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汉学研究俄罗斯汉学研究所谓汉学 汉学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是外国学者阅读、认识、理解、研究和诠释中国文化的结晶。汉学是外国人认识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撞击后形成的学问,实际上,她也是中国文化的另外一种方式的自然延伸。但是,汉学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她更多的是以外国学者之眼,观中国学问之况,但是,反过来又可以照见“中国文化”的镜子。可以说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混血儿”。所谓汉学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中俄两国毗邻,其陆地边界为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自然会在历史上诞生许多官方以及民间的交流。而作为交流的一项重要的成果和形式,俄罗斯的汉学肇始与18世纪
2、,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期间自是学者辈出,成就辉煌,所以说俄罗斯是国际汉学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罗斯的汉学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帝俄时期苏联时期当代俄罗斯时期其中每个时期有可以各自分为若干断。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18世纪,俄罗斯“中国风”为俄罗斯汉学的诞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而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的引进西方汉学,通过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传教使团培养了一大批掌握中国汉语、满语及历史、政治、自然环境、人文状况的汉学人才,为俄罗斯汉学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这其中如罗索欣、列昂基耶夫等翻译满汉文本,尝试满汉语教学,谱写了俄罗斯汉学历史的第一章。俄罗斯汉
3、学研究概述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19世纪,比丘林顺应当时俄罗斯社会环境,利用丰富汉籍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尽显俄罗斯汉学的特征,使得俄罗斯汉学跻身汉学大国行列。而卡缅斯基、列昂基耶夫斯基各有千秋的汉学探索成为比丘林学术可贵的补充。喀山大学汉语教研室的建立标志着俄罗斯成为欧洲第二个拥有汉语高等教育基础基地的国家。19世纪下半期,俄国汉学依托圣彼得堡大学、驻北京传教团等几个东方学院基地,王西里、巴拉迪等汉学家通过自己的汉学研究推动了汉学发展。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确立以及中国革命的现实对苏联汉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发方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阿里克
4、顺应时代要求,在发扬俄罗斯汉学研究特征的同时,加入了欧洲汉学研究的方法,给苏联汉学研究重新指明了方向。之后,汉学在苏联经历了一些波折,大清洗和卫国战争都给俄罗斯汉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苏蜜月期时,苏联汉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果丰硕,然而之后的中苏关系交恶,苏联科学政治化,给汉学在苏联的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中苏交往正常之后,当代俄罗斯对汉学的研究又重现生机,得以有所发展。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俄罗斯汉学研究的肇始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它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发生的。 影响俄罗斯汉学的兴起和发生的主要因素有: 俄国汉学摇篮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拜耶尔与欧洲早
5、期汉学的引入 俄国汉学的“中国风” 罗素欣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列昂基耶夫的推动 西方汉学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国汉学摇篮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东正教是俄国的国教,自其被确立为国教之时,便在俄罗斯土地上展开了与政权的结合,并且在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俄罗斯政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许多重大事务上配合着国家政权。而这一次,东正教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在17世纪末,彼得一世就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有俄国修建东正教教堂,但未予同意。但清政府还是同意了其教徒举行仪式的小庙,而这被认为第一座东正教堂,这也引起了彼得一世的注意。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
6、斯汉学研究概述俄国汉学摇篮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1711年,在北京主持东正教活动的神父去世。 1712年,俄国以认同中国派往卡尔梅克的使团经俄境的作为交换条件,请求有俄国在派出东正教司祭为中国东正教信徒主持圣事。1715年俄国政府和教会终于得以东正教使团入北京,这便是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国政府从法律上获得了派出使团的权利。俄国向中国派遣使团的愿望终于达到。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俄国汉学摇篮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 由于俄国东正教依附于国家政权的特性,传教士们并没有吧主要精力投入在传教和发展信徒上,而是主要致力于收集中国的各种情报。他所执行的俄国政府的
