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o第一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o第二节 社会互动o第三节 社会结构第一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o 一、社会角色o 二、社会关系一、社会角色o (一)定义o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o 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规范与行为模式。o 社会学意义:表示人们被期望些什么,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o 我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人格和社会情境的特性来调整行为,扮演社会角色。o 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
2、的活动场所,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多角色。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皆大欢喜(二)社会角色的特点o 1、普遍性、普遍性o 社会角色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社会角色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o 第一,社会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它与社第一,社会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它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当不同个体结成社会关会结构、社会关系相伴随。当不同个体结成社会关系、形成共同活动的体系时,社会角色也就自然产系、形成共同活动的体系时,社会角色也就自然产生。生。o 第二,社会角色是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第二,社会角色是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
3、。社会角色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它是指导某类社会角色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性的,它是指导某类社会成员而不是个别成员的行为规范。社会成员而不是个别成员的行为规范。o 如说话与身份。如说话与身份。o 2、具体性。o 社会角色是具体的,它表现为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人的地位的具体的确认,每一种角色都表现为众多具体的规范和行为模式。o 这些具体的规范并不一定“正规化”、文本化,但社会和角色的承担者却都知道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应有的行为。3、复杂性。o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社会角色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社会角色是社会关系两端的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会上有多少社会关系,就有多少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角色。o 社会
4、生活的多样性、社会分化的加剧都使社会角色变得日趋复杂。其数量和种类难以计数。4、表现性。o 社会角色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成体系的社会规范,它是靠角色承担者的表演、扮演来表现的。o 只有人们的表演才能说明这一角色的存在,否则它只是潜在的。o 也就是说,社会角色是以符合其要求的人们的行为为基础的,只有这些行为才使角色表现出来。(三)社会角色的类型。o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o (1)先赋角色)先赋角色o 先赋角色指由人们的先天性或生理性因素,如血缘、遗传先赋角色指由人们的先天性或生理性因素,如血缘、遗传等形成的社会角色。等形成的社会角色。o 如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
5、家庭出身、性别如一个人一出生就被赋予了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等角色。o 父子、男女、长幼等就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先赋角色。父子、男女、长幼等就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先赋角色。o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很多角色都是先赋的,如世袭的贵族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很多角色都是先赋的,如世袭的贵族等;等;o 工业化以后的现代社会,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工业化以后的现代社会,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和阶级角色是由人们后天获得的,不再变化,如职业角色和阶级角色是由人们后天获得的,不再是由先天决定的。是由先天决定的。(2)自致角色。o 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一个人自致角色
6、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应,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某种社会地位,与此相应,他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他也就获得了某种社会角色。o “寒门出贵子寒门出贵子”是说出身贫苦的年轻人因为奋斗不是说出身贫苦的年轻人因为奋斗不息而终于成就一番事业,他由此获得的地位和与之息而终于成就一番事业,他由此获得的地位和与之相关的角色就是自致的。相关的角色就是自致的。o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从政、经商或从事学术研究,以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从政、经商或从事学术研究,以及能达到何种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致性的。及能达到何种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致性的。o 社会学认为,自致地位和自
7、致角色的获得与个人的社会学认为,自致地位和自致角色的获得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也与社会的制度有关。努力有关,也与社会的制度有关。o 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人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中,人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更大。所期望的地位和角色的可能性更大。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o (1)规定性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o 它具体地指出了角色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甚至指出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即对承担这种角色的人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o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组织中的角色规范要求都比较明确,对某些重要职位的要求更加具体和严
