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核心概念总结1、公民意识:强调公民要积极关心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参政、监督和法律等意识。2、寡头制/寡头政治:指极少数人执掌政权。如古希腊、雅典奴隶制国家的贵族政权。3、债奴制:是欧洲在奴隶社会实施的种土地和奴隶相联系的制度,具体内容是指如果平民还不起债务,就会沦为封建领主的奴隶而失去人身自由。如古希腊实施债务奴隶制,后被梭伦改革废除。4、僭主政治:希腊政治中依靠武力和非法手段僭越夺权,即不经过公民选举而握有终生独裁之权,其实质是一种专制统治。例如梭伦改革后,庇西特拉图通过权谋和武力上台,实行独裁统治。5、陶片放逐法: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重
2、要举措,具体做法是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夺取权力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评价:一方面有效地防止野心家专断独行,维护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容易导致权力滥用,成为野心家政治斗争、排除异己的工具,6、民主程序:民主制度运行中需经过特定的环节、有先后顺序、固定的形式来开展民主活动,如选举、司法审判等。程序民主和程序公正不一定带来实质民主和结果公正。7、公民法:又称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仅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不受保护,是罗马公民的法律特权(属人主义,看身份);8
3、.万民法: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万民法的调整范围最初只限于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异邦人本身间的关系,212年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以公民权,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属地主义,看地域);9、自然法:自然法不是具体法律,而是永久恒定的法律观念,即认为公平、正义、平等、理性是一切法律应该遵循的精神原则,超越于实体法之上。前者指导后者,后者体现前者。10、程序法VS罗马法:前者更加注重形式严谨,后者更注重结果公正11、智者学派:古希腊教授逻辑、修辞演讲、辩论的人。代表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民主制度
4、催生了智者学派,反过来,智者学派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发展,二者互为因果。12.帝国:狭义的帝国仅用来形容国力强大的君主制政体国家。帝国的国家首脑一般为皇帝,帝国君主通常为世袭,但也有通过选举和指定产生的,如罗马帝国的皇帝。在现代国际政治范畴内,也指在一个较大地理区域内、涵盖较多人口,建立有鲜明特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体系与人文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国际政治体系,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维护这种体系的国家。13.中世纪: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
5、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14.地理大发现: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15.商业革命:在15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个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许多来自美洲、亚洲的新商品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商品交易量成倍增长,市场扩大有利刺激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和贸易的枢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
6、形成。16、价格革命:在15世纪中后期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下,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造成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封建地主势力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它加速了社会的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17.早期殖民扩张:一般说到殖民扩张的历史,第一步就是早期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从新航路开辟一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殖民扩张时间最长,主要的参与国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以这些国家为主。主要殖民的对象,以地域来讲,是西班牙发现了美洲,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主要在中南美洲殖民;葡萄牙人主要是绕
7、过非洲到达了印度,到了亚洲;英国去的地就更广了,有非洲,有美洲;法国也是,荷兰也是。18黑奴贸易: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近代西方殖民扩展首先从非洲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国家,葡萄牙是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国家。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贸易的国家。19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20重商主义:15-18世纪中在欧洲流行,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
8、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21. 世界市场:它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 际分工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22.圈地运动:英国新兴的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农民失去土地只能靠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了资本主义的资金和自由劳动力。23.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伴随工业革命展开出现的经济思想。以17
9、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为代表,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发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此经济思想长期成为欧美资本主义的主流思想,大大推动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面对“滞涨”局面,资本主义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24
10、、宗教改革:16世纪 欧洲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批判腐朽的天主教会,建立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宗教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首先爆发于德意志,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25、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各个时期人文主义各有侧重,它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人的地位,歌颂人的身体、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强调人的道德,崇尚知识和理性等。26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
11、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27.文艺复兴:随着城市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了反抗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的压迫,首先在意大利,然后波及到欧洲其他地区的一场14-17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从恢复禁欲主义所泯灭的人性开始,涉及文学、艺术、戏剧、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由于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称“文艺复兴”,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该运动和宗教改革形成西方人文精神的第二次演变。28.理性主义:相对经验主义(感性、主观、现象等),承认人的推理,是对文艺复兴所宣传的
12、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以人性为中心来观察问题发展到依据人的理智、大脑来思考来判断世间事物的主张,成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指导。该思想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民主,关注社会现实,希望用理性之光映照一个民主科学的光明时代。德国康德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法国卢梭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形成了浪漫主义。29、启蒙运动:是指1718C发端于英国,高潮于法国,在思想领域内掀起的一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公开直接批判专制王权、教权和贵族特权(全面彻底的反封建),追求民主、法治、科学、自由平等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30、天赋人权: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的主张,他认为人生来平等和
13、自由,不可剥夺,这种权利只受法律的支配。31、社会契约:人民让渡出权力,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建立政府,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VS君权神授”,强调公共意志,即契约精神,反对任何人因谋私利违反契约精神;目的:保护个人权利;意义:从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32.人民主权: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如果统治者暴政,践踏公共意志,人民有权推翻政府。33.人权宣言:于1789年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
14、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34. 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对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对社会财富进行公正的或比较公平的分配,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但他们指望国王或者富人来投资建设他们设计的社会组织,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35、马克思主义: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论、资本论
15、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剥削无阶级、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大部分。36垄断组织:1870年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小工厂被吞并,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
16、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罗斯福新政是典型代表,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一些投资大、风险大、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包括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38、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苏联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具体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之余农民自由支配。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
