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经传导论引言:关于经学的几个问题1.“经学”与“经学文献”2.“经学门类”与“经学流派” 3.“原始经学”与“传统经学”4.“春秋经学”与“春秋经学文献”5.“经学基本知识”与“经学文献导读”目 录第一节 春秋导论第二节 春秋左氏传导论(上)第二节 春秋左氏传导论(下)第四节 春秋公羊传导论第五节 春秋榖梁传导论(纲要)第一节 春秋导论目 录 一.经学溯源:六艺与六经二.春秋学之本源:春秋“经”说略三.春秋学之分野:春秋“传”说略一.经学溯源:六艺与六经1 .上古的学校及其教育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孟子滕
2、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说文:“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经义述闻云:“庠、序、学、校,皆为教学而设,养老、习射偶一行之,不得专命名之义。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教导之名,其义不相近也。” 周礼地官司徒: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教官之属。”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保氏: “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
3、、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乡校教育 、“国子”大学教育,“六艺”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六艺”教育与周代“造士” 的目标紧密相关2 .孔子以后的学校及其教育孔子之前的“儒人”:从事乡校 “六艺”教育。孔子:引领上古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教育:文献文化教育。孔子的教育内容:历史文献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孔子“文献教育”的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部经典:文献文化教育的六种基本教材。“六经皆史”: 以“历史”为核心孔子“六艺 ”教育的内涵 一,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依据;二,孔子“文献文化”教育的价值指向;三,孔子借以宣达学术主张的
4、方式。孔子“六艺”教育:由传统技艺教育转变为文献文化教育。 几个疑问 第一:春秋作为现存最久、最珍贵的典籍之一,流传至今是否有赖于孔子与后学的传授?第二:孔子以春秋作为“文献教育”或者“文化教育”的内容,其用意何在?第三:孔子是以“原本”春秋为教本,还是在其中有所选择?如果有选择,这种选则的目的又是什么?二.春秋学之本源:春秋“经”说略1 .“春秋”名义(1)“春秋”名义的字源学分析甲骨卜辞:“纪时名词”。 “春”、“秋”的初义是与“年时”有关。甲骨卜辞中: “冬” 与“年时”无关;“夏”字尚未出现。商代的 “年时”观念:一年分为春秋两季,故以“春秋”称年。“春秋”连用,指“历史”文献的概念国
5、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拟恶焉,以戒劝其心。”国语晋语:“羊舌肸习于春秋”。墨子明鬼篇 : “著在周之春秋、著在楚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 墨子佚文 :“吾见百国春秋” 。()“春秋” 是一种怎样的历史“春秋”指称“历史”,主要体现“年时”特点。“春秋”式历史:“年鉴”、“年谱”、“编年大事记”。杜预“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有问题。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春作秋成,故云春秋”不足信人。(3)“春秋”:“通名”?“专名”?“春秋” :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於大史氏,见易、象
6、与鲁春秋”。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春秋”:史书的泛称或俗名。泛称或俗称:与史书所具有的“年时”特征,春秋时代记史的方式直接相关。春秋:今本春秋究竟是怎样一部书?今本春秋是否是鲁国史书的原貌?春秋的作者究竟是谁? 2.春秋的作者(1)春秋作者传统说法今本春秋的作者:一桩未了的公案。唐以前:今本春秋乃孔子所作。孟子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
7、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左传成公十四年: 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公羊传庄公七年: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殒如雨。”何以书?记异也。史记孔子世家: “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2)自唐代以来的怀疑孔颖达春秋左传疏:“推寻经文,自庄公以上诸弑君者皆不书氏,闵公以下皆书氏,亦足以明时史之异同,非仲尼所皆贬也。”宋郑樵:“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