8、格,比如政府公务员、警察、法官、医生、会计、社会工作者等。因为他们手中握有这样、那样的权力,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对其工作、服务对象造成伤害。o 三种蛇。(2)开放性角色。o 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社会对许多角色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路,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这种角色叫开放角色。o 比如,父母、夫妻、兄弟、子女、亲戚、朋友的行为规范都有很大伸缩性,只要不“出格”就行,他们的行为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即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约定选择他们认可的行为。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o (1)理想角色。o 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
9、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o 如我国古代儒家作品礼记曾为每一个社会角色规定了行为标准,例如为人君者要仁,为人臣者要忠,为人父者要慈,为人子者要孝。o 如二十四史中记载了很多道德典型的故事。(2)实际角色。o 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o 尽管理论上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由于个人社会化程度、社会条件、现实情境等多方的原因,人们并不一定都能照理想角色去做,达到理想角色的要求。o 孟子中有许多舜的故事。o 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角色距离。(四)社会角色o 1
10、、社会角色的扮演o (1)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o 人们在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或他人对于这一角色的期望,这种期望往往是明确的。o 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就是我国传统社会对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表的角色要求和行为期待。o 三字经。o 如李天一事件的影响。(2)个人对角色的理解。o 在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时候,除了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以外,角色承担者自己的想法,也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进来。o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角色的认识、理解或角色领悟的结果常常有很大的差别,甚至迥然不同。o 但是,因为对角色的期望反映的是社会上多数人的看法,一般来说,个人在这一阶段需
11、要努力缩小自己的理解与社会的期望之间的差距。o 如大学时代对各位教师“绝招”的理解与领会。(3)个人对角色的实践。o 角色实践是指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扮演活动,它受到实践时主观、客观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有可能使得一个人无法完全按照自己领悟的角色期待进行实践。o 打饭时的插队现象。(4)角色发展。o 人们在实践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很多事前料想不到的困难、问题或情况,角色的扮演者不得不随机应变地创造出一些过去为这一角色所不具有的行为规范。o 例如,父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社会具有非常大的权威性,因而,传统社会更多强调子女要服从父母;o 现代社会则认为,父母亲和孩子都是平等的,父母亲应该
12、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o 这就是角色不断发展的结果,角色发展能够创造新的角色规范。2、社会角色扮演的失调。o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o (1)角色混淆o 第一,角色认知不清。o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与行为模式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o 比如婴幼儿可能会采用对待家人的行动来对待客人,不会说委婉的礼貌语,也不会根据复杂的情境而采取微妙的行动。这是因为儿童的社会化还未能达到与现实的复杂生活相适应的水平,天真的儿童发生角色混淆的现象是经常的。第二,场景分辨不清。o 角色扮演与一定的情
13、境相联系,某种情境中的角色角色扮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某种情境中的角色行为不能用于另一种情境之中。行为不能用于另一种情境之中。o 人们承担着多种角色,当他们活动的领域发生变化人们承担着多种角色,当他们活动的领域发生变化时,其角色行为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其角色行为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o 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某种情境中的角色关系,有但是,由于人们习惯于某种情境中的角色关系,有时会把这种角色行为带进另一种场合,从而发生角时会把这种角色行为带进另一种场合,从而发生角色混淆。色混淆。o 比如,人们将工作时间的上下级关系移至业余时间,比如,人们将工作时间的上下级关系移至业余时间,下级在非工作场合对
14、上级毕恭毕敬。下级在非工作场合对上级毕恭毕敬。(2)角色紧张。o 随着人的发展,他所参与的社会活动也会增加,因而所承担的角色也会增加。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称为复式角色。o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是一名处长,在家庭中是丈夫和父亲,他在社区基层组织中也有兼职,还是某学会的理事。这样,在他身上就呈现出复式角色。o 有的人参加了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至于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这就是角色紧张角色紧张。(3)角色冲突。o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o 角色冲突包括两种情
15、况: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冲突。它主要是由角色利益、角色期望的差异或人们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或者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的行为规范互不相容,或者某一 角色需要在两种尖锐对立的目标间做出选择,这时便容易发生角色内冲突。角色冲突可能会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免。o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4)角色中断。o 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o 例如,青年男女从单身到夫妻再到父母的角色转换,老人对于突然到来的退休生活的适应等,都存在着角色中断的情况。o 角色中断的发生时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
