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测图规范2012年年6月月28日日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范围和和结构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不同部分的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1、生产需求 a.数字航测法是测图生产的最主要方法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数据现势性要求更高,对生产和更新周期要求更短,传统测绘越来越不能满足要求; 城市化发展,使建筑物更加密集、结构复杂,给野外测图造成很大困难,甚至一些区域测绘人员很难到达或进入,造成野外测图成本高、周期慢和难度大等困难; 传统航测亦存在成本高、周期慢,费工、费力问题; 为克服这些困难,测图成果生产多采用数字航测法,数字航测法
2、成为测图成果生产的最主要方法。 b.数字航测生产需要相关标准来规范 适应测绘生产要求,指导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生产,保障作业质量,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构成支撑数字航测的相关标准体系。 2、技术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摄影测量进入基于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生产的阶段,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飞速发展的航空、导航定位、数码航摄相机、内外业一体化等新技术和新型设备出现与发展,使航空摄影测量内外业产生很大变化;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体系下,内外业各工序之间不再有清晰界线,内外业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因技术路线不同,基于传统技术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内业规范已不适应当前生产需要,相关标准的划分和层次亦需要调整; 为适应
3、当前技术要求和技术发展水平需要制定数字航测标准。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范围和结构和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部分的不同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1、数字摄影测量标准关系 数字摄影测量按流程分为航摄、控制测量、空中三角测量、测图四个阶段。数字航测标准体系由以下标准构成: 航空摄影; 控制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 测图规范: 第1部分: 1:500 1:1 000 1:2 000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线划图; 第2部分: 1:5 000 1:10 000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线划图; 第3部分:1:25 000 1:5
4、0 000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线划图 2、编制过程立项成立课题组初稿编写征求意见送审报批2009年3月提出制定计划,项目立项2009年5月成立标准制定课题组2011年2月完成送审稿,专家审查2011年8月完成报批稿,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09年9月完成初稿编写,多次调研讨论2009年12月完成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征求意见3、编制原则 a) 系统性 作为数字航测标准的重要部分,所规定内容与相关产品、质检及前期各流程标准协调,并保持各比例尺测图规范内容协调,遵循系统性原则。 b) 科学性 标准规定的技术方法、要求和指标应科学、准确、合理,真实反映数字航测技术水平,遵
5、循科学性原则。 c) 实用性 依据测图实际,提出生产中需规范内容。并按作业的一般流程对这些内容进行约束和规定,标准制定充分考虑可操作性,使标准更加实用,满足实用性要求。3、编制原则 d) 先进性 标准制定参考和汲取了国内、外数字航测的研究成果。同时对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使标准并满足先进性要求。 e) 通用性 课题组通过资料分析、调研咨询、会议讨论和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数字航测测图生产技术现状,及全国各地和不同部门对规范内容的要求,在标准制定中考虑生产实际。使标准满足通用性要求。4、标准编制考虑的问题1)生产技术现状 a.测图生产环节较多
6、,节节相扣; b.内外业一体化融合趋势使测图工序性不再明显; c.基于不同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生产流程有差别; d.用不同航摄数据时,生产环节也有差异; e.数字航测新技术高速发展。解决之道 标准针对共性、普适性、通用性的技术要求进行约束,既不局限于或倾向于某一种或某些软件平台,内容以共性的技术要求为主,避免涉及应该由地方标准和技术设计规定生产技术细节和流程内容,同时也为新技术发展留有余地。 2)不同比例尺生产现状及特点 a.不同比例尺测图适宜和采用流程不同; 例如:先内后外(内外也一体化)、先外后内。 b.不同比例尺测图技术要求有区别; 例如:平面位置和高程精度、采集指标和内容、表示和取舍、制
7、图综合要求。 c.不同比例尺测图生产工艺有差异。解决之道: 按比例尺范围分成三部分,三部分结构、内容统一协调。同时适用于相应比例尺范围的特殊技术规定和要求,写入相应部分,以适应生产要求。3)充分考虑生产实际 a.技术的发展使某些生产环节不再必需; 例如:核线重采样。核线重采样不是必要环节,是否进行核线重采样根据生产技术方法决定。 b.某些过程精度放宽对成果精度没有影响; 例如:已有DEM,仅生产DOM时,高程定向精度可放宽,但不能对DOM成果精度产生影响。 c.不拘泥于生产环节顺序 当前技术发展很快,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方法可能会发生变化,各工作环节的次序可能有调整,但是各工作环节的内容和要