8、秋者也。”宋朱 熹: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宋刘克庄:“春秋,史克之旧文也。”清袁榖芳春秋书法论:“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於后世者也。” (3)现代学者对春秋与孔子关系的分歧A 否认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钱玄同:春秋左氏考证书后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B 赞同春秋为孔子所作或所修: 范文澜:中国通史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卫聚贤:古史研究 苏渊雷:谈春秋及三传札记(4)对春秋作者的再讨论否定孔子修或作春秋的几组材料: (A)孔子诞生之载 : 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榖梁传襄公二十一年经:“庚子,孔
9、子生。” (B)春秋记事之终: 公羊经、榖梁经: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左氏经: 鲁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丑,孔丘卒。”(C) 其他材料: (1)孔子作春秋的时间;(2)论语的佐证;(3)文风问题。三个结论一:作为儒人孔子,从其身份论,绝无修“史”可能。二:孔子一生反对“僭越”,讲究“正名分”。“修史”这种与“名分”不符的“僭越”行为是不能发生在孔子身上。三:孔子的学术活动:“述而不作”。今本春秋不可能是孔子的手笔。3 .春秋一书的性质(1)今本春秋非原本“鲁春秋”原本鲁国历史并不直称“春秋” 刘知几史通六家篇:“春秋者,其先出於三代。按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史记
10、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2)今本春秋非“鲁国专史”鲁国二百四十余年历史,仅一万六千余言,以孔子“笔削之”解释不足以信人!以孔子的身份,“笔削”亦不可能!今本春秋中有关周室、诸侯各国史实记载颇多,与晋之春秋、魏之春秋(竹书纪年)不相似。今本春秋并非仅依“鲁春秋”而成,而是以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史实为基础所成“春秋诸侯简史。” (3)今本春秋非“正规史书”今本春秋:“春秋历史讲纲”春秋是孔子依“史记”而成的“历史讲纲”。孔子讲春秋的内容记录是春秋“五传”、春秋“三传”形成的基础。孔子和春秋的
11、关系 孔子的“课程大纲”:孔门弟子研修历史的“教材”,随儒学兴盛上升为“经典”。“著作权”问题:非“纂修历史”著作权,是“历史教材”、“历史讲纲” 讲授权。“孔子生卒”入经的合理解释: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在研修“历史课”,使得有关孔子的“生卒”记录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春秋文本当中。春秋哀公十四年:“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杜預注:春秋止於獲麟,故射不在三叛人之數。自此以下至十六年,皆魯史記之文,弟子欲存孔子卒,故並録以續孔子所脩之經。 4 .春秋义法问题春秋“义法”,也称春秋“义例”。春秋“义法” 、“义例”的核心:“微言大义” 春秋 “义法”:通过特定文辞、特定体例彰显“褒贬” 。关于“义法”的基本
12、认识春秋 “义法”与“义例”是“史书”记事、叙事的体例,非寄寓“褒贬”而特设“体例”或“义法”。春秋“义法”非孔子在春秋当中所创立,是纂修史书者“秉笔直书”或“为君亲讳”的史学理念所致。春秋“义法”、“书例” 体现当时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对“义法”问题的文化审视第一,春秋“义法”问题的起源。第二,春秋“义法”问题的流传。 第三,春秋“义法”问题的经学内涵。 第四,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地位。 第五,春秋“义法”问题在经学上的分歧。 三.春秋学之分野:春秋“传”说略1 .“传”之名义训诂学解释:“古书注解别名”、“古书注解体式”。 “传”:“后学传述师说”。“传”:对“经”的内容进行补充、发挥
13、、阐释,强调学术流派的传承关系。 春秋传承的五种文本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春秋公羊传十一卷、春秋榖梁传十一卷。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另外两种文本:春秋邹氏传十一卷、春秋夹氏传十一卷。2 .“春秋三传”和“今古文经学”“春秋三传”皆源于孔子“春秋之学”朱熹:“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说,所以公、榖、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 春秋公羊传与春秋榖梁传汉代之前都没有形成(发现?)文字文本。在汉代,以“隶书”书写。形成“春秋之学”的今文“文本”。春秋左氏传:战国时期,鲁国有“文本”面世。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文本比公羊传、榖梁传文本更早!书写文字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文字。春秋“