16、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o 因此,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提前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o 彭林老师的提问:结婚准备。o 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咨询和培训工作,并为人们提供适当的帮助。o (5)角色失败o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没有完成角色任务或不得不终止承担角色的现象。o 如,失业、离婚、犯罪等都是角色失败的表现,它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会给社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并使角色承担者受到很大打击。o 角色失败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终止扮演角色,上述
17、失业、离婚、犯罪等现象都属于这类情况。o 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学生考试不及格,职工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等。o 角色失败通常属于负面事件,但是处理得当也可以把它转变为好事。例如,个人可以吸取角色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二、社会关系。o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o 社会关系是指人的行为的固定化形式。o 人的社会生活离不开交往与互动,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就会形成一种固定化的行为模式,即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二)个人层面的社会关系o 1、初级关系o 范围较小、人数较少、互动频率较高,且多为面对面的互动。
18、o 如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其互动方式不能转换到其他的人身上。2、次级关系。o 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定和既定的角色将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o 次级关系是一种较正式的科层关系,由于涉及人数众多、范围广泛,而且互动方式以电话、信函等间接往来为主,所以,次级关系的感情色彩较淡薄,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和可置换性。o 如工厂、学校、政府机构中的人际关系。(三)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o 1、血缘关系o 以血统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的先天联系,从人类社会产生时就存在,并且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o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庭等。o 血缘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
19、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联系紧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其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o 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地位非常重要;o 工业化社会以来,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和减弱。o 从功能来看,血缘关系在联结和凝聚群体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现代社会血缘关系中的家庭仍然承担和发挥着重要的人口再生产、经济、教育等社会功能。o 但是,血缘关系也容易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局面,因为人无法改变自己出生的家庭背景,无论这种背景对个人的影响是好是坏。2、地缘关系o 地缘关系是指以地理位置或空间结构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从人类社会采取定居以后开始存在,其稳定性和牢固性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o 城市被认为是地缘界
20、限明确化的标志之一,也是突破传统血缘关系束缚的重要表现之一。3、业缘关系。o 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社会的自然分工有重要差别。o 业缘关系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人和群体关系的部分异化异化,人们被局限在某一个职业领域,甚至一辈子从事着非常枯燥乏味的单一工作或职业,公式化、程式化的次级关系成为群体成员社会交往活动的主导,原本丰富多彩、生动多样、充满感性的人生被束缚在由业缘关系和职业分工所编织的庞大网络中。o 因此,人们试图冲破业缘关系的牢笼,享受更多闲暇时间和全面发展的努力与追求,就成
21、为现代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第二节 社会互动o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o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o 三、非语言的社会互动o 四、社会互动的形式一、社会互动的含义o (一)社会互动的定义(一)社会互动的定义o 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往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o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间;o 第二,社会互动以双方可以理解的信息(符号)传播第二,社会互动以
22、双方可以理解的信息(符号)传播为基础;为基础;o 第三,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不是;第三,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不是;o 第四,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第四,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意义;时间、场合有不同的意义;o 第五,互动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第五,互动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构。(二)社会互动的要素o 1、文化要素o 文化要素是指语言、文字、姿态、动作、礼仪等,语言和文字构成互动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互动,即所谓符号互动符号互动。o 人们除了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互动外,还常常以反映相同意义的某种姿态
23、、动作、礼仪、表情来表达各自的意愿,互相沟通和交流。o 土块与王权;玉玦与玉环。2、人格要素o 主要包括心态、价值、信念、意识、道德等。这些要素经过内化过程反映为个体的人格系统,人们就是带着人格特征进入互动过程的。社会互动的效果既受个人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制约。3、情境要素o 主要指互动发生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包括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物等。人们之间的互动,往往需要选择与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o 了解情境及情境的要求,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根据互动的目的,可以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o 工作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
