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 必修 2元素周期律(二)知识回顾能层数多的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否一定大于能层数小的元素的原子半径?思考讨论半径大小核电荷数电子的能层数两因素决定如碱金属原子半径比它下一周期卤素原子的半径大,所以不一定。问题导学知识点一、电离能1、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 所需要能量称第二电离能意义概念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小越易失电子。问题导学知识点一、电离能2、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 观察下表, 总结 I1 变化规律?(同周期、同主族)思考探究同周期同主族自左向右增大趋势 自上而下减小趋势电离能变化趋势:随原子序数递增
2、A和A反常A A;A A现象解读知识点一、电离能2、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A和A的 I1 反常现象的解释?思考交流 Be 1s22s2 N 1s22s22p3全充满半充满洪特规则通常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I1 增大趋势,但A、A族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分别为ns2、ns2np3,为全充满和半充满结构,这两族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反常。现象解读知识点一、电离能2、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1)、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思考交流元素元素电离能电离能I1496738577I2456214511817I3691277332745I495401054011578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
3、泼性就越强。(2)、电离能逐级越来越大,这些数 据跟化合价有何关系?根据突变点,可以判断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核外电子排布。现象解读知识点一、电离能3、影响电离能大小因素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核对外层电子引力越大、越不易失去电子,电离能越大。 原子半径同族原子半径越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小,越易失电子,电离能越小。电子层结构稳定的8电子结构(同周期末层)电离能最大。现象解读知识点一、电离能4、电离能的应用确定核外电子排布如Li:I1I2I3,表明Li核外3个电子排布K、L层,最外层只1个电子确定元素化合价如K: I1I2I3 ,表明K原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
4、。判断元素性质强弱I1 越大,元素非金属性越强;I1 越小,元素金属性越强。知识探究知识点一、电离能1第一电离能探究二电离能变化规律归纳(1) 每周期第一种元素I1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同周期自左至右, I1呈增大趋势。(2) 同主族元素原子的I1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知识探究知识点一、电离能探究二电离能变化规律归纳2逐级电离能思考讨论M(g) M2所需能量是否是其第一电离能2倍?元素电离能I1496738577I2456214511817I3691277332745I49540 10540 11578远大于其 I1 的2倍。因为先失的电子能量最高,故 I1 最小,再失的电子是能级较低的电子,且
5、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力更强,从而使电离能越来越大。同一原子的逐级 I 越来越大;同一原子 I 突变则能层变化;知识探究知识点一、电离能探究二电离能变化规律归纳2逐级电离能元素电离能I1496738577I2456214511817I3691277332745I49540 10540 11578特别注意同一原子的逐级 I 越来越大;同一原子 I 突变则能层变化;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相应电离能大小顺序不一致。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示自左向右,在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越来越困难。电离能是金属原子在气态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能力,它是原子气态时活泼性的量度。由于两者所对应的条件不同,所以二者不完
6、全一致问题导学知识点二、电负性1、电负性概念能力的标度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Cl:H. Cl:-:Na+鲍林鲍林L.Pauling 1901-1994鲍林研究电负性的手搞鲍林研究电负性的手搞问题导学知识点二、电负性1、电负性规律概念能力的标度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同周期同主族增大趋势 减小趋势一般金属1.8 H Si共用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强的2、一般认为:如果两个成键元素的电负性相差1.7,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的电负性相差1.7,通常形成共价键。查下表判断:NaF AlCl3 NO MgO BeCl2 CO2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元素元素AlBBeCCIFLiMg NNaOPSSi电负电负性性1.52.0 1.52.5 3.04.0 1.01.23.0 0.9 3.52.1 2.51.8当堂巩固3(2013新课标节选)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并且A和B的电子数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相差2。回答下列问题:(1)D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是_,电负性最大是_。(填元素符号)KFA为F,B为K,C为Fe,D为Ni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