14、今文”文献文本的形成与“古文”文献文本的发现,使得“春秋之学”出现了今文派与古文派的对立。西汉一朝的“春秋学”传承,今文派“公羊”与“榖梁”大行其道!古文派左氏传是这一时期的“私学”。汉代“神学”传统炽盛,“春秋”今文学派经学追求上的“神学化”倾向。刘歆借王莽权势立左氏传为博士。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今、古文学派白虎观会战。古文派左氏传占据“春秋学”的主导地位。3 .关于春秋经传的附带说明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传承初期与春秋各自单行。 “经传”合璧:东汉。“先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自马融注周礼,省学士之两读,以传连经。” 春秋“经传”,构成后世儒学经典“五经”、“七经”、“九经”、“十一经
15、”、“十三经”组成部分。 文献性质:春秋属“经”,“三传”属“传” 。第二节春秋左氏传导论(上)“左传学”源流说略引 言(1)左传在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传统视野下的学术实践与学术内容(2)左传在当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当代视野下的学术实践与学术内容目录一.先秦:“左传学”的发生与学术原旨二.两汉:“左传学”的追求及其学术精神 三.魏晋六朝:“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四.隋唐:“左传学”的统一与开拓五.宋代:“左传学”的转型六.清代:传统“左传学”的大成一.先秦:“左传学”发生与学术原旨“左传学”的发生:春秋战国“左传学”的性质:“春秋学”的支派“左传学” 的原旨:“历史的阐释与评论”1.左传阐释春秋的
16、基本形式一,详解春秋所载的史实;二,补充春秋失载的史实;三,订正春秋所载的史实;四,说明春秋所含的义例。先秦“左传学” 以“史学”目标为基础:即通过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分析、总结、归纳把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树立起一套历史的标准与主张,以警示和匡范后人的历史实践。2.左传学术原旨的基本内涵左传对史实的叙述,反映对既往历史的一种态度,隐含判定标准(史识与史评) 。 左传叙述史实的二个內涵 : 对春秋历史史实的认识与评判;对春秋义理义例的阐释与归纳。 左传的“凡例”与“君子曰” 是对春秋义理阐释与主张的集中体现。先秦“春秋左传学”的基本宗旨: 阐释春秋经文“义旨”; 宣达左氏“春秋学”的“史识”;
17、 确立左氏“春秋学”的“史论与史评”; 构建左氏“春秋学”的历史评判标准。二.两汉:“左传学”的追求及学术精神1.西汉初、中期“春秋学”大势“春秋公羊学”学术宗旨的核心观念:“大一统”。 “春秋左传学”固守“春秋学”的“原旨”,缺乏适应时代新的学术追求与观念。2.刘歆与“左传学”的兴起今古文的论争 第一:西汉哀帝时,刘歆与太常博士的论争; 第二:东汉光武时,陈元与范升的论争; 第三:东汉章帝时,贾逵与李育的论争; 第四:东汉章帝时,郑玄与何休的论争。刘歆对“左传学”的贡献(1)创立左传“章句之学” ; 汉书刘歆传:“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2)开创左传“义理之学” 。 杜
18、预春秋序:“刘子骏创通大义”。 重在阐述经传的褒贬义例;背离先秦“春秋左传学”原旨。3. 刘歆的后续与“左传学”的演进郑兴、郑众父子;贾徽、贾逵父子;马融、服虔、颖容等。延续刘歆所开创的“春秋左氏学”学术的追求与风尚,学术追求更加深入、更加精密。郑兴的“左传学”郑兴:后汉书郑兴传:“(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歆英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 郑兴之学源于刘歆:对左传“义例”的发掘; 对左传“章句”的探寻;对左传名物训诂和立法的研究。贾逵的“左传学”后汉书贾逵传 :左氏条例二十一篇、 左氏传解诂三十卷、春秋左氏长纪二十卷、春秋解训一卷、春秋左
19、氏经传朱墨列一卷、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之学源于刘歆:注重对左传“义例”的发掘;强调“微言大义”的探寻;对左传的阐释较刘歆更注意名物训诂和史实说明。 服虔的“左传学”第一,确立左传文献文本研究的规范与方法。注重文献文本名物训诂、礼制史实说明,注重文义疏通,以期准确把握文献文本的内涵。第二,恢复左传史学文献特征。 注重章句之学,梳理文献文本,以期还这一历史文献本来面目。第三,承认左传为经学文献。 注重“创通大义”,发掘“微言大义”,归纳义理,以期建立经世致用的经学科目。汉代 “左传学”的二种倾向一,延袭先秦“春秋左传学”学术追求,注重文献文本的章句、训诂;二,延袭刘歆开创的“春秋学”指向,