8、求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本标准在编写中以各工作环节的内容和要求为主,同时标准中出现的工作环节的顺序不一定就是生产实际中的工作流程。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范围和结构和结构 标准标准的内容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部分的不同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 1、标准范围 对数字航测法进行各比例尺DEM、DOM、DLG测图生产作业进行了技术约定和作业过程指导,其范围是: 规定了基于框幅式航空摄影(包括胶片航空影像扫描)的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生产的作业内容、技术要求。 适用于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方法的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生产作业。基于推扫式航空摄影的测图生产
9、可以参照执行。 按测图成果比例尺不同,标准分成三部分: 第1部分 1:500 1:1 000 1:2 000测图; 第2部分 1:5 000 1:10 000 测图; 第3部分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测图; 2、标准结构准备工作定向建模DEM生产DOM生产DLG生产相关文件制作质量控制成果上交规范性附录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和结构范围和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部分的不同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 1、内容总述 本规范承接空中三角测量规范,对测图作业进行约定和规范,从准备工作到
10、成果上交,涵盖以下内容:l 总则 l 测图生产 准备工作; 定向建模; DEM生产; DOM生产; DLG生产(立体测图、调绘、野外补测、数据编辑); 相关文件制作。l 质量控制;l 成果整理与上交。2、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于本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的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3236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 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7 基础地理数字产品 元数据GB/T 69
11、62 GB/T 15661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2025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GB/T 20258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CH/T 9008 9009 101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3、总则3.1 成果要求 生产的DEM、DOM、DLG应符合各自成果标准的规定。3.2 航摄资料的要求 胶片航摄影像符合相应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定。 数字航摄影像按分框幅式和推扫式两种成像方式分别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3 空中三角测量成果要求 按GB/T 23236的规定3.4 仪器设备和软件要求 作业中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经过法定计量检定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 测绘软件应通过检测或认可。4、准备工
12、作4.1 资料收集 收集资料:包括控制点、航摄有关资料、空中三角测量成果、地图资料。 说明:资料收集视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可以和空中三角测量等工作的资料收集合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4.2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是为查明资料具体情况,明确的使用方法、使用价值, 提前发现资料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处理。4.3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可合并编写,亦可独立编写; 根据项目要求、资料分析结果编写设计 技术设计符合本标准要求,特殊情况需说明审批; 技术设计格式、要求、内容按CH/T 1004规定。5、定向建模5.1 定向 a.方法:一般采用导入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恢复立体模型的单模型定向,也有利用内外方位元素直接定
13、向, b.建模精度:内定向限差0.010mm,个别点可放宽到0.015mm (胶片扫描影像),相对定向限差0.015, 个别点可放宽至0.020mm,绝对定向限差按原解析测图仪测图的精度要求。5.2 核线重采样 a. 包括基于相对定向结果的非水平核线重采样或基于绝对定向结果的水平核线重采样。 b. 方法有最临近法、双线性内插、双三次卷积。以双线性法为佳。 c. 核线影像需将测图定向点包括在内。且不超出定向点外1cm(以像片比例尺计)6、DEM生产6.1 基本方法 根据测区地貌和精度等不同,一般基于三种方法: a. 像方DEM内插法; b. 像方DEM加特征数据构TIN法; c. 采集矢量数据构
