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防安全教育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一、A类火灾:指含碳固体可燃物,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燃烧的火灾; 二、B类火灾:指甲、已、丙类液体,如汽油、煤油、甲醇、已醚、丙酮等燃烧的火灾; 三、C类火灾:指可燃气体,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炔、氢气等燃烧的火灾; 四、D类火灾:指可燃金属,如钾、纳、镁、钛、锂、铝镁合金等燃烧的火灾; 五、带电火灾:指带电物体燃烧的火灾。,五类火灾,一、消火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消火栓使用时需二人以上进行操作, 一人将水带铺开(采用滚动),接好水枪头,另 一人将水带与消火栓水阀进行连接,并开启水阀。 使用注意事项: (1)当开启水阀时,水带将产生较大的
2、力,应防止 水带滑落伤人; (2)当水带注满水后,应防止重物压水带防止水带瀑裂; (3)在铺开水带时,应防止水带打结; (4)使用后的水带应及时晒干及卷好放入消火栓箱内。,一、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适用范围:适用于扑救各种易燃、可燃液体和易燃、可燃气体火灾,以及电器设备火灾.,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右手握着压把,左手托着灭火器底部,轻轻地取下灭火器。,右手提着灭火器到现场,泡沫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主要适用于扑救各种油类火灾、木材、纤维、橡胶等固体可燃物火灾.,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使用方法 主要适用于扑救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的初起火灾
3、。本灭火器移动方便,操作简单,灭火效果好。,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 A、 努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掌握预防、扑救火灾的本领,不断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不得将火种带入生产工作场所; B、 认真遵守执行消防法及公司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C、 加强对电器设备、线路的检查和维修保养,及时更换老化线路陈旧设备。 D、 加强消防安全岗位自查,及时整改火险隐患。,懂得灭火方法: A、 隔离法:就是将火源处与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将可燃物质移走,没有燃烧物,燃烧就会中止。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路的阀门,可以减少和阻止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 B、 窒息法:就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
4、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用不燃或难燃的物件直接履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上,隔绝空气、使燃烧停止;将水蒸气或不燃气体(氮气)灌进起火的建筑物内或容器、设备中,冲淡空气中的氧,以达到熄灭程度;设法密闭起火建筑物或容器,设备的孔洞,使其内部氧气在燃烧反应中消耗,燃烧由于得不到氧气的供应而熄灭。,懂得灭火方法: C、 冷却法:就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低于燃点,燃烧停止;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到火源附近的物体上,使其不受火焰辐射热的威胁,避免形成新的火点。冷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常用水灭火。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剂也能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不如水的效能大。 D、 抑制灭火法:就是使灭火剂参与
5、燃烧的连锁反应,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懂逃生方法,1.不可搭乘电梯,因为火灾时往往电源会中断,会被困于电梯中; 2.顺着避难方向指示,进入安全梯逃生; 3.以毛巾或手帕掩口:毛巾或手帕沾湿以后,掩住口鼻,可避免浓烟的侵袭; 4.浓烟中采取低姿势爬行; 5.浓烟中戴透明塑胶袋逃生; 6.沿墙面逃生等。,(2)“四会” 会报警: A、拨准火警电话“119” ; B、讲清起火单位全称、街道门牌号码,讲清着火部位,什么物质着火; C、火势大小(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 D、讲清报警用的电话号码和报警人姓名; E、在交叉路口迎接消防车(人
6、员),正确引路; F、若火势熄灭,要立即通知消防队,消防车(人员)迅速返回以免执行新的任务。, 会使用消防器材: A、 ABC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B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 1211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D 、(SD)机械泡沫灭火器使用方法: 拨出保险销,按下上手柄,将皮管喷咀对准火源根部即可将火扑灭。 注意事项:要切断电源后方可使用。, 会扑灭初起火灾: 扑救要及时,动作要迅速准确,要将灭火器对准火源根部喷射灭 会疏散自救: A、 疏散自救时不要为穿衣或寻找贵重物品而浪费时间; B、 不要向狭窄的角落逃避; C、 不要乘坐电梯; D、 不要重返火场; E、 采用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撤离火场; F、 要利用建筑物本身及附近的自然条件自救。在无法突围的情况下,应设法向浴室、卫生间之类的室内(既无可燃物又有水源的地方)转移,进入后要立即关闭门窗打开水龙头,阻止烟雾的进入。 G、 在非跳不可的情况下,跳楼时要抱一些棉被、沙发垫等松软的物品,选择往楼下车棚、草地、水池或树上跳,以减缓冲击力,不到万不得已时,一定要耐心等待消防队的救援。,指挥员应做到“三知道”“三熟悉”,三知道: 知灭火对象,知进攻路线,知注意事项。 三熟悉: 熟悉生产流程,熟悉内外环境,熟悉水源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