20、注重“春秋义理” “微言大义”的发掘。汉代学者在“春秋左传学”上的追求,奠定“春秋左传学”及经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三.魏晋六朝:“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左传学”著作。春秋经传集解:实现对自汉代以来“春秋左传学”的总结,体现杜预在“春秋左传学”的创见,成为自汉代以来研究春秋左传最权威的著述。1.杜预与魏晋“左传学” 晋书杜预传:“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杜预对“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 第一,春秋一书的性质:史书 春秋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
21、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肯定“春秋左传学”关于春秋作为史书的观点,反映杜预“春秋左传学”对待春秋的基本观点。 第二,左传一书的经学性质 (1)传春秋 春秋序: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 (2)阐发春秋大义 春秋序: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解,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第三,春秋“大义”与左传“义理”春秋大义:“上以遵周公之旧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左传义理:“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
22、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杜预“三体五例”说三体说: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 五例说: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四曰“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章。 第四,关于左传名物训诂及专题研究(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综合诸家之说。文字训诂、文义诠释、名物制度、地理世族诸方面的阐释与考证精通简要。(2)地理、世族、历法等专门问题成为左传研究的组成部分。“春秋左传学”研究更加专门化、系统化。 2.六朝的“左传学” 南、北各异的学术追求与学术风气 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
23、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太抵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始终,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南北朝“左传学”的特点第一,南朝以杜预之学为宗,北朝以服虔之学为尊。第二,南朝受玄学以及佛学风气影响,“春秋左传学” 兴起“疏通经传文义”之风,形成“春秋左传学”注重义理学的倾向;北朝延袭汉代“偏重实用”、“钩玄溯源”之风,形成“春秋左传学”注重章句、训诂的局面。第三,南学求新而空疏,北学务实而保守。四.隋唐:“左传学”的统一与开拓1. 刘炫与隋代的“春秋左传学” 刘炫“春秋左传学”宗尊杜预。春秋左传杜预集解序注一卷;春秋左传述义四十卷。继承汉代古文经学
24、重实证、注重训诂的学风特点,遍稽群籍,对杜注作出疏通或补正;注意“疏通文义”,探询义理,延续南朝学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序:“其为义疏者,则有沈文何(阿)、苏宽、刘炫。然沈氏于义例粗可,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唯旁攻贾、服,使后之学者,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然聪惠辩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条。司杜义而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还食其木,非其理也。”2.孔颖达与唐代“春秋左传学”的统一第一,对春秋左传“注疏学”总结:“疏不破注” 。 第二,对春秋左传“义理学”统一 :“正义
25、”之求 。 第三,对“左传学”地位提升与确立:“春秋学”正宗 。3.刘知几与唐代“左传学”的开拓第一,关于左传的体例:史书新体例 左传突破春秋旧制,开创新的编年体。不仅导启后世史籍当中的“纪”、“略”、“春秋”诸种史书体裁,甚至导启后世文学的体裁 。 第二,关于左传的叙事 ()左传叙事的基本特征: 史通载文:“不虚美,不隐亚” , “直笔”之法。 ()左传的叙事方式:史通叙事:史籍叙事的四种方式。“直纪其才行”、“唯书其事迹”、“因言语而可知”、“假赞论而自见者” 。 ()左传叙事的影响:史通模拟:左传叙事方式对史籍的影响。第三,关于左传叙事的文学内涵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
