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一起前进 文档编号:2904415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7.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11演讲:夏天含新课标208页正文全文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地理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章节内容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

2、学习第四章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 A R T 0 1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3、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意

4、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

5、,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P A R T 0 2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6、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

7、代性。坚持创新导向P A R T 0 3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关于

8、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

9、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10、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P A R T 0 4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课程性质0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

11、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贴近生活,关注自然与社会,体现地理学特点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与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有关内容相衔接,与初中其他课程部分内容相关联,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课程理念02地理课程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据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凝练地理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形成能体现地理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的地理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2、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以及关心世界的态度,不断增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并提高健康生活、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能力。1.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打下基础。课程理念02地理课程内容主体由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构成。认识全球部分分为三个主题,侧重认识地球的整体面貌;认识区域部分分为两个主题,侧重认识世界和中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不同的主题中贯穿

13、地理工具应用和地理实践活动,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2.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课程理念02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在体现地理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融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性与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得并积累学习经验,关心并乐于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3.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课程理念02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积极开展地理户外实践,使学生

14、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4.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课程理念02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就为目标,体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终结性评价注重发挥评价学生地理课程学业成就的作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5.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课程目标03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5、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化,体现了地理课程对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1.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需要。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一)核心素养内涵地理课程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课程目标032.综合思维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地系统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

16、联系、时空变化等角度加以认识。综合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动态、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3.区域认知指人们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人们将其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是

17、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并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图1)。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综合思维和区(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域认知是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所需要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则是学生秉持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在分析和解决地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时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1.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18、,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和工具,面对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并具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能够立足家乡、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时空变化特点,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初步具备崇尚真知、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等科学品质。(二)目标要求课程目标033.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球上有不

19、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区域之间会产生联系;能够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初步形成从空间一区域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增进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4.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校内、校外的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等行动力;能够养成在实践活动中乐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等品质。(二)目标要求课程内容04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

20、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一地球一地表一世界一中国”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图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04课程内容课程内容04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整体作为学习对象,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认识区域”部分,将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作为学习对象,认识世界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中国的整体面貌、不同分区及家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

21、理工具”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地理实践”则以多种方式贯穿全部课程内容(见附录1)。本课程规划不少于地理课程总课时10%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见附录2),进一步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课程内容课程内容04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要求】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

22、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以及教具、学具等,描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主题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太空探索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本主题内容在教学情境创设上要突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

23、解。重视使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如人类探月、火星探测、载人航天以及空间站建设等素材。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天文馆、天文台、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普基地或科研机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报告等,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本主题内容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从生活中的日月星辰现象出发,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以及软件平台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的组成等;使用模型等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模拟演示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激发他

24、们的探究兴趣。(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主题二地球的运动【内容要求】1.地球自转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地球公转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归纳地球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世界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

25、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的智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主题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地球家园的意义,形成尊重、敬畏、顺应自然规律,以及科学认识自然现象的意识。地球运动产生的很多自然现象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利用表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示意图、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等,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还可以结合地球运动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例设计教学情境,例如:时差对世界各地收看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节气与农

26、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其中反映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本主题教学中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具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状态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如“怎么证明地球是运动的?”“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理性思维,以及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解释能力。(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主题三地球的表层【内容要求】1.自然环境(1)陆地和海洋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

27、特征。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天气与气候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阅读世界

28、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人文环境(1)居民与文化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2)发展与合作以某发达国家和某发展中国家为例,描述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

29、要意义。【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观察、描述地球上人口、城乡、文化等人文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比较不同地区与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认识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主题包括全球陆地与海洋、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以及人口、城乡、文化、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运用全球或区域

30、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气候之最、世界旅游攻略、反映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创设教学情境。(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如利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世界地形、世界气候基本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具体案例,运用数据、图像等资料,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城乡、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分布特点;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发展差异与经济

31、全球化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结合事实材料适当拓展,讲述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地球面临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等内容。(一)认识全球课程内容04主题四认识世界【内容要求】1.认识大洲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2.认识地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某地区的一种自然资源为例,说出该资源在当地的分

32、布状况、对外输出地区以及对当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结合实例,说明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3.认识国家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选择与该国地理位置差异明显的国家,比较它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国家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国家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联系某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实例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途径。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在资源开

33、发、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结合实例,简要说明一个国家对某地自然环境的改造活动对其他地方自然环境的影响。结合某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该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及其意义。说明:(1)本主题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2) 从世界范围内选择区域进行学习时,除南极和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外,还需从世界范围内至少选择一个大洲、三个地区和四个国家作为必学内容。(3) 所选择的“大洲一地区一国家组合必须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主题全部的“内容要求”。就某一个区

