己来说史铁生及喜
27、欢史铁生的原因,既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思维活跃性,也未能使学生感受其情,对达成本节课“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没有直接作用。教师B采用检查预习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表达阅读文章的感受,初步解决预习文章时形成的困惑,之后随着讨论的逐步深入而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有关作者情感抒发的特点。这一导人方式紧贴课文文本,使学生在理解并逐步深入文本的基础上,更好地达成“探究发现我与地坛这一类散文的抒情特点”的学习目标。(2)教师C的教学导入设计具有以下几类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教师C通过模拟残障人士的表演方式导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本节语文课的兴趣
28、。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教师C别出心裁地采用表演的方式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快速开展。揭示教学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教师C通过模拟表演让学生体会残障人士的心理,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思考、感受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与情感特点。沟通文本与学生情感,创设学习情境。教师C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站在残障人士角度思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互通学生与作者史铁生之间的情感。铺设桥梁,为之后教学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教师C在导入环节的模拟表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形成情感通道,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17.【参考答案】错别字:第段中,“泻漏”的“泻
29、”改为“泄”;第段中,“相符相成”的“符”改为“辅”。病句:第段中,“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的结果”。应改为:而他也因为坚持革命三次入狱,甚至遭受杀害。18.【参考答案】作文的论证偏离了其中心论点。通常来说,议论文的题目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文首或文末段落点明中心论点,文中段落根据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就该篇习作而言,其中心论点应为“坚持刚柔并济,才能创造和谐,反之则无法创造和谐”,强调的是“刚柔并济”的巨大作用以及“刚柔并济”与“创造和谐”的必然关系。但通观全文,习作只在文章最后一段蜻蜓点水般地寥寥几笔来说坚持“刚柔并济”对个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在文章其他部分
30、则一直在论述“坚硬”与“柔软”之间的辩证关系,偏离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三、教学设计题19.【参考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练背诵;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及词句品析,把握诗中的绘画美、音乐美及建筑美,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新诗的热爱之情,能尝试写作诗歌。(2)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以及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如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
31、思考和认识。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作为主题为“往事悠悠”中的一篇课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康桥的留恋之情,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词句品析及相关介绍,体会诗歌中寄寓的作者的感情。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及日常积累中,对诗歌的文
32、学样式虽然已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浅易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就写作诗歌方面来说仍是难点。另外,在以往的课堂及课本学习中,学生接触古诗的机会较多,而学习新诗的条件较少。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新诗,培养他们对新诗的熟悉感与热爱之情。20.【参考设计】再别康桥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一、初读,初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问题,教师巡视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示意自由读时间结束.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予以明确。问题: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否与其他伤离诗一样呢?如果不一样,又是哪里不一样呢?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没有凄凄切切的悲痛与压抑,也没有缠缠绵绵的哀怨与忧
33、愁。相反,这首离别诗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与飘逸、自然与空灵。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情感基调的不同与诗歌所选用的意象不同相关,指明理解诗歌可从意象分析入手。二、深读,体情学生诵读诗歌,诵读完毕后按照小组分组讨论交流诗中的意象以及意象的作用;教师巡视学生小组讨论.并适时予以指导:指名多组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简单评析并进行明确。明确: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清潭、星辉等自然景物。作用: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意象给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一幅静谧优雅的画面.又通过“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词,使每一幅画都被赋予了流动的图画美。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记下存疑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
34、位.提交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课文,边梳理边筛选问题,将所选问题板书黑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小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补充并进行明确。问题: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三个“轻轻的”,又将“西天的云彩”当作告别的对象。这样设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一句中哪个词语用得好?诗文从第二节到第五节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最后一节是否与第一节相重复,将诗文变得拖沓?明确:诗人以三个“轻轻的”告别,展现出全诗宁静的基调,短短四句便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柔和的夕阳晚照。三个有意为之的“轻轻的”,一下子便将诗人对康桥的爱与惜
35、别不舍表现了出来。而“云彩”作为本诗的第一个意象,更是诗人作别康桥时的独特对象,由人间到天上,由人世到自然,更显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也增清新之感。“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寓意“留”,表达惜别之情,而本诗中被夕阳镀金的“金柳”则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文化韵味,表达留恋之意。诗人大胆想象,暗喻“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身温润可人的具有生命力的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浸透了诗人的无限欢喜与痴狂爱意。“招摇”与“油油”两词用得极好。“招摇”在句中有逍遥自在之意,用于描写水草,更显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与恬然安闲:“油油”一词的运用,同时表现出了水草在水中光润的样子
36、、在水中生活时舒适和悦的样子以及水流柔润的样子。“油油”与“招摇”连用于一句,将水草健康自在与水流清澈之景生动地招摇而出。第二节中,诗人视金柳为新娘,写出对康桥的无限喜欢与痴爱;第三节中,则愿化做一条油油的水草,与康河柔波融为一体,可见其爱恋之深;第四节中,诗人接着梦的出现,进入另一番意境,对康桥的迷恋之情达到高潮,在寻梦的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四节诗中蕴含的感情,步步升腾,步步深化。最后一节并不多余,而是在与第一节形成回环呼应的同时,在重复中构成变化,以此强调“轻轻”与无言,这是内心感受的写照,也是丰富情感的体现,一切忧伤、爱恋与不舍都归于无言与不打扰。三、美读,悟美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学生
37、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点拨并提醒学生发现诗歌的美;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特点,分析本诗的“三美”,之后由教师对“三美”进行明确。明确:“绘画美”:风光如画。“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具有浑然天成的旋律感。“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21.【参考设计】活动主题:听韵品情,感受志摩新诗中的音乐美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师生问答活动过程:(一)初读初识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读;各讨论小组推荐一名组员朗诵诗歌,教师随机点名其他小组成员点评;教师适时指导其他小组评价或进行补充,最后进行总结。总
38、结:朗读本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语速当缓,语调当轻,语音当柔。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情感的起伏。再次,要带着感情去朗读。(二)再读细析韵学生回味教师所示朗读要点,小组交流朗读感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示对课文朗读的停顿划分、重读词语等,由教师组织进行评析交流;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诗歌在音韵、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发言,适时引导,并加以明确。明确: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音韵具有“音乐美”:各节用词独特,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如“来”与“彩”,“娘”与“漾”,“摇”与“草”等。节奏具有“音乐美”: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句式整
39、齐,节奏分明严谨而又自然柔和。旋律具有“音乐美”:回环复沓,优美柔和。首节与末节读来相似而又有不同,回环往复,更增浑然天成之感。(三)比读再感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教师多媒体出示“再别康桥朗读指导”供学生学-7参考,学生自由试读;学生小组比拼朗读,教师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速、语调;师生共评出“朗读优胜组”。(四)深读深解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分析诗人情感,并加以明确。明确:诗人通过康桥景物的抒写与暗喻,表达了对旧梦的眷恋和珍视,也表达了寻梦的怅惘与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离别之忧与缠绵的苦闷。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前几部分所学内容分析音乐关是如何丰富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后,教师进行评析、整理、明确。明确: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优美的音韵与节奏,使诗人的情感如同涟漪般荡开。这既是虔诚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起落,独具审美快感。诗中以情感为主线,停连、轻重、节奏、语调的不断变换,情随景变,情随意生,起伏高低,长短强弱,在变化中推进情感,既将诗中的韵律之美展露无遗,也将诗人绵绵的眷恋、变化中的离情生动地以音韵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出诗作的主旨与感情基调。(五)常读勤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活动内容并在朗读中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