26、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论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谀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第四,关于左传叙事的文学要素史通摹拟:“细节真实”问题;史通言语:行人辞命之华美,流俗口语之生动;史通浮词:语助词对文气之作用问题。4.啖、陆、赵与唐代“左传学”传统的颠覆啖助、陆淳、赵匡:开宋代“春秋学”先河。“舍传求经”:摒弃三传互相攻奸,兼取三传之长,融为一家之学。中唐以后“春秋学”、 “春秋左传
27、学”的新走向,对“春秋左传学”传统的颠覆。五.宋代:“左传学”的转型宋代“左传学”的特征:政治化摒弃汉代“左传学”章句、训诂学追求,以穷究“春秋微言大义”为学术追求之首要目标。追寻“春秋褒贬”、“尊王攘夷”的内容。宋代“左传学”的式微。 1.两宋“左传学”大势孙复“春秋学”:“尊王说”与“有贬无褒论”春秋尊王发微:开宋代“春秋学” 风气。刘敞“春秋学”:“尊王大义” “原父为春秋,知经而不废传,亦不尽泥传,据义考例折衷之,经传更相发明,虽间有未然,而渊源已正”(纳兰性德) 。 苏辙“春秋学”:解经宗左传,反对“微言大义说”。“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
28、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 以杜预“春秋左传学”为主流的“春秋学史”胡安国“春秋学” :“尊王攘夷”。卑夷左传,“春秋左传学”依然式微。叶梦得“春秋学” :重视训诂与史实辨正。斟酌左氏、公、穀三家,以求史实与大义契合。2.朱熹的“春秋左传学”第一,反对 “春秋褒贬说”,否定“春秋义理”说。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如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继故;不书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其他崩薨卒葬亦无意义。”第二
29、,对左传学术性质的定位:跳出经学的范畴,做出史学、文学角度的评论与肯定 “左氏是史学,公、穀是经学。”“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 第三,关于公、穀的评价。不赞成公、穀所代表的学术观念,与大部分宋儒的意见并不一致。否定从孙复至胡安国以来的春秋学,对宋代学风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 3.吕祖谦的“左传学”吕祖谦春秋及左传的研究著作:春秋集解三十卷、左传类编六卷、 左氏博议纲目一卷、春秋讲义一卷、左传手记一卷。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存)、春秋左氏续说十二卷(存)、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存)、第一,关于左传的文学语言从“文学”出发,关注其文字表达的技巧,体味左氏行文的铺叙之妙。第二,关于左传的文学要
30、素对左传中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注。第三,关于左传的文化形态对左传当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评论,能从史学角度着眼,给出历史性分析,体现历史的态度与观念。4.南宋“左传学”的新形式 (1)改纂左传史料为“纪传体”著作程公说春秋参记九十卷(存);王当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郑昂春秋臣传三十卷;沈括春秋左氏纪传五十卷。(2)改纂左传史料为“纪事本末体”著作 叶清尘春秋纂类十卷、周武仲春秋左传编类三十卷、句龙传春秋三传分国纪事本末、徐得之春秋国纪、陈持春秋国类、唐阅左史传、章冲春秋左传类事始末五卷,以及马之纯春秋左传纪事、孙调左氏春秋事类、胡维宁左氏类编等。(3)以左传为文章的内容与对象 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
31、李宗道春秋十赋、毛友左传类对赋、李涂春秋事对等。六.清代:传统“左传学”的大成清代“春秋学” 特征:远离政治与亲近政治远离政治促成“考据学”学术风尚;亲近政治促成“义理学”学术风尚。“左传学”以“考据学”为中心。“公羊学”、“穀梁学”以“义理学”为中心。清代“左传学”的追求与贡献1.围绕春秋左传的专门性研究 杜预春秋释例的专题研究; 宋代的学者的专门研究; 清代学者专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卓异。(1)春秋礼制研究春秋礼制:”春秋学”的基本问题不局限于一字一句文义的研究来阐释“礼制”的内涵与所指,通过排比史料使“明古礼之义”转向“以经传为材料来研究古礼”。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纪姚彦渠春秋会要。(2)春
32、秋历史研究左传历史研究的两种途径:一,变“编年体”为“本末体”;二,“世族”历史研究。“纪事本末体”:马萧左传事纬和前集、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世族世谱”研究:陈厚耀春秋世族谱、程廷祚春秋识小录。(3)春秋地理研究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沈钦韩春秋左氏地名补注十二卷。(4)春秋历法研究陈厚耀春秋长历十卷:提出春秋历法的原则。鲁国使用周历,以冬至日为正月朔日。排出鲁国十二公年表。成蓉镜春秋日南至谱一卷、罗士琳春秋朔闰异同二卷。清代“左传学”专门性研究的集大成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十卷。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山川、世族世家,官制礼制、王侯内政、外交军事、灾异五行、人物表志以
