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说课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三、重点难点 四、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六、评价分析六、评价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函数及其图象”一章的起始课,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平面直角坐标系”又是“数轴”的发展,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2、使学生能在直角坐标系中,由平面 上的点确定其坐标,由坐标确定其在平面上的点;3、初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4
2、、体会数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三、重点难点三、重点难点 重点:由平面上的点确定其坐标,重点:由平面上的点确定其坐标, 由坐标确定其在平面上的点由坐标确定其在平面上的点难点:难点:1 1、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必要性;、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必要性; 2 2、概念多,且较为琐碎、概念多,且较为琐碎 四、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 问题情境 建立模型 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过程探索发现法; 概念多且琐碎,但难度不大指导阅读法 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小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
3、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四、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1、激发冲突 提出问题 2、探索研究 构建模式 3、介绍历史 激发兴趣 4、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5、变式训练 交流活动 6、检测评价 课题作业 苏联著名数学家辛钦曾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进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新知识引入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1 1、激发冲突、激发冲突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除了大小、快慢
4、等需要量化外,还有一种常见而又困难的量化位置的量化! 量化位置的两个步骤:作出约定(选参照物);给出数据。如何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 说明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2 2、探索研究、探索研究 构建模式构建模式 先给出一些约定(选参照物),再给出一些数据,才有可能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确定。 地球上点的位置是通过经纬度两个数据确定的。 思考:事先作出什么约定,再给出什么样的数据,才能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 不拘泥于课本中已有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 3、介绍历史、介绍历史 激发兴趣激发兴趣 恩格斯称解析几何的诞生是数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数学家吴
5、文俊等人对“机器证明几何问题”的研究工作。 笛卡尔观察“蜘蛛结网”导致发现坐标系的传说。 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线索,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4、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坐标轴不属于任何象限,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 5、变式训练 交流活动 活动1:挖地雷 活动2:描、报比赛 活动3:在教室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活动4:相互交流收获,教师归纳总结。 6、检测评价 课题作业 发下课前准备的小练习,当场测评反馈。研究性课题作业:如何确定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提出方案,并相互交流(先作出什么约定,再给出什么数据)。上网查阅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关科普知识。上网查阅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相关材料。注:吴文俊院士获得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六、评价分析六、评价分析 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地保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谢谢专家指导谢谢专家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