7、对华策略,其工作内容就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及时向俄国外交部报道中国的政治性大事件。 1818年,沙皇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使命,其任务“不是宗教活动,而是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及时向俄国政府汇报”。制定了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要求和约束使团成员。规定了司祭们的任务:学习中国文化。 为了使使团成员更好的完成任务,俄国政府还逐步提高了使团成员的素质,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这也大大提高了使团完成任务的可靠性。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拜耶尔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引入由彼得大帝亲手创办的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院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人文科学院院士席
8、位,其中对东方学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俄国历史上,17世纪末彼得大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俄国形成了一股欧化之风,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使得俄国面向欧洲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使得俄国通过18世纪的一系列活动将自己纳入了欧洲的国家体系当中,从此与欧洲联系到了一起。受莱布尼茨的提议,彼得大帝建立了科学院,大量引进欧洲学者,充实科学院。而拜耶尔就是其中的一位。拜耶尔出生于德国,对汉学十分感兴趣,其大量关于汉学的著作都是在俄国写就的。而他对汉学的研究,也对俄国汉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拜耶尔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引入 拜耶尔最重要的汉学论著是中文博览。中文博览包括前言和两卷正文
9、。前言篇幅很长,他详细的回顾了欧洲汉学所走过的历程,他认为欧洲汉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元代时期,代表人物中就有马可波罗。这一时期主要以游记为主,描述中国的地理自然历史状况和见闻,属于序幕时期。而第二时期则为大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对汉学的研究进入了比较系统化的研究。 中文博览上卷包括汉语和语法基础、介绍了汉字规则和文言规则以及关于汉字的状况;第2卷是44个汉字表、中国皇帝年号表、职官名,接着是介绍了孔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才外还有中国的度量衡、计时方式等等。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拜耶尔与欧洲早期汉学的引入 中文博览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长时间的受到关注,也遭受到了很多的批判。这
10、本书并不受传教士们的待见,认为一个没有去过中国仅靠自学汉语的人写出的东西是不具有什么价值的。但无论如何,其对俄国汉学发展的影响很大,推动了俄国汉学的发展。在这之后,拜耶尔开始实施编写一部中拉词典,并付诸实施。但遗憾的是,还没有完成,拜耶尔就辞世,但其完成的26卷仍然有着很大意义。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18世纪的“中国风” 俄国是中国出使的第一个欧洲国家。 中国使团出使俄国,将一个直观、鲜明的“中国形象”带到了俄国民众面前。 无论是来自西方的中国信息,还是来自东方的中国商品,中俄两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方式始终是间接地进行,这样难免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偏差,而俄国商队和使团来华以及中国使
11、团出使俄国,实现了两国人民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清朝政府18世纪派往俄国的3个使团,在俄国的土地上展示了天朝大国的风范,使“书本上的中国”和“商品上的中国”的虚幻景象变得清晰,在俄国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712年,康熙派出以殷扎纳为首的使团,慰问驻扎在俄国境内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内阁侍读图理琛作为史官同行,来去共用了3年时间,行程约3万里,顺利完成使命。图理琛将所经过之地的风土民情进行了详细记录,回国后写成一部翔实生动的游记作品异域录。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18世纪的“中国风” 在深刻全面了解俄国国情的同时,使团也自觉宣传中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将中国的历史、地理、官制、典
12、章、物产和民族风情等信息传递给俄国人民。图理琛以其丰富的学识在这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以致于俄国官员向沙皇报告称图理琛为天朝使者,知识高明”。 1729年,由托时和满泰率领的代表团出使俄国,1731年1月到达莫斯科,新女皇安娜(1730年登基)接见了中国使团。托时乘坐女皇的车辇,使团成员另乘坐8辆轿式马车,浩浩荡荡进入克里姆林宫,雍正皇帝赠送给俄皇的礼品装在18个漆木箱子里,由士兵抬着走在马车前面。俄女皇为使团举行了三次欢迎仪式,场面宏大。随后,满泰率领一部分团员由莫斯科前往慰问土尔扈特部,最后在托博尔斯克与托时部会合,于1732年2月回到恰克图。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18世纪的