33、及经传研究内容。2.春秋左传的文献学研究春秋左传考据学:整理、恢复文献原貌。春秋左传考据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疏注。(1)对前人注疏的补正与辨析清代左传考据学研究的滥觞: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顾炎武不仅遵从汉人的旧说,更能旁及子史群集,博求佐证,甚至有意识地采用金石资料,表现出考据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往往能见出真知灼见。其一,对左传当中的词义考辨。惠栋左传补注、沈彤春秋左传小疏、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齐召南春秋左传注疏考证、梁履绳左通补释、俞樾左传平议。其二,对左传古代注疏的追本溯源。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李贻德左传贾服注辑述二十卷。其三,对左传“义理之学”的补正与辨析。焦
34、循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补疏、丁晏左传杜解集正。对前人注疏补正与辨析的集大成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取杜预以前所见汉魏古注加以疏证。以贾逵、服虔之注为宗,以经子文献为据。以周礼为评判标准。以事、文、义为依托。以“褒贬”之义为依归。起于鲁隐公元年,至于鲁襄公五年。(2)对春秋左传的校勘:以左传为尊,校勘“三传”经文毛奇龄春秋简书刊误。段玉裁春秋左氏古经十一卷。赵坦春秋异文笺十三卷。侯康春秋古经说二卷。校勘左传文字的方法:王引之经义述闻、于鬯香草校书、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在校勘方法上常采用“理校”之法。卢文弨春秋左传注疏、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则采用“对校”方法,依据版本
35、而对异文加以保存。3.“今文学”背景下的清代“春秋左传学”“今文学派”:对左传的再次否定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康有为新学伪经者“古文学派”:对左传的再次捍卫廖平今古学考:左传是先秦已有之书,而非刘歆伪作。左传古义凡例,进一步申说。章炳麟春秋左传、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全面阐述了对春秋与左传的看法。刘师培对今文家之说的回击。清晚期,“左传学”的“义理学”迹象。第三节春秋左氏传导论(下)左传文献价值说略引言不同传解方式与文献文本差异的形成左传的传解方式:详解、补充、订正、归纳春秋文本史实、彰显春秋“书法”、 “义理” 。公榖的传解方式: 开掘春秋文本的“微言大义”、彰显春秋“书法”、 “义理” 。文献文本
36、与文献价值差异的形成目录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三.左传的文学文献价值四.左传的语言文献价值五.左传的文化文献价值一.左传的历史文献价值左传:真正的史书。左传:孔子“春秋学”原旨、“春秋之教”精神。左传:实现“传解”春秋的目标,拥有多方面的历史文献价值。第一,左传的史料价值(1)左传对春秋所做的“详解” 栾盈奔楚: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秋,晋栾盈出奔楚。”左传:通过九百余字的篇幅,给出详尽的阐释。鲁隐公之死:春秋: “公薨”。 左传:“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2)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补充左传使大量“失载”现象得以避免,更多地保存了“春秋”的历史史实,为广泛地审视春秋历史提供了珍贵
37、的资料。左传隐公元年补充史实例“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書,非公命也。 ”“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書。 ”“有蜚。 不爲災,亦不書。”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 ”“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爲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于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于翼。 不書,非公命也。”“新作南门。 不書,亦非公命也。”(3)左传对春秋史实的订正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十有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左传“依经立传”:凡经文没有补充、修改
