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核(中脑上丘水平)动眼神经(III)含运动神经及副交感纤维外侧核瞳孔收缩调节核(Edinger-Westphal核)眼球会聚核(perlia核).v动眼神经外侧核大脑脚内侧动眼神经沟蝶鞍外侧海绵窦侧壁 眶上裂眶内分布至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v动眼神经正中核(perlia核)两侧内直肌、管理两眼的辐辏运动v缩瞳核(Edinger-Westphal核)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司瞳孔缩小睫状肌、司调节功能 动眼神经传导通路.滑车神经(IV)为一运动神经v滑车神经核(中脑下丘水平)轴突前髓帆交叉出脑绕大脑脚外侧向前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内上斜肌 滑
2、车神经传导通路.外展神经(VI)为一运动神经v外展神经核(脑桥第四脑室底面丘水平)轴突桥延沟岩骨尖部上缘海绵窦眶上裂眶内外直肌 外展神经传导通路.眼球随意运动中枢(额叶6、8区)眼球自动反射中枢(顶叶5、7区,颞叶22区,枕叶18、19区) 眼球的垂直共同运动机理锥体束内囊皮质下垂直凝视中枢(四迭体上丘)动眼神经核上直肌及下直肌大脑皮质.眼球随意运动中枢(额叶6、8区)眼球自动反射中枢(顶叶5、7区,颞叶22区,枕叶18、19区) 眼球的侧视共同运动机理锥体束内囊中脑下部或桥脑上部(交叉)皮质下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大脑皮质内侧纵束动眼神经核(对侧)外展神经核外展神经动眼神经内直肌外直肌.视网膜
3、视神经视交叉同侧及对侧视束双侧外侧膝状体双侧视放射双侧枕叶视中枢(17、19区) 瞳孔调节与会聚通路枕叶中脑束缩瞳核瞳孔括约肌额叶皮质锥体束内直肌核内直肌.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同侧及对侧视束中脑顶盖前区及上丘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大脑皮质(额叶、中央后回、颞上回)内囊丘脑下部(瞳孔散大中枢)脑干(部分交叉、部分不交叉)睫状体脊髓中枢(C8T1侧角) C8T1神经前根交感干颈上神经节颈内动脉丛海绵窦丛眶上裂睫状神经节睫状体长神经瞳孔扩大肌、上睑平滑肌、眼眶平滑肌、面部的汗腺和血管 眼的交感神经支配. 临床表现v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向下外方斜视,复视,瞳孔扩大
4、,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v滑车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下外方运动,复视v外展神经麻痹:眼球外展不能,复视 眼球运动神经核及核下性损害.v两眼同向侧视障碍眼球随意协同运动皮质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破坏性病变时两眼凝视病灶侧;刺激性病变时则凝视病灶对侧脑桥侧视协同运动中枢受损:两眼不能向病灶内侧纵束受损:两眼水平同向运动不能侧注视 眼球协同运动障碍.v 两眼同向垂直运动障碍上丘破坏性病变:两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Parinaud综合征)上丘刺激性病变:两眼发作性转向上方(动眼危象)v会聚运动麻痹 会聚核与瞳孔收缩调节核接近常同时受损致两眼会聚不能,瞳孔收缩功能丧失.v 瞳孔大小的改变两侧瞳孔缩小 直径
5、5mm,见于焦虑、惊恐、疼痛、甲亢、近视、阿托品中毒、肉毒杆菌中毒等 瞳孔改变. 两侧瞳孔不等大 交感神经麻痹:同侧瞳孔缩小如Horner征;副交感神经麻痹:同侧瞳孔扩大如动眼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刺激所致瞳孔缩小或扩大极为少见,可见于钩回疝早期或颈交感干压迫性病变如颈深部淋巴结肿大等.v 瞳孔反应的改变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会聚调节反应存在阿罗(Argyll-Robertsom)瞳孔瞳孔调节反应消失 对光反射正常,临床上极少见,发生于枕叶或会聚核的病变,偶见于神经梅毒、帕金森病及脑炎瞳孔对光反射及会聚调节反应均消失 亦称完全性瞳孔麻痹,为瞳孔收缩调节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等受损,见于脑炎、白喉、基底动脉瘤、中脑肿瘤、结脑、阿托品中毒、外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