13、“中国风” 在托时和满泰代表团还没有回到北京的时候,清朝政府又于1731年派出了德新使团,为的是回应俄国政府的咨文,前往祝贺新女皇安娜登基。次年4月,使团到达圣彼得堡。俄国方面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步兵团击鼓奏乐,鸣放31响礼炮。女皇接见了清朝使臣,而后赐宴款待,晚上又邀请使团出席舞会并观看烟火。使团向女皇赠送了雍正皇帝的礼物,有玉石、瓷器、漆器、玻璃器皿、书房木器、首饰匣、香袋和各色锦缎等。 1932年6月6日,使团还参观了声名显赫的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观看了科学家们的实验演示。据说使团成员曾对德国人当年赠送给彼得大帝的一个直径超过3米并可以自转的地球仪很感兴趣。此外,他们看到了彼得一世当年
14、亲自用车床制造的物品。包括拜耶尔在内的许多院士都参加了接待工作,拜耶尔还尝试用汉语与中国使团进行了交谈。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向中国使团赠送了科学院的学术刊物以及拜耶尔的中文博览。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18世纪的“中国风” 使团后来又到莫斯科访问,参观了那里的若干工厂,于8月乘坐100辆大车前往下新城、喀山等地,最后经托博尔斯克和恰克图回国。俄国为接待托时和德新使团支付了大量的车船食膳费用,接待规格高,声势宏大,在俄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俄国是中国使团出使的第一个欧洲国家。18世纪清朝政府派往俄国的3个使团,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早期使者,经过长途跋涉,不仅深入细致地观察了俄罗斯人民的生
15、活,将俄国的政治、历史、地理和风俗介绍给中国人民,同时,通过与俄国各阶层人士的直接交往,特别是与俄国知识分子的接触,进一步激发了俄国社会对中国的兴趣,将一个直观、鲜明的“中国形象”带到了俄国民众面前。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18世纪的“中国风” 从表面上来看,18世纪的俄国“中国风”只是历史长河中刮过的一股“疾风”,稍纵即逝,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殊不知,正是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中华文明成果传播到了俄罗斯,在俄罗斯民众中树立起优美而高大的中国形象。俄国“中国风”是中国文化向俄罗斯的一次大输出,是俄国汉学诞生的有利背景,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16、罗索欣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沙俄第一个中国学家和满学家。罗索欣1717年出生在色楞格斯克的一个神甫家庭。1726年,罗索欣被家人送至伊尔库斯克主升天修道院附属蒙古语学校读书,期望将来成为蒙古语翻译。1729年罗索欣与其他两位同学被指定为第二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学员赴北京学习满汉语文。罗索欣的蒙古语知识对他迅速掌握满语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后他又借助于满语,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汉语。他出色的语言天赋和学习成绩引起了清朝官员的注意,先后被聘为理藩院的通译以及内阁俄罗斯文馆老师。罗索欣在北京度过12个年头之后,于1741年回到俄罗斯,被分配至彼得堡皇家科学院担任满汉语翻译与教学工作直至1761年去世
17、。罗索欣在北京期间就已经开始其学术活动。为了解决俄罗斯文馆的教材问题,罗索欣与馆内一位满人合作,将斯莫特利茨基(约15781633)的俄语语法翻译成满语,称作俄罗斯翻译捷要全书。这是中国人学习俄语的第一部教科书。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罗索欣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在学习满汉语言和教授俄语过程中,罗索欣意识到确定俄汉译音规则的必要性,因而制订出第一个译音方案俄汉语发音转写。此外,他利用经常出入官府之便,获得皇舆全览图,并将图上地名用俄文标出,名为皇舆全览图之获取与俄译。在彼得堡皇家科学院工作期间,罗索欣帮助从事西伯利亚和远东问题研究的德国学者从满汉文献中翻译有用的材料。罗索欣翻译的满汉
18、文献很多,但在生前未能发表,大都作为研究资料为科学院的德国学者所使用。由于德国学者在著作中没有注明资料来源,因此后人很难断定罗索欣具体翻译了多少典籍。现在能确认的译稿约30部。罗索欣的译作大致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编年体史书,二是地理类,三是儒学类,四是蒙学类,五是清军平定蒙古部落战事。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罗索欣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1750年,罗索欣翻译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俄译本为五卷本准噶尔叛乱平定记。据俄罗斯东方学史专家沙斯吉娜(18981980)研究,罗索欣的译本质量上乘。蒙古学家兹拉特金(18981990)在其博士论文准噶尔汗国历史:16351758中广泛使用了罗索欣译
19、稿中的素材。列昂季耶夫(1716-1786)在撰写关于16771689年中国人与准噶尔人的战争报道时也曾参考了罗索欣的译本。1756年罗索欣接受政府任务,开始翻译八旗通志初集。罗索欣按照八旗通志初集中的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和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将俄文译本分成16卷。遗憾的是罗索欣生前只翻译了1、2、3、6、7卷。其余各卷由列昂季耶夫译出。尤其珍贵的是列昂季耶夫整理增补的第17卷,即注释卷满汉词汇、人名、称号、官职注释,最具学术价值,其中大部分内容出自罗索欣笔下。他对许多专有名词的解释至今值得学术界重视。俄罗斯