38、、说明、订正之需,则不立传文。(1)春秋昭公十二年:“五月,葬郑简公。” 左传昭公十二年:“六月,葬郑简公。”杜注云:“经书五月,误。”(2)春秋昭公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于乾谿。” 左传昭公十三年:“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氏。”杜注云:“经书四月,误。”(3)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秋,七月戊寅,以王如平畤,遂如圃车,次于皇。”杜注云:“经书六月,误也。”(4)春秋昭公二十二年:“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冬,十月丁巳,晋籍谈、荀跞帅九州岛之戎,及焦、瑕、温、原之师,以纳王于王城。”杜注云
39、:“丁巳在十月,经书秋,误。” (5)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冬,十月,王子猛卒。”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十一月乙酉,王子猛卒。”杜注云:“乙酉在十一月,经书十月,误。”(6)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杜注云:“经书癸丑,月十八日也。传书癸亥,月二十八日。经、传必有误。”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杜注云:“践土宫之庭。书践土,别于京师。” 第二,关于左传的史学价值孔子春秋之学的出发点与根本目标:以史实叙述为基础,发掘历史经验教训,提供经世致用的“鉴戒”。左传实
40、现历史学内涵的两种形式:一是对于春秋“书法”的说明与归纳;二是对于春秋“义理”的发掘与阐述。左传的“书法”与 “凡例”杜预春秋释例 :“五十凡”左传审视历史的态度,左传叙述历史的严谨。左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春秋左传学义理之学”的基本内容,与公羊、榖梁“义法之说”不同的历史学意义。 左传的“识评”与“义理 ”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左传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基本评判,左传所主张的“君臣伦理”观念,其评判历史、经世致用之意。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
41、是之谓乎!” 左传由历史史实所生发出的一种伦理观念!建立起一套历史学的基本观念和规范。 二.左传的经学文献价值经学:以 “六经”(五经)为基础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出发点孔子“六经之学”的基本视角经学:借助对“历史”的评价与总结,宣达孔子对于社会、人生的各种观念与主张。1、左传之入经第一,“经”的原意:经典而古老的文献。第二,文献的起源:左公榖同属一源。第三,学术史的依据:左传具有“经学”意蕴。“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属辞比事” 是左传实现春秋叙述历史史实的真正用意。 (1)“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於义理之正。尝谓左氏是个猾头熟事,趋炎附势之人。”(2
42、)“左氏是一个审利害之几,善避就底人,所以其书有贬节等事。其间议论有极不是处,如周郑交质之类,是何议论!”(3)“人若读得左氏熟,直是会趋利避害。”(4)“左氏见识其卑,如言赵盾弑君之事!” (5)“左氏传是个博记人做,只是以世俗见识断当它事,皆功利之说。” (6)“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专去小处理会,往往不曾讲学。” (7)“左氏有一个大病,是他好以成败论人,遇他做得来好时,便说他好,做得来不好时,便说他不是;却都不折之以理之是非,这是他大病。” 2、左传的“经学”价值第一,左传宣示“经义”的思路“六艺之教” :“诗教”、“书教”、“礼教”、“易教”、“春秋教” 。“春秋教”
43、:评说历史、彰明鉴戒、论其事非、得失。 “以史为鉴”:“春秋学”的基本思路。左传在叙述史实与孔子的做法相吻合。体现对历史史实的评价。第二,左传“义理”内涵 左传 “经学” 的“义理之学”内涵:发掘春秋的“书法”;总结春秋的“义法”;阐释春秋的“义理”;构建春秋的“经学体系”。左传对“义理”内涵的阐释围绕“春秋学”的义旨。第三,左传当中的“经学” 元素左传叙述历史、评述历史的标准:“义”与 “礼”“仁”、“忠” 、“信”、“智”、“勇” 褒贬与讥刺“礼”与 “礼” :孔子的基本主张,儒家的基本观念。“礼”与 “礼” :左传“经学”内涵的最本质元素。值得思考的问题左传所蕴涵的“经学”内涵应怎样认识
44、与评价?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究竟是“六经”当中所固有的,还是孔子发掘出来的?左传所蕴涵这些观念究竟是春秋时期朴素的社会观念,还是孔子发明并贯注在其“春秋之学”当中的观念?左传所蕴涵“经学”内涵是朴素的社会共同观念孕育了孔子或儒家的思想,还是孔子的思想启迪了社会共同的观念?三.左传的文学文献价值1、左传与文学叙事体式(1)战争的叙事左传叙写大的战争:篇篇换局,各各争新 。“韩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 、 “河曲之战” 、“邲之战” 、 “案之战” 、 “鄢陵之战” 等 。左传叙写小的战争:借某一侧面叙事 。左传叙写战争的花絮之笔。(2)人物的叙事左传涉及人物大约一千四百人。透过各种生活片断