14、TIN法。6.2 基本步骤 a. 特征数据采集; 特征点线、水域线面、推测区,必要时采等高线。 b. DEM生成; c. DEM检查和编辑; d. 接边镶嵌; e. 图幅裁切。7.DOM生产7.1 基本方法 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定向后,利用DEM对像对进行数字微分纠正,得到像对正射影像,这种方法称双像立体测量法。一种是对单片数字影像利用其外方位元素和DEM对像片的每个像元进行数字微分纠正,这种方法称为单片数字微分纠正。一种是完全自动化处理,将所有影像一次性导入,对整个测区进行自动化处理,最后裁切为图幅DOM。本标准不对使用的方法做约束,而是由作业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7.2 基本步骤
15、 a. 纠正 利用精度满足成果标准要求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影像进行数字微分纠正生成。生成像片数字正射影像。 7.2 基本步骤 b. 匀色及影像处理 反差、灰度、直方图、灰度曲线、色彩平衡处理; 调整影像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缩小影像间的色调差异; 处理影像中的脏点、划痕等问题及现象。 c. 镶嵌 影像镶嵌、接边精度符合相应成果标准规定; 镶嵌后影像应过渡自然,纹理清晰。 d. 图幅裁切 相邻图幅间色彩、亮度和对比度一致。 e. 整饰8 DLG生产8.1 作业模式 分先外后内、先内后外两种,内外业一体化属先内后外。 a.先内后外 先立体测图,后调绘,最后编辑的模式。或者调绘、立体测图、数据编辑交
16、叉进行。适合大比例尺。 b.先外后内 先调绘,后依据调绘成果立体测图和数据编辑。8.2 基本步骤 a. 立体测图立体测图的基本规定和要求 b. 调绘 调绘的原则和基本规定 c. 野外补测高程点;阴影、航摄漏洞;新增重要地物 d. 数据编辑基本要求、非符号化、符号化数据编辑9 相关文件制作 包括制作成果的元数据、填写图历簿和编写技术总结的要求: a.元数据、图历簿内容应完整正确; b.元数据填写内容符合CH/T 1007规定; c.图历簿包括图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过程质量检查、产品质量评价等; d.技术总结的编写符合CH/T 1001
17、要求。10 质量控制 为便于对测图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本部分规定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过程质量控制和成果检查验收要求。 10.1 基本要求 每道工序及时自检; 分工序、分阶段进行作业组互检; 独立进行两级检查和一级验收制; 成果位置精度用空中三角测量成果中的保密点进行检测,也可利用已有高精度成果进行质量检查; 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成果通过野外实测检查位置精度; 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调绘成果进行实地检验和对照。10.2 过程质量控制 准备工作:资料的齐全、准确、权威和现势性; 资料分析、整合符合技术要求; 技术设计科学、合理、适用。 定向建模:定向建模的精度符合技术要求; 核线影像范围是否合理; 核
18、线重采样分辨率、方法正确性。 DEM: 特征点线、水域线面、推测区完整与合理性; 像对DEM切准地面,接边、镶嵌符合要求; 高程是否存在粗差,中误差符合技术要求; 各类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接边处同名格网高程值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元数据、图历簿及相关文件正确与完整性检查。10.2 过程质量控制 DOM:影像镶嵌是否合理,接边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各类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平面位置中误差否符合技术要求; 影像清晰,色调均衡,无错位、拉花、脏点等; 保密处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元数据、图历簿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DLG:检查立体测图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调绘成果、野外补测成果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数据的编辑
19、处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保密处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元数据、图历簿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10.3 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11 成果整理与上交 成果清单; DEM数据、DOM数据、DLG数据、元数据、图历簿; 调绘成果; 野外补测成果; 分幅结合表; 技术设计书; 技术总结; 检查报告与验收报告; 非标准字登记表; 其他相关资料。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和结构范围和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部分的不同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1 数据源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方法,数据源涵盖了数字影像(数字航摄)和数字化