24、很少有情感的交流。如办公室。o 社交情境下,人们通常会进行轻松愉快的交谈,以达到沟通和增进了解的目的。如酒吧、咖啡馆。o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较为随便。如家里。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二、社会互动的理论o 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o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o 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学学(一)符号互动理论o 1、定义o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o 2、代表性人物o 米德、托马斯、库利、布鲁默。o
25、3、基本假设o 第一,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含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o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o 第三,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o 如符号的象征性问题。4、理论要点o 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种体验的能力;o 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o 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号意义
26、进行交流和互动;o 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o 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o 1、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
27、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被人接受的形象。o 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那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那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创造印象。o 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印象管理不仅包括用自己的行为去直接影响对方,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也包括建造自己表演的舞台布景,这实际上是对互
28、动情境的设计。动情境的设计。o 2 2、理论内容:、理论内容:o (1 1)互动区域:前台和后台)互动区域:前台和后台o 在前台,人们有意识地操控和调节姿态的传在前台,人们有意识地操控和调节姿态的传送,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有利反应。送,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有利反应。o 后台,比较放松,不注重形象;用来熟悉角后台,比较放松,不注重形象;用来熟悉角色,为前台演出做准备,并反思在前台的表色,为前台演出做准备,并反思在前台的表现现 。o 如夫妻吵架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如夫妻吵架在不同场合的表现。o 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一个成功的社会成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
29、的方式去行动。么做,判断场合并用适当的方式去行动。o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观众观众”也知道表演者有也知道表演者有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但他们很少对表演者行为的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有时可信程度提出质疑,怀疑他在制造虚假印象。有时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人们还会对表演者的、无意的、不合适的行为“有有意视而不见意视而不见”,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以共同维护双方的面子。o 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因为在社会互动中,观众也是表演者,他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
30、实施前特定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做,即选择自己是实施前台行为或后台行为。台行为或后台行为。o (2)互动的道具)互动的道具物质道具:物质道具: o 第一,身体及其在互动中的安排:位置、表情、第一,身体及其在互动中的安排:位置、表情、触碰。触碰。o A位置:手挽手位置:手挽手亲密;亲密; 隔的很远隔的很远不亲不亲密。密。 o B表情:喜、怒、哀、乐、惊、恐。表情:喜、怒、哀、乐、惊、恐。o 第二,空间里的东西。第二,空间里的东西。o 一个坐在桌子上的老师与一个正正经经站在讲一个坐在桌子上的老师与一个正正经经站在讲台上面的老师所透露出不同的信息有什么不同?台上面的老师所透露出不同的信息有什么不同?o
31、第三,衣着。第三,衣着。o 穿着传达很多信息,不同的穿着传达不同的信穿着传达很多信息,不同的穿着传达不同的信息,影响对方的反应。息,影响对方的反应。o 不修边幅与艺术家的气质。不修边幅与艺术家的气质。o (3)互动的框架互动的框架o 第一,制造框架方法第一,制造框架方法:o a 主要是语言结构主要是语言结构:“话分两头,书归正传”、“我们私下里谈谈”、“我不想谈这个”、“我们来谈谈财务问题”等。o B 姿态和道具姿态和道具 :在场人数和位置可以构成一个情景或框架,比如整齐地坐好的课堂,老师的讲课就有精神。 o C身体的距离也构成框架身体的距离也构成框架:两人相对,构成交谈空间。o D个人的举止
32、和神态也是框架个人的举止和神态也是框架,如不屑一顾或洗耳恭听。o E时间和空间的框架:时间和空间的框架:o第二,改变框架第二,改变框架:oA A、不要再谈这些了、不要再谈这些了/ /我头疼,我头疼,/ /还有还有oB B、框架在互动中改变:两个同学(一个框架),像、框架在互动中改变:两个同学(一个框架),像朋友一样聊天(另一个框架)朋友一样聊天(另一个框架), ,变成莫逆之交(上一变成莫逆之交(上一个框架中的又一个框架),有的成为恋人(又一个框个框架中的又一个框架),有的成为恋人(又一个框架)。架)。o只要互动持续,就会出现多次框架的转变。只要互动持续,就会出现多次框架的转变。(三)加芬克尔的
33、民俗方法学(三)加芬克尔的民俗方法学(302)o 1、基本观点、基本观点o 解释的问题:互动的秩序感是怎么来的?解释的问题:互动的秩序感是怎么来的?o 该方法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日常交该方法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日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o 该方法揭示了互动中隐含规则的重要性,认该方法揭示了互动中隐含规则的重要性,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背景知识,互动
34、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隐含的规则。遵守隐含的规则。o2 2、加芬克尔的实验、加芬克尔的实验o(1 1)打破一些双方都明白的预设,或者在)打破一些双方都明白的预设,或者在这上面故作不解、故作不知,或者作出陌生这上面故作不解、故作不知,或者作出陌生的反应。的反应。o例例1 1:P P:祝你今天过的愉快。:祝你今天过的愉快。o Q Q:到底怎么愉快?你指的是今天哪一部分?:到底怎么愉快?你指的是今天哪一部分?o例例2 2:P P:你好。:你好。o Q Q:我到底好在哪里?是精神,健康还是财:我到底好在哪里?是精神,健康还是财产?产?o (2 2)在生