45、来展现人物,体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使命,左传往往采取相对集中的办法,通过“倒叙”、“串叙”、“补叙”等手法勾连历史,借助人物的语言、活动来表现人物在历史事件当中的地位与作用。(3)左传人物叙述模式的影响左传对文体的影响:“纪传体”文学。左传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带给左传自身的是其巨大的文学价值,同时带给后世文学创作巨大的启迪。2、左传的文学语言刘知几史通叙事:“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言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刘熙载艺概文概:“余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后汉书称荀悦汉纪辞约事详,新唐书以文省事增为尚,其知之矣”。左传“小品文”精品 :“辞令”辞令:左传文学创作上的语言精品
46、。辞令:不仅增添了左传的文采,更为后世文学创作在语言上树立一种法式!辞令:构思与真实 。3、左传文学的构思历史主张实录,文学看重构思。作文学看:叙事体文学、传记文学、散文、小说。作小说看:历史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钱钟书管锥编:“遥体人性,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磨,庶几入情合理。”四.左传的语言文献价值传统语言学:“字词”、“名物”、“典章”、“章句”、“辞章”一类的“疏证”或“考据”的学问。现代语言学:先秦语言的典范。 第一:语言资料的历史权威性左传是先秦文献的真传。对于先秦汉语的断代研究有着重大的资料价值,具有断代语言研究资料的权威性,是一部不容忽视的语言宝典。
47、第二:语言资料的类型多样性左传所传述的是“春秋”的历史,其中的内容客观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了左传在先秦语言资料上、特别是词汇上,如书面的、口语的、典雅的、俚俗的,各有呈现。第三:语言资料的时代典范性左传:先秦书面语与口语 ,成为语言学上所讲的“文言” 文献的代表。左传语言的这一特征对古代“文言”语言系统当中诸如词汇、句法、句式的研究,都具有资料上的标准性与典范性。 五.左传的文化文献价值左传全面记录春秋时代的文化现象;反映着春秋时代的文化观念。广义文化:文化研究涉及所有文化现象;狭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左传的狭义文化内涵第一,左传文化现象的分类(1)反映春秋时代所拥有的“原文化”
48、现象:“原始宗教”、“天道”、“鬼神”、“祭祀”、“盟誓”、“仪式”。(2)反映春秋时代所拥有的“潜文化”现象: “巫术”、“星象” 、“卜筮”、“卦占”、“龟占”、“岁时占”、“梦占”、“星气虚占” 、“相术”、“风水”、“厌胜”。(3)反映政治及社会伦理的“主流文化”现象:“道德”、“德政”、“德行”、“君子”、“礼治”、“民本”、“礼制”、“婚姻”、“宗法”、“氏族”。第二,左传文化现象的内涵(1)反映“原文化”观念的文化现象春秋时代的宗教观念不仅延袭了早期的原始宗教观念,更表现出了这种观念的时代变化。原始宗教观念与中国哲学(前哲学)的关系问题。“原始宗教”、“天道”、“鬼神”、“祭祀”
49、、“仪式”、“盟誓” 与中国古代哲学“二元对立”观念。(2)左传“潜文化”现象的理论基础左传方术活动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阴阳“二元对立”观念。左传所展现的阴阳理论:“卦爻”的阐释系统、 “五行”的阐释系统、“干支”的阐释系统、几种阐释系统的综合。左传“阴阳”理论的主张与实践,昭示这一重要哲学理论的由来与流变,以及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3)左传反映的“主流文化”现象左传“以古为法”、“以君子为楷模”、“以德政为理想”、“以德行为追求”、“以礼治为目标”、“以民本为基础”的这些社会观念的阐释与主张,不仅是构成“儒家”理论的基础,而且表明了儒家的各种社会伦理观念所以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哲
50、学的依据。左传文化文献价值的结论一,揭示中国原始文化、哲学的内涵与观念;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源头与形成;三,揭示儒家文化、哲学的形成基础与基本主张。左传文献价值的最后结论文献内涵的发掘,须建立在左传的基本文献属性“史书”的基础之上;文献价值的发掘,须归结到左传的基本文献内涵“历史”的中心之上。第四节 春秋公羊传导论引 言 公羊传文献文本形成与“公羊学”的兴盛。何休公羊传隐公二年诂:“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徐彦春秋公羊传序疏:“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目录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