20、影像(胶片航摄)。2 定向建模 有合适DEM数据仅生产DOM时,高程定向精度可放宽,放宽指标由技术设计规定,但不能影响DOM成果精度。 按照目前的航测技术,核线重采样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生产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确定是否进行核线重采样。 3 DEM生产 DEM生产无论基于影像自动相关与人机交互结合的方式,采用等视差曲线、大中格网递进加密、直接相关生成物方DEM。还是矢量化采集等高线、高程注记点、特征数据,用所采集数据构TIN并内插生成。技术方法要根据生产实际确定,因此标准不规定具体技术方法,只规定内容和技术要求。3.1 特征数据采集 a. 特征点线 特征点如山头、洼地、鞍部、沟心、谷底等,高程精度要
21、求与相应高程点一致 特征线如山脊、山谷、变坡、陡坎以及堤坝、沟渠上、下沿线等。高程精度要与相应等高线要求一致。 b.水域线面 双线河采集河岸上下沿线,水涯线高程依据上下游水位高程进行分段内插赋值; 面状静止水域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 高程精度应符合等高线的精度要求。c.高程推测区 高程推测区按照推测区域采集范围线;基本要求: 特征点线稀少区域应适当加测规则散点; 模型重叠区采集时兼顾模型接边; 高程推测区、无要素分类代码的特征点线在技术设计中应给出要素分类代码3.2 DEM的生成、 特征点线构TIN生成DEM,精度更可靠,应用更广泛,因此推荐使用特征数据参与DEM生成; DEM格网大小应符
22、合成果标准规定; DEM与立体模型套合编辑,使点切准地面; 水域的DEM高程应符合水面高程特征及规律; 林区加树木高度改正。3.3 接边镶嵌 像对DEM接边,不少于2排同名格网点; 同名格网点高程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 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最终高程; DEM镶嵌应检查有无漏洞,确保无缝拼接。 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时,应分析原因,以修改或重新生成像对DEM,符合要求后重新接边。4 DOM生产4.1 一般说明 标准中7.17.4的次序并非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工作顺序,生产中一般可参照。 正射影像根据需要(如地形类别、色调、投影差等)选择隔片(左片或右片)或逐片生成; 像片边缘部分投影差大、变形多、
23、精度低,且影像色调一般较中间部分要暗得多,影响质量差,因此DOM应尽量使用像片的中间部分。 当片间的重叠部分在60%左右,则可以舍弃像片的边缘部分。 像片之间应保证有足够的重叠区域进行镶嵌。 4.2 影像纠正说明 平地、丘陵地隔片纠正,居民地密集区逐片纠正; 山地、高山地一般采用逐片纠正。 模糊、错位、扭曲、变形、漏洞等的处理; 高架桥、立交桥、大坝等引起的影像拉伸和扭曲的处理。4.3 匀色说明 匀色影响着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视觉效果,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像镶嵌之前对每个像对影像进行处理;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对整个测区的所有影像进行整体的匀色处理 缩小相邻影像间的色调差异,
24、直方图较为均匀,呈正态分布; 影像反差适中,层次分明,地物色彩不失真。4.4 镶嵌说明 选择镶嵌线,应避开大型建筑与影像差异大的地方,选择线状地物,如河、路、沟、渠、田埂边沿。8 DLG生产8.1 要素的综合取舍 调绘、立体测图、数据编辑中会涉及要素表示、综合与取舍。其要求基本在图式中有规定,为避免重复和保持标准的一致性,各类要素的具体要求按GB/T 20257的规定。本标准规定基本原则和补充GB/T 20257未规定内容。生产作业中遇到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时,按这些原则进行补充。主要原则为: a. 根据用途进行表示、综合与取舍; b. 根据成图比例尺进行表示、综合与取舍; c. 根据要素地理位
25、置和分布的疏密程度进行表示、综合与取舍。8.2 立体测图 a.立体模型测图范围 定向点连线外1cm(以像片比例尺计),离像片边缘不小于1.5cm。 自由图边的图上应测出图廓外1cm。 b.要素采集顺序 先水系、道路、居民地,再其他要素。 c.采集要求 平面和高程精度符合规定。点状要素采定位点;线状要素采定位线;面状要素采外围轮廓线,并闭合;有向点和有向线的方向正确。要素采集不移位、无遗漏。 d.地貌采集 正确反映地貌的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例如高程点采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8.3 调绘 a.说明: 当前先内后外(包括内外一体化)的作业模式更为盛行,所以将调绘纳入到本标准的范畴; 采用先内
26、后外的作业模式,只调绘内业不能准确判读的地物,内容较过去大大减少; 地域性特点和细化的内容由技术设计规定,调绘避免规定太细、过于具体的内容; 调绘内容的标记和整饰,以准确识别为原则,不在标准中约定; 航摄后新增地物,需补调道路和重要公用设施; 具体要素调绘表示、综合和取舍要求在GB/T 20257中有规定,因此本标准直接采用。8.3 调绘 b.基本要求 准备工作:调绘计划、收集资料、熟悉测区、选择路线和分配人力; 调绘要求:走到、看到、量到、问清、绘准; 要素表达要求:完整、准确; 要素调绘符合GB/T 20257的规定; 调绘方式:底图调绘、像片调绘; 调绘范围:适度重叠,避免漏洞;避免在像
27、片边沿;避免与线状地物重合或切割居民地 要素基于要素影像位置,确保位置准确 测区边应满幅,调出图外4mm,相邻范围之间接边。 新增地物除大型工程设施和变化较大的居民区、开发区外,均不补调,航摄后拆除地物应标记;8.4 野外补测 a.补测内容与原因 平坦地区,立体测图成果达不到高程点精度; 云影、阴影等影响无法进行立体测图; 航空摄影出现绝对漏洞且不补摄; 新增大型工程、大面积开发区或居民地变化大; 建筑物密集区的建筑物位置采集; b.精度要求 原航内外规范规定补测要素,相对于附近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图上0.5mm,困难地区不大于0.75 mm。本次调研时,多数单位认为要求过高,本标准