35、活中打破共同预设的应用)在生活中打破共同预设的应用o P:P:你去哪儿?你去哪儿?o Q:Q:出去。出去。o P:P:干什么?干什么?o Q:Q:不干什么。不干什么。o 他的意思是别多管闲事。他的意思是别多管闲事。三、非语言的社会互动o (一)体态语言(一)体态语言o 1 1、动态语言、动态语言o (1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o 面部表情非常直接地展示着情绪的变化,可面部表情非常直接地展示着情绪的变化,可以说是非语言信息的最丰富的源泉。在面对以说是非语言信息的最丰富的源泉。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对方的脸面的互动中,人们通过不断地观察对方的脸色和面部表情来作出适当的反应。色和面
36、部表情来作出适当的反应。o 恐惧、快乐、惊讶和气愤等情绪的表达方式恐惧、快乐、惊讶和气愤等情绪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观察类似的面部表可能是共同的,人们通过观察类似的面部表情去解释相应的意义。情去解释相应的意义。(2)肢体动作o 即通过身体或四肢的运动,以表达某种意图、情绪或态度。但是,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意义在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中是非常不同的。o 如有些文化中,伸出大拇指表示很棒、赞扬的意思,但有些文化中则认为这样非常不礼貌,有侮辱他人的意思。2、静态体语o 静态体语包括姿势、外貌和着装等在无意中传递的信息与意义。o 人们往往通过身体或四肢保持某种状态的姿势在静悄悄地传情达意,也可能通过
37、修饰自己的外貌或特定的衣着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情绪。o 如箕踞。o 商代箕踞俑(二)空间距离o 1、亲密距离o 从实际接触到的彼此相距约45厘米的距离。o 亲密距离是求爱、安慰和保护的距离,在这个距离内,一方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气息,并能详细地看到对方的身体。o 如果陌生人出现在这个距离内,会让人不知所措,有压迫感。o 如汪宁生先生夜宿路店。2、个人距离(45-122厘米左右)o 与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和相爱者交往时的距离。3、社会距离(122-365厘米)o 人们在处理一些非个人事务,或正常交往时的距离。o 除了受到空间限制,如电梯内,人们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也保持这种距离。4、公众距离(365厘米以上)
38、o 是指一些知名人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o 如知名人士在给别人做演讲时,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四、社会互动的形式o (一)交换o 交换是指个人或群体互动的目的在于获得报酬或回报。o 例如,雇主与受雇者之间付出劳动与获得薪水的互动就是典型的交换活动。交换中的报酬或回报可以是物质的、金钱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感情的。o 交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互惠。按照互惠原则,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一次让渡都包含着对某种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是当场兑现,也可能是长期承诺。但无论如何,对最终可以获得相应回报的预期,是交换关系得以维持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互惠原则假定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基本的平等关系,它有助于通过创造持
39、续的、相互的义务来维持交换的平等性。(二)合作o 合作是指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面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由于某些共同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起来一起行动。o 恩格斯论国家的起源与大型工程。(三)冲突o 冲突的根源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其他如鼓励竞争的制度和机制,模棱两可或具有威胁性的信息、群体或组织结构的相互依赖性等因素,也是冲突产生的原因。(四)竞争o 竞争是指社会互动中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过程,也可以说是遵循某些规则的一种合作性冲突。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在这种形式的互动中,达到所追求的目
40、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五)强制o 强制是指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形式就发生了。o 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它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o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强制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上的多种关系之中,从父母和教师为教育孩子而采取的强制手段,到各种规章制度对人们的限制与约束,直到依靠国家机器实施的强制,都属于此类互动。o 强制既有正面的社会功能,如维护社会秩序等;o 也有负面的社会功能,如可能带来对人个性的压抑。第三节 社会结构o 一、社会结构概述o 二、转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概述o (一)社
41、会结构界说o 当社会关系的发展已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o 换言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二)社会结构的特征与层次o 1、社会结构的特征o (1)整体性o 社会结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毫无意义。从结构的观点看,局部总是为整体而存在的,是整体的一部分。o (2)有序性o 结构意味着一种“秩序”,即一种有序状态、可控状态。除非社会急剧变迁,社会结构一般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o (3 3)稳定性)稳定性o 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结构,其联系、活动的无论
42、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结构,其联系、活动的方式和过程都是相对稳定、有章可循的。因此,结方式和过程都是相对稳定、有章可循的。因此,结构性的变迁,一般不会轻易发生,一旦发生,也不构性的变迁,一般不会轻易发生,一旦发生,也不会轻易消失。会轻易消失。o (4 4)动态性)动态性o 社会结构的动态性意味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社会结构的动态性意味着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是社会结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动态才是社会是社会结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动态才是社会结构的常态,社会成员的流动、知识的增长、新的结构的常态,社会成员的流动、知识的增长、新的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化的进程,以及革命和暴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
43、分化的进程,以及革命和暴力的冲击,都会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力的冲击,都会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o 所谓社会变迁,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所谓社会变迁,从本质上讲就是社会结构的变迁。2、社会结构的层次o (1)社会价值o 即最一般或最抽象的规范概念,它表示部分或全体成员所向往的理想社会。o (2)社会制度o 不同的社会制度形式表明存在着从事功能不同的活动的群体单位和角色单位。o (3)社会群体和组织o 社会群体和组织具有双重的结构意义。o 首先,它是作为由行动单位组成的社会系统的稳定部分而存在的;o 其次,群体和组织内部的规范秩序往往又是社会的规范秩序的一个更具体或更专门的层次。o (4)社
