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第四单元 第 13 课 背影 朱自清( 1898 1948),原名自华,号 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朱自清爱国,有骨气,他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916 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 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 年 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 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 朱自清于
2、1916 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7 年的冬天, 71 岁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 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 20 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令人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 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背影”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是作者感情 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 1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
3、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2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3 【解析】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所以说“祸不单行”,也为下文推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一次流泪。这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我”触景伤情的悲哀。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3.父亲的话是对“我”的安慰。 父亲的心情本来难过,却又安慰“我”,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关爱。 【段析】 写 “我”淡淡的哀伤: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4、。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4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 便同行。 5 【解析】 4.“惨淡”一词,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我”的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 5.这句话透露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动荡不安、疲于生存的境遇。父子同行一段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段析】 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这次父 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 “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6但他终于不放心,怕
5、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7 【解析】 6.“熟识”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甚是仔细”表明嘱咐的内容之详细,把送行 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都提到了 ,字里行间流露着父亲的爱子之心,体现出父 亲爱子胜过爱己。 7.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欲送有难处、欲离不忍的矛盾心理表露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有许多理由可以不亲自送儿子,但都因爱子而排除,决心亲自送儿子,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段析】 父亲
6、很忙,但还是决定亲自送 “我”。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 8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 ,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 9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解析】 8.作者反复用“聪明”一词,在这里是反语,褒词贬用,其实并不聪明,表现出作者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愧疚
7、心理,这种自责的语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感人。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9.一个“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每每想起此事时深深 叹息的神态,以及深深自责和无限内疚之情,形神兼备。 【段析】 父亲到车站送 “我”,“我”不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现在感到痛恨。 第二部分第二层:写父亲送 “我”前对“我”的细心关照,为下文写“背影”做了铺垫。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0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
8、,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11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12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3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9、,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 【解析】 10.父亲去买橘子说明他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表明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据说“橘”与“吉”谐音,父亲买橘的背后可能也是祈望儿子旅途平安。 11.父亲衣着的朴实体现了家中光景惨淡。既照应开头,又与“我”贵重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12.“蹒跚”与“胖子”正好照应。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字用得准确、形象、贴切。“攀”字显示出月台的高度, “攀”得很吃力也可以想象出来。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上去写得更细致了。
10、“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以动态过程,使读者能想象出父亲爬上月台时的艰难动作。总之,这些细腻的动作、意蕴丰富的背影,既集中表现了父爱,又可以看出父亲的老境颓唐。 13.写第二次流泪。作者之所以流泪,是被父亲在辛苦艰难的境遇下,还要为“我”的琐事奔波劳作的深情感动了。 14.写第三次流泪。这泪,既是感动的泪,感动于父亲的爱子情深;也是自责的泪,责备自己的自以为是;更是担心的泪,担忧父亲艰难的前途与命 运。 【段析】 第二部分第三层: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为 “我 ”买橘子的“背影”。 第二部分: “我”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表现出父亲爱儿子的真挚感情。
11、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1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简洁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文章所表现的民族的精 神气质及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简洁明丽、清淡质朴,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背影的语言还有文白夹杂的特点。例如,不说 “失业”,而说“赋闲”,最后一节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表达了家庭、父亲的困境和苍凉 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同时,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2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 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
12、重点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 “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橘子回来时,儿子“赶紧 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琴 台 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
13、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里。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 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 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半小时后,液输完了 ,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 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