17、资本家经营(以租让的方式);恢复私人小企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39.农业集体化: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和资金,1929年苏联实施的将分散的小农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公有制经济,土地的所有权、产品的分配权都属于集体和国家,集体经营,集中分配。本质上生产资料私有变共有,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化建设。40.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苏联为了保护革命成果采取的一种措施,既强行近乎无偿的收集农民的粮食用以保障对外战争。后来从余粮收集制改变为粮食税的决议,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41粮食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
18、积极性。42.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斯大林模式在当时使苏联短期内综合国力增强,成为工业产值巨世界第二位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端和缺陷,为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43指令性计划:也称为命令型计划,带有强制性质,是指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实行计划管理的一种形式。44指导性计划:社会主义国家下达给部门
19、、地方和企业参照执行并运用经济杠杆来保证实现的计划。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国家下达后,各部门、地方和企业可以参照执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性计划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内容。4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造成通货紧缩。简单地说就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例如,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物
20、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如1973年西方“滞涨”危机。46、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为起点,基本支柱是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运行规则是双挂钩原则: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一直到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即双挂钩原则崩溃,即取消固定汇率制,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但是两大机构仍在。47、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高税收、高福利的特征,覆盖范围广,从出生到坟墓。保障了低收入阶层
21、的基本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积极性等问题。本质上是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48、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7月-1951年),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9.新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50、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
22、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5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间接民主的形式。分为两种政体:一是君主立宪制;二是民主共和制。52、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它保留君主,但是君主的权力受宪法或者法律的限制,也称为“有限君主制”。53、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征,即君主名义上是国家的统治者,但实际上不掌握
23、实权,只拥有一些名义上的权力,如签字署名、盖章、作为国家的元首出席重大场合等。54、责任内阁制: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由获得下议院多数党领袖(首相或总理)提名经国王形式任命,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英国1721年创立责任内阁制,内阁掌行政权,国王真正统而不治。55、邦联制:即“国家的联合”,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重要特征就是中央政府权力小,各邦权力大。如独立之初的美国、现代的欧盟、东盟、独联体等实际上就是邦联。56、联邦制:联邦也称“联盟国家”,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
24、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前苏联、现今的美国、德国、印度等。其特征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中央政府权力地位高于地方,但地方也有很大的权力和自治权,中央与地方不是绝对的领导和服从的关系,更多是平行关系。57、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官员和国家元首由人民选举产生(而非世袭)并有定任期(而非终身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典型特征是:无君和民选。58、权力制衡:是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这些力量表现为一定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机构和组织等等,他们在权力主体行使过程中,对权力施以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在运行中的正常、廉洁、有序、高效等,并且使国家各部分权力在运
25、行中保持总体平衡。59、三权分立体制:孟德斯鸠提出,指国家立法、司法和立法权力分别归属议会、政府和法院三个不同部门,实行权力分割和相互制衡,以防止专制现象出现。60、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人民选出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制度。其核心特征公民选举、议会掌握立法权,存在分权制衡机制。61、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的总称。从15世纪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体系受到冲击;二战后,殖民体
26、系彻底瓦解,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62、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政治上无产阶级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指三大改造,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63. 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开会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并逐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组织指导思想。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1876年,第一国际宣布解散。64、军国主义: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
27、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65.宪政: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宪法或法律,并被宪法或法律约束的学说或理念,民主政体一般都是宪政。66、凡尔赛华甍顿体系:是指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实质是大国主导的、牺牲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不公正的国际秩序。67、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成立于1920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宗旨是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其实质是一战后英法维护战后凡尔赛体系和大国利益的工具。虽存
28、在诸多弊端,但它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为联合国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68. 第三国际:又名共产国际,列宁领导创建,存在于19191943年,总部位于莫斯科,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组织。第三国际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三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为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并考虑各国斗争情况
29、的复杂,需要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面临的问题,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69.法西斯(拉丁语fasces的译音)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现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西斯国家有: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纳粹德国(希特勒政权)、西班牙(弗朗哥政权)、日本(军国主义政权)等。70、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如二战前夕,英法美苏对德国和日本的绥靖政策,顶峰是1938年慕尼黑阴谋。71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
30、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72、国际(世界)格局和国际(世界)局势: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体系;国际局势则是一种短期的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73、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雅尔塔体系冷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秩序;74.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
31、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力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两分天下的国际格局。75.“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釆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76、多极化趋势:世界存在过个力量中心可以相互存在、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既包括世界经济政治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但当今还未形成多极化格局。77、冷战思维:指国家和个人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行动和判断的主要依据,遏制和打压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人民。78.不结盟运动:20世纪50、60年代,赢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争斗,希望保持和平独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61年由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推动,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该运动正式诞生。它一定程度改变了世界面貌,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冲击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以后成为第三世界的主体,是多极化重要的一极。