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982800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5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城市化的含义一、城市化的含义1 1、概念:学术界对城市化的定义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解释。从四个方面去、概念:学术界对城市化的定义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解释。从四个方面去理解理解(1 1)人口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人口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集中的过程;(2 2)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域中城)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3 3)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经济学意义

2、上的城市化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4 4)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不仅仅从人口角度、经济角度和地域角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不仅仅从人口角度、经济角度和地域角度,而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的深层次社会原而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因。城市化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城市化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即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变革(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2、城市化的起点、城市化的起点(1)认为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

3、市化;(2)认为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导致人口集中、地域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导致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转化、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开始的。时开始的。3、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的前提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 (J.Friedman) 将城市化过程分

4、为两种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两种1、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2、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二、城市化类二、城市化类型型三、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三、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1、主要指标法主要指标法:(简单明晰,通用性强而且可以进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的水平。 (1 1)人口比例指标;(在表现城市成长状态方面)人口比例指标;(在表现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更深刻、更便于统计更典型、更深刻、更

5、便于统计)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测度指标是说明城市化速度及水平的一个最基本指标。(70%以上为城市化高度发达;达到40%以上为中等;20%以下低水平。) (2 2)土地使用状况指标)土地使用状况指标 土地使用状况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城市化水平与这一比率成正比。2、复合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的方法。 复合指标法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要方法复合指标法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选取的指

6、标多,因此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针 对性强,与具体城市结合紧密,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但它主要针对具体的城市地域,通用性差,无法进行比较分析。 用该指标法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城市生长力系数法、查英测量法、城市度法、城市魅力度法、城市民力度法(1 1)城市成长力系数法。)城市成长力系数法。-日本采用的一种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日本采用的一种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指标:(总人口、地方财政年度支出额、制造业从业人数、商业从业人数、工业产口生产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零售业销售额、住宅建筑面积、储蓄额、电话普及率) 计算方法: A、针对某城市10个指标计算两个时间增

7、减值 B、以这10项分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为100将各项分指标增减值标准化。 C、计算这10项标准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该城市的成长系数。(2)查英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法。查英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法。-印度学者查英创立印度学者查英创立: 确定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一是人口比例; 二是人口密度; 三是人口规模; 四是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城市化水平与前三项成正比成正比,与第四项成反比成反比,四个指标的总和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四、城市化的特点四、城市化的特点1 1、世界性、世界性 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由1950年的28

8、.4%上升到1980年的39.7%,到今天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 2、不平衡性、不平衡性3 3、阶段性、阶段性 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全过程呈“S”型曲线运动。城市阶段性由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决定的。城市文明的普及率,是指城市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数量及程度。城市文明普及率由城市化水平决定,但它并不与城市化水平同步,而是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即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数多于城市人口数。主要表现为

9、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 1)城市化的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2)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 3)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系。 4) 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2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发达的城市社会与传统落后的乡村并存)(2)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经济动力不足。(过度城市化:巴西;滞后城市化:中、印)(3)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五、城市化的动力五、城市化的动力1 1、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2 2、第三产业与城

10、市化、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劳动力主要产业部门。工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更高的生活性服务的要求。第三产业是工业发达的产物,工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越活跃。第三产业在城市中发展具有的优势,在占用城市土地、浪费资源方面较第二产业少第三产业发展可以在其他产业间隙中开设服务项目,需要人员多。3 3、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量呈正相关系,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NP

11、较高。(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左右。)4 4、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发达国家以机械增长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自然增长为主。5 5、科学技术与城市化(、科学技术与城市化(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六、城市化的进程六、城市化的进程(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阶段: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趋势。特点:集中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它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作用: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2、,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这里所说的内部市区与规划学上的建成区基本同义,包括城心地区(CBD)和中间市区。城心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特点:高楼林立、基础设施发达、土地利用高效、经济形成了高密度、能量大的内核,促进城市向三维空间发展。(1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特点:中间市区在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稳定,地域变动幅度小,变动速度和缓,是传递城市人流和能量的过渡地带。空间表现:填充(2

