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之教育基础教育基础考点归纳: 1. 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 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 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
2、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创立条件: 1 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 2、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 3 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创立的标志: 1 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 2 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形成了教育概念和
3、范畴体系; 3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 5 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主要教育学家:1 1、培根:培根:英国哲学家,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贡献:首次把“教育学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作为独立学科提出;2 2、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著作;3 3、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教育是一门
4、很难的艺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教育学家 贡献:贡献: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 (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 (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 (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 (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
5、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2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3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经验增长 (3)学校是雏形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4 4、马克思主
6、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米丁斯基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 (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陶行知:生活教育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鲍尔斯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 (3)人们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
7、“意识” (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5 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鲍尓斯鲍尓斯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1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条件的制约; (2 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3 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评和借鉴; (4 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
8、严重影响。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一)教育的词源
9、(一)教育的词源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2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学”与现代意义上的与现代意义上的“学学”的含义的差别:的含义的差别: (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 (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 (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 (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
10、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耦合的过程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动态性动态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 2、
1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 1)教育者)教育者 (2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 (3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 3、教育者: 包括:(1)教师 (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3)教育管理人员 (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接的教育者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12、,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 (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 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 (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起源 1 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1、
13、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 2、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 代表作: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评价:评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主要观点: (1 1)教育起
14、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3、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孟孟 禄禄 评评 价:价: (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 (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桑代克桑代克4 4、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 (苏联) 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活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
15、,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1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 1)特征:)特征: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发展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古代学校的出
16、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结论:学校的产生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的第一次第一次分离。分离。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 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 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 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教育方法:严
17、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3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师生关系民主化;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双轨制:双轨制: 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
18、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2 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四、现代教育的特征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结论:
19、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
20、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
21、称为心理学之父。2.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3.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教育性原则 (3)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5.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心理学发展中出现的主要流派以及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 (1)(1)构造主义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
22、,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钠。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方法就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2) (2)机能主义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提出任何物种的特性必定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人类的意识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只有通过研究它的功能才能了解它。因此,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3)(3)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
23、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4)(4)行为主义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正当构造主义学派与机能主义学派争论不休时,出现了另外一个学派行为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1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的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的、客观的研究,主张科学心理学应
24、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应当把人的意识当做一个黑箱,不管里面装的是什么,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行为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同时,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资料不是客观资料,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5)(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等。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童年
25、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所谓潜意识,就是一些因受环境的要求与社会文化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想法、记忆和愿望,尤其是与性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由于长期被压抑,因而处于不被知觉的意识下层,常常会在梦中、口误以及心理防御行为中表现出来,对意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对潜意识尤其是在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不当,就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弗洛伊德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所谓精神分析,是指这样一种临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6)(6)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不同,不是由某个心理学
26、家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思潮。 人们在使用认知心理学这一术语时,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在广义上,凡是用人的知觉、注意、记忆、学习、理解、想像以及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都属于认知心理学,泛称认知理论。在狭义上,认知心理学与旨在解释上接收、存储和利用的信息的过程的信息加工论等同,受计算机科学的影响较大,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蒙。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心理学。(7)(7)人
27、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的这些本性,而是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二、了解
28、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二、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在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中,小学教育通常是指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小学教育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小学教育也在发生变化。1、小学教育历史: 产生:殷周时期 西周:周天子在官府建小学 春秋战国:孔子兴私学 隋唐以后:官办小学和私办小学2、近现代小学教育 19世纪80年代后,新式小学兴起 中国近代小学开端:1878年张焕纶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设小班-私立; 最早的公立小学:18
29、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该校四院中外院即为小学; 清末小学: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5年 民国小学:1912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初小4年,高小3年,1919年改为小学6年前4年初小,后2年高小 3、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明确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性质 (2)明确“4+2”的小学学制 (3)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 (4)小学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 4、新中国成立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推行9年义务教育 (2)改革学制:“4+2”=“5年一贯制” (3)教学改革试验:学制退回“4+2” 5、义务教育 概念: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
30、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理解:义务教育普及教育 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1)义务教育标志着经济发展水平,且能促进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体现文明程度,又促进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 (3)义务教育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 普及性 免费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1)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 (2)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年国务院颁布 (3)新义务教育法:2006年颁布 (3)宪法有关精神 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涵: (1)实施对象:6岁入学,义务教育9年; (2)学制:“6+3”、“5+4
31、”、“九年一贯制” (3)管理体制:财政分管(乡)、人权共管(县)、业务统管(县) (4)办学条件:经费+师资6、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4)基础性三、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改革的背景:改革的背景:(1)国内背景;(2)国际背景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
32、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2.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在于“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33、、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
34、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3.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内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内容是: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5、,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四、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四、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一)学校组织的特点:(一)学校组织的特点: 1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系统 2学校组织是一个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3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二)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 1直线型学校组织 2职能
36、型学校组织 3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 4事业部型学校组织(三)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三)小学组织机构及运行 小学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的条件: 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党政分开。 2.组织内部必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四)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 1学校组织结构网络化 2学校组织结构一体化 3学校组织结构个性化五、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五、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
37、途径(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途径 1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 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3强化创新精神,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 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 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 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5当代背景下要有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能力。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1、小学教育科研的特征: (1)目的上:注重应用性
38、(2)主体上,强调广泛性、群众性 (3)内容上,强化实践性 (4)方法上,提倡行动研究 2、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1)推动小学教育改革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发展小学教育理论 (4)提高小学教师素质 3、小学教育科研的任务: (1)总结小学教育经验教训 (2)开展小学教育现状调查 (3)进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 (4)参加课改和学科教学研究 4、小学教研须遵循的规律: (1)尊重研究对象 (2)尊重客观事实 (3)尊重科学规律 (4)尊重合作伙伴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自身价值 5、小学教育科研种类: (1)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2)理论研究、应用研究 (3)历史研究、
39、现状研究、预测研究 (4)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6、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2)研究方法生态化、多样化和现场化 (3)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教育观察法(2)教育调查法(3)教育实验法(4)行为研究法七、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七、理解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
40、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试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作为手段。二、调查法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
41、材料。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 (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 (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
42、,写出调查报告。三、历史法三、历史法历史法强调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广泛搜集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历史文献资料,鉴别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较被研究国家教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采用历史法探讨教育现象及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只能在现存的文献与史料中寻找证据,资料数量有限,加之资料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因此在应用上会受到一定限制;二是研究中的史料由研究者解释,难免夹带主观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因此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四、实验法四、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
43、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借助各种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两者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三种:(1)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2)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3)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 决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创造实验条件
44、,准备实验用具; 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 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 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实验研究的优点:能确立因果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可靠;能对变量进行控制,提高研究的信度;严密的逻辑性能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佐证和说明;能将实验变量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分离开来。实验研究的缺点:应用范围有限,有些问题难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可能会有人为造作的痕迹实验。五、行动研究法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