34、域而言,可以落实若干条“内容要求”,合理组织相关素材。(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地理位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等角度,描述并简要分析某大洲、地区和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能够结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物和现象,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简要分析这些事物和现象发生的区域地理背景,形成从地理视角看待、探究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主题包括认识大洲、地区、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涵盖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内

35、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意识。本主题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问题和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情境创设上,要关注区域差异,侧重空间联系与相互作用。选择当前社会热点和世界各地富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活动,作为情境创设的基本素材。创设的情境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地理问题、任务有较强的关联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方、区域和全球问题的好奇心。(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在问题与任务的设计上,可以从世界的某个事件在何处发生、为何发生为起点,提出问题,设计学习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像、数字资源以及地理

36、信息技术等工具,完成空间位置辨识、地理现象观察、区域特征归纳、区域联系分析等任务。总的要求是,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有驱动性的地理问题和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将评价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本主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有重点地设计学习活动。(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主题五认识中国【内容要求】1.认识中国全貌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运用中国行政区划图,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

37、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

38、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2.认识分区运用地图、图像等资料,说明秦岭一淮河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化,推测该区域城乡发展图景。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

39、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成就,认识首都职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香港、澳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以及港澳与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区域联系的意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台湾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以及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意义。(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3.认识家乡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与他人交流

40、各自对家乡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感悟人们在不同体验和感知背景下对家乡形成的不同看法。举例说明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尝试用绿色发展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说明:(1)除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外,还需从全国范围内至少选择五个不同空间尺度或不同类型的区域作为必学内容。(2)家乡范围一般指县一级行政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认识家乡内容的教学可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认识家乡的内容可以融入“认识中国全貌”和“认识分区”中,也可以单独教学。(3)从本主题“内容要求”中至少选择一条,

41、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学业要求】学习本主题后,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从不同媒体及生活体验中获取并运用有关中国地理的信息资料,描述和说明中国基本的地理面貌,表达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能够观察、描述、解释家乡生产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主动学习及问题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主题包括认识中国全貌、认识分区和认识家乡三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运用认识区

42、域的方法,学习中国及其内部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化国家领土主权、国土安全意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多彩,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本主题的教学可以从中国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的常识、经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例如:安排户外教学,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地理阅读,引导他们欣赏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便捷的学习资源,营造

43、开放、活泼、多样的学习环境。(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本主题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描述、比较、归纳、说明、分析、评价等方法,认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思考家乡建设与祖国发展的关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生产生活实例、时事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开展学具制作、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劳动,以及防灾避险紧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二)认识区域课程内容04【内容要求】1.地理工具(1)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

44、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三)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程内容04(2)地图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三)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程内容042.地理实践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模拟、虚拟等

45、方式开展地理实验。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利用问巻、访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设计简单的考察方案,利用工具进行观察、观测等野外考察。【学业要求】学习本部分后,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能够在地形图上判别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能够阅读和提取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数字地图的习惯,感悟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够恰当地使用地理工具和方法进行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三)地理工具与

46、地理实践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本部分由地理工具和地理实践两方面内容组成。地理工具包含地球仪、地图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学会熟练地使用地图,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数字化生存技能。地理实践包含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力。(三)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程内容04地球仪和地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活动场景。例如:组织学生设计与制作地球仪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辨识经线和纬线;组织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通过绘图掌握地图三要素。在“做”

47、的同时也要强调“用”。例如:利用地球仪和地图上的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用地图作向导到达目的地;利用数字地图规划出行路线;等等。地理工具的内容可以独立教学,也可以与其他主题内容结合起来学习。地理实践的内容可以结合“内容要求”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加以实施。(三)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程内容04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

48、,以物化的学习产品(如各种文本、模型、设计图等)为基本学习成果。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包括制订学习目标、选取学习主题和内容、选择学习形式、选定学习场所、开展学习评价等环节,设计时要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突出整体效果。(四)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04(1)学习目标的制订要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地理学习方式和过程为支撑,融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重在利于学生增长知识见识、提升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要求。(2)学习主题和内容主要选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49、资源利用、家乡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等方面真实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设计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3)学习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适当选择,如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主题学习要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四)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04(4)学习场所不局限在校内,要调动相关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提高他们在真实环境下学习多学科知识并运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水平展开,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变化及学习成果等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地理课程跨

50、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各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学习活动可以参考附录2中所列出的活动,也可以结合“内容要求”,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课程资源自主设计。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框架下,体现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四)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04案例1探访“地球之肾”湿地湿地通常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工业原料、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湿地公园是以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全文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PPT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学习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一起前进)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