13、)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主要指靠近市区外围的环状区域。外围市区主要指靠近市区外围的环状区域。市区与郊区接壤,街区与田园交错,是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区域。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如果说内部市区在向心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产生了立体质的充实;那么,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地域发生质变的起点。外围市区城市化的特点: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首先是交通)工业的扩展带动外围市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方式外围市区的住宅建设是城市

14、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文教、科研单位的外移也促进了外围市区的扩展。(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背景:背景:1、城市高度集中,促使其经济、社会、文化影响力的扩大2、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分散化,引起城市结构的重大改变。3、克服高度的集中引起的“城市病”的需要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形式:(1 1)郊区化)郊区化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等向郊区转移,使郊区迅速成为具有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郊区化的本质就是郊区城市化郊区化的本质就是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展和郊区城市化程度的加强。类型:类型

15、: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如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伦敦;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德国和日本,其大城市在二战中破坏严重,市中心发展比较缓慢,郊区发展迅速;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俄罗斯、东欧,以莫斯科、华沙为代表,郊区和市区平行发展。郊区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郊区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特大城市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使特大城市的经济状态、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特大城市的卫星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2 2)卫星城运动)卫星城运动 当城市人口达到特大城市规模时,便在远郊区产生诸多中小城镇,这些城镇承担着分

16、散和吸纳特大城市人口的任务,它们在职能上与特大城市相联系,在地域上环绕特大城市分布,故称为卫星城。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城市分散理论的产物。特点特点: :1、卫星城只能布局在特大城市周围。2、自然产生或人为规划3、飞地型城市化及它力型城市化4、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取决于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与速度。5、卫星城与特大城市在职能上紧密联系,主要承担工业、居住和文教三种职能。6、距特大城市近的以居住、文教为主,依附性强7、距特大城市距离远的,工业职能强,较独立。卫星城三个发展阶段卫星城三个发展阶段: :附属型、半独立型、独立型(3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

17、市人口反向流动,即由人口由城市向远郊甚至乡村迁移。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城市发展的趋势。逆城市化原因逆城市化原因: :农村拉力与城市推力农村拉力与城市推力城市推力:城市推力: 世界经济关系变化,引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交通通讯发展,使物质、能量、信息、人员流动模式发生变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费用上升等。农村拉力:农村拉力: 农村环境的天然优势,可以满足环境要求。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分散型城市化总结:分散型城市化总结:郊区化、卫星城运动还是逆城市化,都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扩大外延的

18、表现,是城市运动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郊区化、卫星城运动称为“第二次城市转变”,逆城市化称为“第三次城市转变”。分散型城市化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中心市区密集的人流和能量开始向外围疏散,城市区域内部的人口和生产布局趋于均衡,这对解决城市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散型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过程的中断,也没有减缓城市化的速度,反而使城市的平面范围更加扩大,人口和资本更加集中。城市格局由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集聚形态向以城市群城市带为代表的面式集聚形成转变。主要城市带: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沿五大湖、东京横滨大阪京都、莱茵鲁尔、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以伦敦为中心的英格兰南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

19、市群。七、特殊城市化过程七、特殊城市化过程1 1、违背城市化发展规律反常城市化、违背城市化发展规律反常城市化反城市化(中国)反城市化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不应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而且只能发展“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新型城市,走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2 2、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巴西、墨西哥)过度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八、八、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1 1、进程、进程(一)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阶段。(二)19581960超高速城市化阶段。(三)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1-1965)(四)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6

20、)(五)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2 2、基本特征、基本特征(一)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二)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三)结构特点不协调性(四)进程特点波浪型3 3、中国城市化的中国城市化的原则原则(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二)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三)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四)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相统一的原则(五)“据点”式发展和“网络”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4、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目前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发展战略主要由三种(1)梯度理论;(2)效益理论;(3)规模理论中国城市化战略应具有多元化、逐级推进、综合发展多元化、逐级推进、综合发展的特点。多元化是指战略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逐级推进是指要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综合发展是就效益而言(一)城市化战略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在21世纪初至本世纪中叶,使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50%;第二阶段进入城市化的成熟时期,使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第三阶段是进入城市化的自我完善时期,使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二)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城市基础,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首先,对不同规模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其次,还表现在对不同区域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章城市化.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