20、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罗索欣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罗索欣去世三年后,在圣彼得堡出版的学术月刊上连载了罗索欣的译作异域录,俄译本名为1714年前往伏尔加河地区晋见卡尔梅克汗阿玉琦的中国使团旅俄记。罗索欣于1759年完成的译自大清一统志的阿尔泰山记以及皇舆全览图分别于1769年和1781年在德国发表。此外,罗索欣还翻译了二十四孝和名贤集。 在从事翻译活动的同时,罗索欣还在彼得堡科学院开办了一所满汉语学校。他选用了中国的教材,将三字经和千字文译成了俄文。据俄罗斯学者研究,在他培养的4名学生中,雅科夫沃尔科夫成绩最为突出。在罗索欣的指导下,沃尔科夫翻译了四书,是为俄国翻译儒学著作的最早尝试。罗索欣
21、是18世纪来华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有所成者。他是最早从事中国文化典籍的译介工作和满汉语教学活动的俄国人,他掀开了俄国汉学史的第一页,因而被誉为俄国汉学第一人。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列昂基耶夫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列昂季耶夫出生于1716年,在著名的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读书期间被选中进入由周戈主持的外交委员会满汉语学校学习,1743年作为俄国东正教第三届驻北京传教士团学员来京学习满汉语言。由于在语言学习上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很快就被理藩院认定是接替罗索欣(1707-1761)的合适人选,担任满语通译和俄罗斯文馆教师。1755年列昂季耶夫离开北京,次年回到俄罗斯,进入外交委员会工作,1786
22、年去世。 在俄国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中,列昂季耶夫发挥了比罗索欣更加明显的作用。他先后发表译作20余种,占18世纪俄国发表的有关中国作品的五分之一。列昂季耶夫的翻译、编译、著述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刑法、伦理、哲学、民族、行政制度、文化艺术、国家关系等,由于适逢俄国“中国热”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开明专制时期,俄国社会崇尚中国儒家思想和治国方略蔚然成风,这决定了列昂季耶夫的译作主要集中在儒学和中国律法两个方面。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列昂基耶夫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翻译领域,列昂季耶夫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1779年,列昂季耶夫翻译出版三字经
23、名贤集合刊本。1782年,列昂季耶夫首次进行了易经的俄译尝试,发表了译稿中国典籍中阴阳作用。同时,他首次向俄国人介绍了易经中的辨证思想。尽管当今对列昂季耶夫译本有不同的评价,但他首次俄译易经并介绍其思想的贡献是不争的事实。列昂季耶夫分别于1780年和1784年出版了他所翻译的大学与中庸,两书均译自四书解义。大学和中庸的思想迎合了当时的俄国社会思潮,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对于俄国汉学史而言,列昂季耶夫翻译的大学与中庸不仅是俄国最早正式出版的全译本,同时也是列昂季耶夫翻译活动的巅峰之作。 1770年列昂季耶夫在雄蜂杂志发表了他摘译的满文本名臣奏议中的为太中上皇帝应诏书,俄译名为中国哲学家程子给皇帝的劝
24、告。 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列昂基耶夫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同年在饶舌者杂志发表译作雍正帝传子遗诏。两篇译文在宣扬儒家思想和中国皇权统治秩序的同时,对俄国社会弊病多有影射,招致沙皇政府的不满。德沛中国人一书出版于1771年,是列昂季耶夫根据清代学者德沛对儒家典籍的阐释翻译、编纂而成。中国思想是一部译文集,首次出版于1772年,收录了历代皇帝和大臣治国论道的谕旨和奏章。同时,列昂季耶夫还将孙子的部分译文收入其中,是为孙子兵法的首次俄译。中国思想因其内容丰富而广受欢迎,同时引起其它欧洲国家的关注,1778年和1807年分别在德国的魏玛和德雷斯顿出版了德文和法文译本。1778年,列昂季耶夫
25、翻译出版圣谕广训。俄罗斯汉学肇始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列昂基耶夫对俄罗斯汉学的影响 列昂季耶夫主要翻译了大清律和大清会典。17781779年,列昂季耶夫节译的大清律结成两册出版,叶卡捷琳娜二世及其僚属期望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法律,因而命列昂季耶夫全文翻译大清会典。1781、1782、1783年,大清会典俄译本分三卷在圣彼得堡出版。此外,1757年列昂季耶夫受命赴科学院协助罗索欣翻译16卷本八旗通志。译了5卷后,罗索欣去世,列昂季耶夫继续翻译,完成了剩下的11卷,并编辑了第17卷注释卷。1784年代表18世纪俄国对华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八旗通志正式出版。 列昂季耶夫是俄国18世纪杰出的汉学家,他顺乎时代精
26、神,适时地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儒家经典,不仅在俄国思想界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俄国汉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俄罗斯学者称“列昂季耶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18世纪最重要的汉学家”,“列昂季耶夫的著作为18世纪下半期俄国社会精神生活做出重要贡献。”俄罗斯汉学特点俄罗斯汉学研究概述 一、 商队、官方使团、东正教使团频繁入华,科学院的成立,俄罗斯学者和政府与北京耶稣会教士的交往,使得18世纪成为俄罗斯汉学积累中国电机善本的重要时期。而俄罗斯汉学所拥有的很多资料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二、18世纪俄国汉学所关注的焦点是中国北方地区,其成果是西欧汉学所缺少的,从描述介绍中国的角度来看,与关注中国沿海、南部的欧洲国家形成了互相补充之势,是世界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在18世纪的俄国,虽然彼得一世起国家就开始重视关于中国问题,但由于这些法令、措施都是沙皇俄国的实际利益出发,伴随中俄关系发展而出现,限于官方、使团内部,并不十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