44、会角色o 在社会群体和组织中,可以分出不同的角色类型。o 角色就是扮演角色的个体的相应表现,它具有促进群体目标实现的功能。二、转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o (一)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结构o 1、整体性社会整体性社会及其构成要素o 第一,国家对大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垄断。o 这里的资源不仅指生产资料,也包括如城市中的住房等生活资料、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以及就业等机会资源。o 国家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垄断者,而且也是生活资料的发放者、权力和威望的配置者。o 第二,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o 意识形态是总体性的,政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经济与其他社会生活是高度政
45、治化的。o 知青。o 第三,从纵向角度看,过去的“国家民间精英民众”的三层结构变为“国家民众”的二层结构。o 精英的位置不复存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2、总体性社会的特征。o 第一,社会动员能力极强,可以利用全国性的严密组织系统,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国家的某一目标,特别是经济建设、争光项目和应对危机。o 第一个五年计划、奥运会成绩的突破、地震防灾。o 第二,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中间缺少缓冲。o 第三,社会秩序完全依赖于国家控制的力度,当国家控制受到削弱时,社会具有一种自发的无政府、无秩序倾向。o 文化大革命。o 第四,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第四
46、,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中间组织不发达,控制系统不完善。控制系统不完善。o 第五,全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趋向,社会第五,全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趋向,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支配不同功能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支配不同功能系统的是同一运行原则。系统的是同一运行原则。o 第六,共振效应明显,任何局部性的矛盾或紧张状第六,共振效应明显,任何局部性的矛盾或紧张状态都蕴含着全局性危机。态都蕴含着全局性危机。o 第七,社会中身份制盛行,赞助式流动转变为指令第七,社会中身份制盛行,赞助式流动转变为指令性流动,结构僵硬。性流动,结构僵硬。o 第八,总体性意识形态同时承担社会整
47、合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功能,功能要求的矛盾性,产生了一种相互削弱的效应;由于缺乏精英,民众抗拒运动水平低,冲击强度大,而建设因素少。o 第九,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民众的意见凝聚缺少必要的组织形式,因而与政策层次有较大的距离,并缺少可处理性。o 换言之,总体性社会是一种社会高度一体化,整个社会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国家机器驱动的社会。o 上述特征是1949年以来一系列改造过程的结果,这种改造的实质可以用抑制分化来概括,即除国家规定的身份和等级(包括行政、工资、待遇、权力)的差异外,人为地限制个人位置的分化,限制各种社会要素(如经济成分、政治组织、文化、思想)的分化。这种限制和改造是通过大规模政治运动(如农
48、业集体化、工商业改造、“反右”运动等)和各种制度、政策(如统购统销政策、户籍制、劳动工资制)来实现的。(二)改革以后的中国社会结构o 1、一个悖论o 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现实的层面上陷入一种耐人寻味的悖论之中:o 即使经济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并不能从中受益;o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农民收入。o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1997200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2090.13增加到200年的2253.4元,同一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分别是4.6、4.3 、3.8 、2 。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o 农民收入
49、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出售农副产品的收入,而是在乡镇企业做工的收入;三是在外地打工的收入。o 首先,在最近的几年里,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下降了30 到40 ,在农副产品的总量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农民从出售农副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应当是减少了。o 其次,近些年来,许多乡镇企业开始处于不其次,近些年来,许多乡镇企业开始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乡镇企业中就业人员净减少了景气的状态,乡镇企业中就业人员净减少了20002000万人,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人员工资没有万人,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人员工资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从这个途径获得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从这个途径获得的收入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增加。的收入不可能有实质
50、性的增加。o 第三,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没有明显地增加。第三,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没有明显地增加。o 将这三个因素考虑进来,则大部分农民近些将这三个因素考虑进来,则大部分农民近些年来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年来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加。o 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经济学和发展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经常讲到的社会学经常讲到的“有增长而没有发展有增长而没有发展”的的图景。图景。悖论的另一面o 如果没有一个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社会中的大部分人会从经济停滞中受害。o 首先城市中的下岗失业状况会更加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上寻找生活机会的条件会更加恶化。o 其次,没有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