28、采纳该建议,放宽为不大于图上0.75mm,困难地区不大于1.0 mm。8.5 数据编辑 a.内容 DLG成果分为非符号化、符号化数据两种。因此数据编辑分为基本要求、非符号化数据和符号化数据编辑三部分,分别规定编辑具体要求。 b.基本要求 要素数据的图形编辑、属性录入、图幅接边; 配置符号、注记处理及图廓整饰形成符号化数据。 在立体模型下补测漏测的地物,对新增的地物进行采集,对被遮档的地物进行编辑。 按照综合取舍的原则进行数据编辑,做到不失真、主次有别,层次分明。 检查和修改各类定位错误、遗漏、拓扑错误、图层错误、属性错误、要素关系错误、几何图形问题等差错漏现象c. 非符号化数据编辑 保持位置的
29、准确和空间关系的正确合理; 要素几何类型正确; 数据层与属性表规范,符合GB/T 20258.1规定; 录入要素的属性值,确保属性值正确合理; 相邻图幅进行接边,使同一要素无缝接边、保持合理几何形状、属性正确; 非标准字明确汉语拼音,统一编码,并记录在图历簿中;d. 符号化数据编辑 编辑调整和处理符号化后不符合图式要求部分; 使各类要素表达、符号和注记应符合GB/T 20257规定; 图面应清晰易读,符号、注记密度应配置合理; 处理符号冲突问题; 处理注记压盖现象,当密度较大,适当移动后也无法清楚表达时,可以择要取舍; 注记与符号冲突时,移动注记,尽量减少对符号压盖的影响程度; 注记与符号在图
30、幅接边处进行接边处理,保持符号连贯性; 按GB/T 20257的规定进行图廓整饰。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和结构范围和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各部分的不同部分的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1. DEM生成 a.1:1 000、 1:2 000 DEM用于工程,对DEM有特殊要求,因此特征点线采集规定部分增加“道路、构筑物等地物要素与周围地形高程差异较大时,宜闭合采集道路、构筑物等地物要素地形突变处的边界线。各边界线应独立封闭,不同边界线不应相交。” b. 1:1 000、 1:2 000 DEM由于精度要求高,一般需构TIN生成。因此,标准中提及采
31、集特征数据,并构TIN生成DEM的两种方法。此处与其他两部分稍有不同。但是当前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发展很快,不同系统生成方式有所不同,不同地貌区域适宜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本标准所规定要求和内容基于这两种最常用方法,生产中如果采用其他方法,可参考执行。 2. DLG生产 a.“要素的表示与取舍”与“要素综合取舍原则”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DLG中调绘、立体测图、数据编辑时涉及要素“综合取舍”。但在1:500 1:1 000 1:2 000DLG中要素综合少,主要是要素的“表示与取舍”。因此,第一部分8.1章标题和内容与二、三部分
32、不同。并补充要素表示和取舍基本要求: 河流、湖泊、水库、水渠及附属物及泉、井; 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 道路及附属设施表示; 管线及附属设施表示; 地貌表示。 b. 作业模式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DLG可用先外后内、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但在1:500 1:1 000 1:2 000DLG生产,根据调研结果不用“先外后内”的作业模式,因此采纳了专家建议删去了按“先外后内”模式作业内容,第一部分8.2节内容与二、三部分不同,少了先外后内作业模式要求。c.立体测图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
33、0 000 1:100 000 DLG立体测图部分(8.3)有用先外后内、先内后外作业模式时立体测图要求; 1:500 1:1 000 1:2 000 DLG立体测图部分则只有先内后外作业模式立体测图要求。d.调绘 第8.3节,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DLG立体测图部分有用先内后外作业模式时调绘要求; 1:500 1:1 000 1:2 000 DLG立体测图部分则不需专门规定先内后外作业模式调绘要求。 由于1:500 1:1 000 1:2 000 DLG需要进行屋檐宽度改正和阳台制作处理,因此,第一部分增加了“房屋调绘时以墙
34、基为准。当屋檐、阳台宽度大于图上0.2mm时,应在影像相应处注明实测宽度(量注至0.01m),供内业进行屋檐宽度改正和阳台制作处理”要求。e.数据编辑 同理,第一部分增加了8.6“数据编辑”部分增加了“依据调绘成果对内业采集的房屋进行房檐改正和阳台制作处理”的规定。汇 报 内 容 背景背景 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范围和结构范围和结构 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内容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各部分的不同各部分的不同 结束语结束语 本标准是数字摄影测量系列标准的重要部分,标准的制定完善了数字摄影测量标准体系,对于指导数据成果生产有重要意义。标准制定中经过了完整的资料收集与全面分析,并通过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了解了不同区域测图和不同测绘生产单位对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法进行测图生产标准的要求,并参考相关单位的生产实践成果,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充分考虑和协调了各方的意见和要求,形成本标准内容。本标准在制定时充分考虑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和要求,将重点放在技术要求上,尽量弱化与技术方法有关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基于新技术的生产。但本标准为首次制定,还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